| 
				
						PS指令:Blend-If
				
		 
				(本文試圖傳達的是數位暗房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秘方。)
		 
				
						 
				
		 
				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
				Blend-If
				可能是功能最強、最經常被忽略的
				PS
				編輯工具之一。某些進階的
				PS
				書籍,偶爾也會談論這項工具,但經常語焉不詳。這篇文章是我由很多書籍內整理出來的內容,也包括我長久使用這項工具的心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這篇文章分為
				4
				部分,首先說明這項功能的簡略概念,然後透過實際例子說明操作方法,再針對這項工具做詳細說明,最後談論這項工具的普遍運用。
				
						
						
				
		 
				
						概念
				
		 
				所謂的
				Blend-If
				,就是針對兩個圖層,根據某(些)頻道的亮度分配,調整影像上的每個部分究竟是由兩個圖層的哪個圖層顯示(詳見後文)。舉例來說,對於下面的圖
				001-1
				,「兩個圖層」是指「
				curve
				」(曲線)圖層與「
				Background
				」(背景)圖層。我們試圖利用
				Blend-If
				控制最終影像的某個部分出現「曲線」圖層的畫素,其他部分則出現「背景」圖層的畫素;換言之,最終影像的每個畫素,都是按照
				Blend-If
				的控制,分別由兩個圖層的某個圖層顯示。有些複雜是嗎?可是,等你真的瞭解其功能之後,就會變得很簡單,甚至是一種直覺,而且可以幫你解決很多影像處理問題。
				
						
						
				
		 
				請參考圖
				001-1
				,用滑鼠雙點「曲線」圖層的右下角(藍色箭頭標示處),就可以叫出該圖層的
				Blend-If
				對話窗。對話窗內,兩個圖層都分別有一個可供調整滑桿的位置(請參考圖
				001
				的綠色箭頭),分別標示為
				This Layer
				(這個圖層)與
				Underlying Layer
				(下面圖層)。根據預設狀況,「這個圖層」兩端的黑、白滑桿,分別位在
				0
				與
				255
				,這代表「這個圖層」目前是完全顯現出來的。至於「下面圖層」,其兩端的黑、白滑桿,也分別位在
				0
				與
				255
				,但這代表「下面圖層」目前是完全
				
						沒有
				
				顯現出來(這顯然符合我們的直覺,因為兩個圖層相疊,如果沒有經過特殊處理,自然是上面圖層全部顯現,下面圖層全部沒有顯現)。所以,「這個圖層」兩個滑桿所夾的區間,代表該圖層被顯示出來的部分;「下面圖層」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兩個滑桿所夾的區間,代表該圖層
				
						沒有
				
				被顯示出來的部分。在預設狀況下,「這個圖層」的亮度由
				0
				~
				255
				都完全顯示,「下面圖層」的亮度由
				0
				~
				255
				都完全沒有顯示。這也是我們預期的情況,但可以被改變。
				
						
						
				
		 
				
						 
				
		 
				圖
				001-1
		 
				
						
								  
				
						 
				
		 
				現在,請參考圖
				001-2
				的左圖,
				This Layer
				(這個圖層)的黑色滑桿調整到
				50
				,白色滑桿調整到
				195
				,所以該圖層亮度介於
				50
				~
				195
				的部分
				會
				顯示出來,這隱含意味著「這個圖層」的
				0
				~
				50
				(黑色滑桿左側)與
				195
				~
				255
				(白色滑桿右側)部分
				不會
				顯示出來,所以這兩個部分在影像上顯示的內容,將來自
				Underlying Layer
				(下面圖層)。因此,在圖
				001-2
				左圖的滑桿設定之下,影像顯示的內容是來自於兩個圖層如同紅色箭頭標示的混合情況。
				
						
						
				
		 
				接著,讓我們觀察圖
				001-2
				的右圖部分。現在,我們調整
				Underlying Layer
				(下面圖層)。根據稍早的說明,下面圖層兩個滑桿所夾的區間,代表該圖層
				沒有
				被顯示出來的部分;所以,目前設定代表下面圖層的
				80
				~
				190
				部分不會顯現,這意味著兩件事:第一,「下面圖層」顯示在影像的部分包括
				0
				~
				80
				與
				190
				~
				255
				(也就是兩個滑桿沒有夾的部分);第二,「下面圖層」沒有顯示的部分(
				80
				~
				190
				)必須由「這個圖層」顯示。所以,在圖
				001-2
				右圖的滑桿設定之下,影像顯示的內容是來自於兩個圖層如同綠色箭頭標示的混合情況。
				
						
						
				
		 
				可是,這方面的控制究竟有什麼用呢?
				
