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微軟亞洲研究院文化遺產數位化研討會」展出十億級畫素數位相機 發表於:2010-05-20 14時 ANAN, 瀏覽人次: 43937 微軟亞洲研究院最新研發,首創千兆解析度數位相機,拍攝超過1.6G畫素的高畫質圖像,精細程度超過肉眼的6倍,讓大家易於用科技來觀賞藝術品的精雕細琢。圖為微軟亞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員Moshe Ben-Ezra博士和微軟亞洲研究高級研究員馬毅博士親自介紹此最先進的發明
|
第三屆微軟亞洲研究院文化遺產數位化研討會首度在台北隆重召開。由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博士率領其專業的研究團隊來台,展出文化遺產數位化研究領域的多項最新技術和成果,如: 十億級畫素數位相機、行動3D交互場、清明上河圖音畫展示平臺(採宋張擇端版)、再現毛公鼎等,藉由高科技得以做到文化保存及傳承,為中華文化珍藏開啟新里程。
|
圖左至右依序為: 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戰略和溝通部資深總監張益肇、
|
微軟力邀亞太博物館界專家共聚台北 展示數位科技為文化遺產傳承的創新成果
由微軟亞洲研究院攜手國立故宮博物院和國立臺灣大學舉辦的第三屆「微軟亞洲研究院文化遺產數位化研討會」今日在台北隆重召開。此次研討會為期兩天,彙聚了亞太地區電腦、歷史、文化、考古等諸多領域的頂尖學者。透過「人文與科技」的對話,專家們將共同探討如何將最新的電腦技術和研究,應用於對人類珍貴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並一同展望文化遺產數位化的前景。
文化遺產數位化研究專案由微軟亞洲研究院於2008年7月啟動。迄今為止,微軟亞洲研究院已經與亞太地區眾多文化遺產保護與教育的專業機構,在文化遺產監測、數位化保護與教育等多方面展開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交流與合作。該研究計畫目前已資助來自亞太地區大學的15個文化遺產數位化專案。
「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表示:「微軟亞洲研究院在致力於用科技改變人類未來生活的同時,也希望用創新的方式保存人類過往的榮耀。國立故宮博物院不僅保存中華民族大量的珍貴文化瑰寶,也在文化遺產數位化方面有長足的進展,為中華乃至世界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重要的貢獻。我們非常希望可以和學術界、博物館界等各界同仁加強合作,借科技之力共同傳承人類文明之光。」
此次研討會還邀請了博物館和文化遺產地的專家出席,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浙江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敦煌研究院、蘇州園林、首都博物館等。這些專家們將在研討會上分享博物館和文化遺產地等在數位化發展的機會和面臨的挑戰。
國立故宮博物院自1998年起,即有計畫地進行文物數位典藏工作。例如針對翠玉白菜、毛公鼎、百駿圖、清明上河圖等重量級國寶,不僅進行3D、高解析數位化,更運用高科技方法,讓國寶更能栩栩如生地呈現,啟發觀眾對文物的興趣。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現場將展出文化遺產數位化研究領域的多項最新技術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 音畫清明上河圖 – 採用宋張擇端版 由微軟亞洲研究院、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大學數位媒體研究所共同合作開發,是基於數位媒體的互動式音畫展示系統。此系統採用最自然簡單的人機對話模式,為觀眾展示各種高解析數位圖畫和對應畫面的各類型聲音,包括音樂、環境音和人物對話,從而激發觀眾主動探索的欲望,更加充分地融入藝術品的氛圍中。
再現毛公鼎 由微軟亞洲研究院、國立故宮博物館和國立臺灣大學共同合作研發的互動式桌面展示系統,用於展示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西周晚期青銅器 —毛公鼎」。利用此系統可以從任意角度虛擬觀看具有立體效果的毛公鼎,通過手持設備自動將鼎上的象形文字演化轉為現代漢字,因此得以史鑒今閱讀銘文。此外,通過呼吸感應器,還可以了解虛擬的毛公鼎表面外觀隨時間演變的過程,盡覽華夏文明之滄桑。
十億級畫素數位相機 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發出一種千兆解析度數位相機,可拍攝超過1.6G畫素的高品質圖像。這些圖像的精細程度超過肉眼觀察的6倍,且價格達到可商業化的程度,可被用於藝術品和古董的高精密數位化。
行動3D交互場 這項由微軟亞洲研究院發明的技術,旨在將任意表面,如咖啡桌或牆壁,轉化成由感測器和微型投影設備組成,以創新方式進行資訊交互的移動式電腦操作介面。此技術「強調擬真」的功能,可以説明博物館遊客通過擴大的虛擬3D圖像欣賞特定展品的細節,並與各種環繞資訊輕鬆互動。
在為期兩天的議程中,洪小文院長帶領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專業團隊,與來自各界的專家和學者們,就文化遺產資料獲取的處理、數位儲存、展覽、傳播和教育方面的資料運用,展開廣泛的討論並進行交流,亞洲研究院今日發表的新技術以及與國立故宮博物院、臺灣大學在文化遺產數位化的合作成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永久珍藏與分享開啟新的里程碑。台灣正值推動文創產業時期,藉由高科技可為文創內容注入新生命、更可帶來新創意進而豐富國民精神。運用數位科技不僅讓這些瑰寶得以永久被保存,同時也賦予這些文化新生命,藉由3D、影音與互動技術以及自然的操作介面,進一步拉近人們與古文物的距離,並為保存文化遺產貢獻一份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