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攝影異言堂 > 日本中大型相機市場目前的悽涼情況
作者  
討論話題
 

ITO


網路會員

2005/10/22 15:01
器材: Pentax 其他

sean5834


網路會員

141) 2005/10/31 20:02 
timo5514大那個"理論上"需要數位機背的,結果用20D就幹掉了的案子
我們上次聚會時去他的攝影棚有看到過了
只能說
真是有夠誇張的

to timo5514大
大兔子不用上了
買台重車比較爽

Chris


網路會員

142) 2005/10/31 21:04 
Zone System 是指暗房曝光時分層使得照片整體上的呈現能夠超越原有的底片採用單一曝光的方式. 其實這個東西跟數位影像是一樣的. 片幅是有絕對的優勢, 但是不代表小片幅沒有辦法作出. 所謂的 Zone System 在數位上大家所詬病的色彩範圍也是可以因而解決的. 在 Fuji S2, S3 上已經得到驗證. 其實在許多較專門的 Photoshop 書籍中亦有討論這方面的解決方法. 其實只要把曝光過度與曝光不足的照片整合, 便可取得最寬廣的區域. 自然太陽光源不容易過舖, 陰暗地帶也呈現細膩的細節. 甚至有人已經研究出一些拍攝手法以及數據, 該如何拍攝時注意 level 光線的分部取得最佳的狀態. (她們甚至算出在哪層中會有多少顏色).

依此類推! 我們確信在數位上或傳統上, 大篇幅就是有她的好處. 這是事實! 然而, 在數位與傳統上, 大篇幅所謂的細膩, 或許我們認為是無法取代的, 其實也未必啦! 大家認定了 Adams 的重點在於 ZS, 也認為底片中非用大底片才能夠得到那樣的效果. 或許吧! 但是由於精湛的 ZS, 您認為 Adams 沒用過 135? 還是各位看官根本分不出吧? 取一個較近代的例子! 前田真三的作品夠細膩了吧? 他老人家用的像機可以從 8x10 到 135 都有喔! 我就自問我沒那種 "眼力" 可以分出細膩的差異. 他的好幾本作品, 尤其是 "前田真三寫真美術館" 那 8 冊中, 小弟就有五本了.. 我可能眼力真的很差吧! 我就是看不出大與小的篇幅的差異.  我不是說沒有差異喔! 其實差異我們可以了解的! 是顏色! 是細膩! 是清晰! 是散景! 問題是.. 小弟我在大師作品集裡, 一來並不在乎他們用的工具 "因為那只是工具而已呀!" 但是另一來我還是看不出差異.

所以我才說, 真正的差異很明顯, 但是使用在個人. 未必真的會有真正的差異, 但是也未必沒有差異. 端看個人的想法.

至於數位與否.. 若喜歡看日本風景雜誌的朋友應該發覺到一件有趣的事情, 日本風景雜誌中無論是數為項機拍攝或者傳統項機.. 發色很相近. 可以任您在跨頁中依然找不出顏色上的差異. 當然若解像度不足要跨頁 (曾有說 E1 的照片跨頁解析度就胡了).. 但是呢! 若不是模糊的感覺, 我還真不曉得那是數位拍攝的. 所以數位比較有感情? 顏色比較好? 比較有立體感?.. 其實那是我們給予他附加的意義罷了! 嚴格來說她們都只是工具. 雖有特長, 卻可以互補. 對於後製或者不後製我就不加以多說了, 大家其實多半都同意其實就算是底片, 也是一種加工. 然而對於顏色種種.. 當然不是百分之百的肯定, 但是其實顏色而言, 經過調配是可以很相似的. 今天別談為何日本人可以把數位項機的顏色調成底片的感覺. 至少我曾經實驗過 10D 的 cmos 調成類似 fuji s2 pro ccd 的感覺. 我的感想是, 其實沒又調不出類似的顏色! 只是看有沒有花時間與心思罷了! 最後, 顏色的相近度兩者差不到 5% (色彩偏移隨機取樣看顏色偏差差異的數值), 只是 s2 因為天生麗質, 色彩比較柔和罷了. 但是在 photoshop 內多幾層修復, 10D 就算是先天比較差, 後天還是可以彌補啦! 所以在我的字典裡, 我是堅決相信很多東西要類似根本不難, 根本沒有鏡頭發色差異, 像機曲線差異, 也不會有數位或底片差異.