						
						
				
		 
				
						 
				
		 
				圖
				001-2
		 
				
						
								  
				
						案例
				
		 
				請參考圖
				002
				的左圖,這是原來影像。針對這個影像,複製圖層,將複製圖層的混合模式改為
				Multiply
				(藍色箭頭標示處),於是整個影像變暗了(參考圖
				002
				的右圖)。
		 
				圖
				002
		 
				
						
								  
				
						 
				
		 
				
						 
				
		 
				現在,我們想要做的是,讓
				Multiply
				的變黑效果(也就是
				Layer 1
				的影響)侷限在紅花綠葉之外的部分,至於紅花與綠葉本身則儘可能維持原來背景圖層的狀況。
				當然,我們可以透過很多方法辦到這點,但此處準備採用
				Blend-If
				指令。
				
						
						
				
		 
				請參考圖
				003
				,在
				Layer 1
				圖層的右下角(藍色箭頭標示處),用滑鼠點兩下,如此可以叫出
				Blend-If
				對話窗。
				在這個對話窗內,紅色箭頭標示處,可以選擇
				4
				種頻道:灰階、紅色、綠色與藍色。此處,我們選擇紅色頻道來控制「花朵」的部分(為什麼?下文會解釋詳細的理由,但此處可以稍微提一下。我們現在想透過
				Blend-If
				把
				Multiply
				的變黑效果侷限在「非花朵」的部分,所以需要找到一個頻道,其「花朵」與「非花朵」之間的差別最大。這是哪個頻道?如圖
				003
				顯示的,答案顯然是紅色頻道)。
				
						
						
				
		 
				
						 
				
		 
				圖
				003
		 
				
						
								  
				
						 
				
		 
				現在,我們把「這個圖層」(
				This Layer
				)右端白色滑桿由
				255
				移到
				130
				,將發現影像的花朵部分變亮了,但其餘部分仍然維持很暗,換言之,花朵部分不再受到
				Multiply
				圖層
				Layer 1
				影響。根據對話窗顯示,紅色頻道亮度介於
				0
				~
				130
				的部分,是由「這個圖層」(
				Layer 1
				)顯示,紅色頻道亮度介於
				130
				~
				255
				的部分,則是由「下面圖層」顯示。這正是我們想要的:紅色頻道比較暗的部分(非花朵部分),由
				Layer 1
				顯示;紅色頻道比較亮的部分(花朵部分),則由「背景」圖層顯示。想想看。
				
						
						
				
		 
				另外,如果電腦鍵盤按住
				Alternative
				,就可以利用滑鼠讓
				130
				位置的白色滑桿一分為二,左端仍然設在
				130
				,右端可以擺在
				145
				(請參考圖
				003
				的綠色箭頭),這代表
				130
				~
				145
				之間為過渡(這個區間會同時呈現兩個圖層),如此看起來才不會太突兀。
				
						
						
				
		 
				現在,花朵的部分變亮了,接下來要考慮「葉子」的部分。首先,請問:「葉子」與「非葉子」的部分,哪個頻道的差異最大?請觀察圖
				004
				,答案應該是綠色頻道。所以我們繼續在相同的
				Blend-If
				對話窗內,點開綠色頻道(圖
				004
				的綠色箭頭標示處),把「下面圖層」右端的白色滑桿調整到
				67/80
				的位置。使得綠色頻道亮度介於
				67/80
				~
				255
				的部分(也就是葉子部分),會由「下面圖層」的畫素顯現,結果葉子部分變亮了。
		 
				
						 
				
		 
				圖
				004
		 
				
						
								  
				
						 
				
