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drick- 手札部落格
http://www.photosharp.com.tw//Blog.aspx?MId=1240      
文章內容
上一篇   下一篇
每日省思2007.1.20   (點閱947801)
器材分類:Adobe 奧多比 / 120相機 / 其它    日期:2007/1/26

日期 96.1.20

主要行事 :經驗傳承

          專業研習1

          專業研習2

          專題討論

地點 :育達技術學院

時間

08:10--17:50

主題 變遷時代的領導與因應之道

      當前教育政策

      學校行政倫理

      教育局業務討論

主講人 :陳癸煌校長

        陳明印主任秘書

        黃萬益校長

        余海清督學

一、 變遷時代的領導與因應之道

以前的領導(主管)就是領頭與教導,擔任帶頭的人,往往是對整個任務訊息最先知道的人,也是最了解任務需求的人,其隨從者,就只能從領導者的指示中按部就班完成任務。因此任務的成敗完全取決於領導者的決策,縱使部屬認為部分工作需要改進或變更方向,但也無權過問,也不敢承擔責任。領導就是威信。

隨著時代的演進,民智大開,組織中的每一個份子逐漸擁有自己的想法,也更有慾望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時領導者(主管)的意見不再是組織的唯一聲音,為了使組織運作更加順暢,領導的觀念不再是威信掛帥,取而代之的是領先部屬深入了解工作的要旨,進而運用本身的專業職能,指導、協助部屬完成工作。即使部屬犯了錯誤,也不能將工作的瑕疵歸咎於此(推委塞責)。而部屬不再只是聽從指示辦事,執行工作的歷程中,主管要隨時引導、鼓勵部屬提出更好的方法,讓工作達成的績效更好。而任務完成後,主管要適時退居幕後,把功勞與榮耀全數歸於部屬,這時候領導者要爲下一個任務做好準備,先部屬踏出下一步繼續往前衝刺。

越成功的領導,本身的聲音越少,而部屬的聲音越多(好的意見廣諸於世,反對的聲音收納於心開誠佈公檢討改進)。每一個工作的成功,都是累積部屬的榮譽感,而非領導者的成就感。

 

二、 當前教育政策

    「改變」好嗎?「改變」會更好嗎?我國當前的教育政策面臨著以上兩個問號。唯一的解答就是:「如果不想更好,何必改變!不改變不可能更好,卻有可能更差!」既然要變,就要把現在不好的革除掉,引進更好的方法(包括理論與實務),理論就是課程改革,實務就是運用有形的方法與手段,促成改變與進步。

    從實務面來看,我國當前主要教育政策包括三大層面:教育機會均等(扶弱、教育優先區、特殊教育)、精進課堂教學(教學效能,卓越發展)、學術與產業攜手(學用合一)。

    在上週的新聞報導中,同一天有三個版面,講述三個不同性質的新聞事件:1.大陸發射飛彈擊毀自己的氣象衛星;2.新竹市警局統計95年受理詐騙案件數量達2800件,赫然發現其中有『四成』的受害者竟是科技新貴;3.杜拜摩天大樓已經超越我國的101大樓,承包商—韓國三星企業正以每三天提昇一層的速度往上邁進。而韓國高鐵預計於本年底外銷整車技術到中東,為此韓國鐵道大學的招生出現前所未有的踴躍狀況。最後的新聞正是產學合作最好的詮釋。

    反觀我國在產學合作的政策推動,均僅局限於專利技術移轉,或者是著眼於縮短在職訓練時間之職前訓練,無法有效構成整體技術鏈,更具體的講就是毫無願景。我們產業的願景僅侷限在營業額,而身在其中的從業人員卻侷限在年終獎金,這與外國(如韓國)大企業規劃願景吸引學術從事相關研究的做法完全不同。

國家政策與教育政策息息相關,國家重大建設目的在提升技術競爭力,創造就業機會與更多商機,但是擺在眼前的諷刺例子—【台灣高鐵】,在與外國供應商簽訂合約時,竟然直截了當要求【不要技術轉移】,這在外國人眼中真是求之不得,連帶的國內相關產業無法獲得相關技術,以及更多發展的商機,更遑論日後的競爭力了。當然學術機構也無法由此獲得實務的驗證,學術界成了封閉系統,哪能奢言帶動國內產業發展?

在另一方面,國人對他國之進步發展,往往不以探討其成功原因為重點,反而以他國技術弱點來自我安慰,例如大陸將太空人送上地球軌道,同為華人,我門理當深自檢討,急起直追;事實不然,許多國內的學者專家反而譏笑其技術落後西方國家30年,以此論點自我安慰,實為不智。

我國的科學園區集合了全國最頂尖的高級人力,卻只能以量取勝,為蠅頭小利汲汲營營,人人以千萬年終獎金為畢生追求的目標,然而所謂的科技新貴卻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肥羊,是否又造就了另一項『台灣奇蹟』。

   


內部引用此文章 》 外部引用網址: 由於外部引用的廣告太多,暫時關閉外部引用的功能 !! 上一篇   下一篇
回應列表 ( 0 )
欲回應請先 登入

引用列表 ( 0 ) 為避免不當廣告,新的引用預設為隱藏,作者本人開啟後,其它網友才能看見。
  此文章未被引用

印象工場 攝影家手札 版權所有 © 2008 Photosharp Taiwa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