		 
				最後的結果如圖
				005
				顯示,左圖是原圖,右圖是經過前述處理,然後把圖層的
				opacity
				調整到
				80
				%(避免效果太突兀)。處理之後,整體看起來,影像的主題更凸顯了。
				
						
						
				
		 
				
						 
				
		 
				圖
				005
		 
				
						
								  
				
						 
				
		 
				
						詳細說明
				
		 
				容我稍微重複一下。在
				Blend-If
				對話窗內,當「這個圖層」的黑、白滑桿位在兩端,代表這個圖層完全
				顯現
				出來;當「下面圖層」的黑、白滑桿位在兩端,代表下面圖層完全
				沒有顯現
				出來(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兩個圖層疊在一起,原本就應該顯現「這個圖層」)。所以,「這個圖層」的滑桿調整,會讓原本顯現的某些部分隱藏,被隱藏的部分取代為「下面圖層」。反之,「下面圖層」的滑桿調整,會讓原本沒有顯現的某些部分呈現出來,這些呈現出來的部分,將取代「這個圖層」原本顯現的對應部分。對於先前討論的案例,我們也可以讓「這個圖層」的滑桿保持不動,只需要調整「下面圖層」的白色滑桿,讓原本沒有呈現的下面圖層「花朵」部分顯現出來,取代「這個圖層」的花朵部分。所以,不論調整「這個圖層」或「下面圖層」,大體上都可以達到相同結果。至於理論上究竟應該調整「哪個」圖層,稍後會解釋。
				
						
						
				
		 
				現在,想必各位已經大概瞭解
				Blend-If
				的功能。接下來要回答幾個問題,以及一些補充說明。
				
						
						
				
		 
				
						1. 
				
				如何選擇Blend-If想要調整的頻道?
				
						
						
				
		 
				在
				Blend-If
				對話窗,如何由
				4
				個頻道內挑選:灰階(
				Gray
				)、紅(
				Red
				)、綠(
				Green
				)與藍(
				Blue
				)。灰階影像就是我們透過
				PS
				:
				Image>Mode>Grayscale
				所產生的灰階影像(大約是
				30
				%
				R-60
				%
				G-10
				%
				B
				)。
				
						
						
				
		 
				如何尋找最適當的頻道?答案很簡單,對於我們想要分離的東西,觀察「頻道面版」的
				3
				個頻道灰階影像,選取黑、白最分明者。就先前的例子來說,如果要分離「花朵」與「非花朵」,所以應該選取這方面差異最大者:紅色頻道;如果要分離「葉子」與「非非葉子」,所以應該選取這方面差異最大者:綠色頻道。
				
						
						
				
		 
				或者,我們可以再考慮一個例子。人像攝影為了強化細節,通常會採用
				G
				頻道的亮度資料取代所有頻道,因為人像通常是
				G
				頻道的細節最好。請參考下一頁的圖形,我們把原圖的
				G
				頻道複製到「這個圖層」(可以透過
				Image > Apply Image
				,把背景圖層的
				G
				頻道,複製到複製圖層的綜合頻道),並將其混合模式改為
				Luminosity
				(紅色箭頭標示),使得「修改」圖形的亮度資訊完全來自
				G
				頻道,色彩資訊則仍然來自「原圖」。比較「原圖」與「修改」,後者的臉部細節明顯突出(這是我們想要的效果),但也因此產生一個問題:修改之後,嘴唇的洋紅太飽和了(這是我們不想要的)。稍後如果進一步做影像處理,嘴唇的色彩會愈來愈偏紫或深洋紅;所以,現在必須先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換言之,我們對於「修改」之後的影像很滿意,但其嘴唇需要改回「原圖」的模樣。如何辦到這點?沒錯!
				Blend-If
				!可是,叫出
				Blend-If
				對話窗之後,如何決定採用哪個頻道呢?答案:這取決於哪個頻道的灰階影像,其「嘴唇」與「其他部位」的差異最大。
				
						
						
				
		 
				請參考圖
				006
				顯示的
				3
				個灰階影像。請問:哪個頻道的灰階影像,其「嘴唇」與「其他部位」的差異最大?沒錯!就是它!綠色頻道。針對
				Blend-If
				圖形,選取「這個圖層」,把左端黑色滑桿往右移到
				90
				~
				104
				位置,隱藏
				G
				頻亮度最暗的部分(也就是嘴唇),讓嘴唇恢復「下面圖層」(原圖)的模樣。(此處沒有顯示相關調整。)
				
						
						
				
		 
				
						 
				
		 
				圖
				006
		 
				
						
								  
				
						 
				
		 
				
						2. 
				
				既然「這個圖層」與「下面圖層」的滑桿調整都可以達到類似目的,究竟應該如何選擇?
				
						
						
				
		 
				如同我們稍早談到的,不論調整「這個圖層」或「下面圖層」,通常都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而且兩種結果非常類似。雖說如此,但就理論上來說,還是有差異的。原則上,我們應該就「動態區間」(
				dynamic range
				)較大的圖層做調整,因為動態區間愈大,相關的控制愈精準。考慮先前花朵的案例,「這個圖層」的動態區間顯然較大,因為
				Multiply
				使得暗部愈暗,但亮部的亮度沒有顯著變化。「人像」的例子也是如此,「這個圖層」的動態區間較大。所以,這兩個例子,理論上都應該調整「這個圖層」;可是,就實務上來說,即使調整「下面圖層」,效果也應該很類似。
				
						
						
				
		 
				
						 
				
		 
				
						3.
				
				
						Blend-If的頻道可以做重複選取。
				
				譬如說,我們最初討論的例子,我們可以先根據紅色頻道調整花朵
				-
				非花朵部分,再根據綠色頻道調整葉子
				-
				非葉子部分。
				
						
						
				
		 
				
						 
				
		 
				
						4.
				
				
				
				關於Blend-If的操作,Lab空間提供非常重要的另一層面控制
				。任何對於色彩修正有興趣的人,絕對都應該花點精神研究
				Lab
				空間,不過這是題外話。
				
						
						
				
		 
				
						 
				
		 
				在
				RGB
				空間進行
				Blend-If
				,效果好或不好,基本上取決於
				R-G-B
				等
				3
				個頻道的灰階影像,是否存在我們需要的
				濃度
				(
				明暗程度
				)差異。換言之,考慮進行
				Blend-If
				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觀察色頻面版,研究一下,看看
				3
				個灰階影像是否存在我們需要的性質。可是,我們想要選取的東西,往往不存在
				濃度(亮度)
				差異,而存在
				色彩
				差異,那麼轉換到
				Lab
				空間做
				Blend-If
				或許更恰當。讓我們稍微解釋一下
				Lab
				空間的相關性質。
				
						
						
				
		 
				在
				Lab
				空間,影像有
				3
				個頻道,
				L
				頻、
				a
				頻與
				b
				頻。頻
				L
				代表明亮程度。
				a
				頻控制「洋紅」與「綠」,
				a
				頻的灰階影像,
				50
				%灰色代表中性。灰階低於
				50
				%灰色(比較亮者),代表「洋紅」成分大於「綠」;灰階高於
				50
				%灰色(比較暗者),代表「綠」成分大於「洋紅」。
				b
				頻控制「黃」與「藍」,
				b
				頻的灰階影像,
				50
				%灰色代表中性。灰階低於
				50
				%灰色(比較亮者),代表「黃」成分大於「藍」;灰階高於
				50
				%灰色(比較暗者),代表「藍」成分大於「黃」。
				
						
						
				
		 
				讓我們繼續運用前文談到的花朵案例來說明。把影像轉換到
				Lab
				空間,但這次讓「這個圖層」代表曲線,曲線不做調整,只是把混合模式改為
				Multiply
				,使得整個影像變暗。我們打算透過
				Blend-If
				調整,讓花朵部分恢復「下面圖層」的原始狀況。
				
						
						
				
		 
				請觀察圖
				007
				最右側的兩個灰階影像,分別是
				a
				頻與
				b
				頻的影像。首先看
				a
				頻,花朵部分很亮,代表這部分的「洋紅」成分遠超過「綠」,葉子部分很暗,代表該部分的「綠」成分遠超過「洋紅」,其餘部分則大體上是中性(
				50
				%灰色)。所以,如果只想調整花朵部分(不含葉子),那麼
				a
				頻很適合做
				Blend-If
				,因為花朵與其他部分的色彩存在明顯差異。
				b
				頻呢?花朵有明顯的「黃」色成分,所以很亮。可是,葉子呢?葉子也有明顯的「黃」色成分,也很亮。所以,就
				b
				頻而言,可以用來同時調整花朵與葉子,但背景的黃色部分也很顯著,利用
				b
				頻做
				
						Blend-If
				
				,某些葉子部分恐怕會有問題。
				
						
						
				
		 
				
						 
				
		 
				圖
				007
		 
				
						
								  
				
						 
				
		 
				所以,首先處理
				a
				頻的部分,在「這個圖層」(換言之,混合模式為
				Multiply
				的曲線圖層)叫出
				Blend-If
				對話窗,選取
				a
				頻,調整右端白色滑桿(最右端代表
				a
				頻最亮、洋紅程度最深者)到
				128
				~
				147
				,讓「這個圖層」的洋紅成分完全隱藏,取代為「下面圖層」的洋紅,結果是圖
				008
				,花朵部分恢復「下面圖層」的狀況(比較亮),其餘部分則呈現「這個圖層」的狀況(
				multiply
				)。
				
						
						
				
		 
				
						 
				
		 
				圖
				008
		 
				
						
								  
				
						 
				
		 
				當然,目前這個例子也可以調整「下面圖層」最右端的白色滑桿(移到大約
				128
				~
				140
				的位置,下圖沒有顯示),讓「下面圖層」原本沒有呈現的洋紅成分,重新顯現出來。
				
						
						
				
		 
				接下來,為了讓葉子恢復明亮,可以針對
				b
				頻做處理,但效果可能不如
				RGB
				空間理想。請參考圖
				009
				,左圖是在
				RGB
				空間處理的,右圖是在
				Lab
				空間處理。(請注意,我們之所以透過這個例子說明,只是基於方便考量。事實上,就目前這個花朵例子而言,應該選擇在
				RGB
				空間處理
				Blend-If
				,因為花朵部分的
				R
				頻道性質顯然優於
				Lab
				空間的
				a
				頻,葉子部分的
				G
				頻道性質更勝過
				Lab
				的
				b
				頻。)可是,很多情況下,
				Lab
				空間更適合處理
				Blend-If
				,特別是「洋紅」
				-
				「綠」
				-
				「黃」
				-
				「藍」等色彩明確的影像,例如風景的藍天、人像的膚色……等。(有些人可能會想,對於先前的紅花綠葉影像,我們可以先在
				RGB
				空間根據
				R
				頻與
				G
				頻調整
				Blend-If
				,
				然後在圖層沒有合併的情況下
				,轉到
				Lab
				空間做進一步的
				Blend-If
				控制。事實上,根據我瞭解,這是辦不到的。至於為什麼?各位可以自己試試看。)
				
						
						
				
		 
				
						 
				
		 
				圖
				009
				
						 
				
		 
				
						
								  
				
						 
				
		 
				
						運用範圍
				
		 
				
						Blend-If的運用範圍,幾乎只受限於想像力
				
				。
				凡是可以運用在圖層上的操作,都可以透過這個工具做處理。以下考慮一些色彩修正經常碰到的狀況。
				
						
						
				
		 
				
						1.    
				
				銳利化。我們可以在複製圖層進行銳利化,然後叫出
				Blend-If
				,針對綜合頻道(
				Grey
				),把「這個圖層」左、右兩端的滑桿都稍微往中間移動,使得銳利化只作用在中間調,不會作用在暗部與亮部(因為影像的暗部與亮部通常最不適合銳利化)。我們甚至可以藉此控制銳利化的光暈(
				halo
				)程度。
				
						
						
				
		 
				
						2.      
				
				反差。很多情況下,我們想要強化影像的反差,但又擔心亮部爆掉或暗部阻塞。若是如此,我們也可以透過
				Blend-If
				做調整,避免亮部與暗部受到反差調整影響。
				
						
						
				
		 
				
						3.      
				
				其他如
				Level
				、
				
						Curve
				
				
						、色相
				
				
						∕飽和
				
				
						、……任何濾鏡……以及可以想像的一切,相關調整都可能採用
						Blend-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