或許我太自信了, 也或許真的沒有人神經到比對兩張照片必須修片整個晚上. 但是我的實驗中, 是可以達成的. (雖然並不是每張圖都可以).. 但是我也相信, 就算是工具上有先天的優勢, 在不同人手中會有不同的結果. 今天別談大小篇幅.. 光是小篇幅也可以立大功 (高解析度, 感光度高, 類似 5D 這種機種).. 但是也有大篇幅為了柔美的感覺在解像度上作犧牲 (8x10 的 pinhole 解析度夠低了吧?) 為何要拿出兩者差異這麼大的東西來作比較呢? 重點只在於, 工具本身是有期限與先天的優勢, 但也必須要去巧用他. 就算你今天是要照針孔, 就算拿個 8x10 解析度也未必高到哪裡去.. 這就是用工具的手法不同啊! 不是嗎?

Tacking0


網路會員

143) 2005/10/31 21:08 
胡說八道。

yeats99


網路會員

144) 2005/10/31 21:17 
以上言論大有問題..

Tacking0


網路會員

145) 2005/10/31 21:20 
所以囉,一開始我就不覺得是咬文嚼字,而是有問題...

T2536


網路會員

146) 2005/10/31 21:39 
亞當斯那一派要求的不只是階調而已,還包含解析度與景物前後全部在景深內,
解析度這一項無法用小片幅底片達成。
在日本風景寫真的雙月刊中,
每一期不用看下面註解都可以很輕易分辨是哪一種等級片幅,
稍微注意看則同樣120的645與67片幅也都可感覺出清晰度上的差異,
尤其135跟45的細膩度實在差太多了。

其次,我使用S2與10D後我不認為S2有任何先天優勢,
兩者不相上下,我不感覺S2有先天的柔和或粉嫩存在,
至少在我的要求與對色彩的判斷下是如此,
兩者先天都很差,但兩者都可以調出很好的色調。

徠佧迷張.


終身 VIP

147) 2005/10/31 21:48 
職業攝影家的在商言商,無可厚非!
以前剛有了原子筆鋼筆時,有人就斷言鉛筆毛筆水彩筆等很快就可以不用了?
百年前剛發明相機時,藝術家及史學家覺得利用底片可快速正確的記錄風景及人物景相時,也有人覺得水彩油畫等寫生已無意義,但事實至今水彩油畫等還沒被方便的相片淘汰,還是有莘莘學子在苦修水彩油畫等技藝。
也許數位的廉價與方便在市場上快速發展及取代,底片也會因此日益式微,但底片的文化還是會有一些基本盤的,就如同CD與黑膠唱片一樣!

Allen


網路會員

148) 2005/10/31 22:05 
>>Zone System 是指暗房曝光時分層使得照片整體上的呈現能夠超越原有的底片採用單一>>曝光的方式. 其實這個東西跟數位影像是一樣的.
===================================================================
天ㄚ,看不懂英文也請買本蔣載榮的進階黑白攝影來抄兩句...
A.A要是在世看到這段會哭的...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149) 2005/10/31 22:12 

Lee,C-L


網路會員

150) 2005/10/31 22:31 
曝光時分層
===========
確實有這樣的東西,但不是用於黑白, 而是用於彩色底片,分三次以三原色瀘鏡重覆曝光三次,當然曝光要經過計算,此法可降低對比,並使暗部細節呈現.
有人也用於現代的DSLR, ...所以攝影是很好玩,,,玩不玩的...

Chris


網路會員

151) 2005/10/31 22:35 
T2536 - 除非是有散景.. 同樣是放置在 A4 版面, 又不是真的全開, 解析度 300dpi 下其實已經看不出點與線的差異, 您該怎看出 45 就是會比 67 66 645 清晰呢? 放大的比例不就是這麼小嗎?

S2 vs 10D.. CCD 的顏色飽和對於 cmos 來說是稍有困難.. 除非花很多時間後製在顏色上. 光是濃艷度就很難去處理, 10d 影像不是有點死灰就是拉高了濃艷度開始破表. 所以通常要經過很多段手續才能夠調整的較為相近 ccd 的顏色 (當然這是指晶片與像素大小差不多而言).

"他的方法是在拍攝前檢視圖中各個主題的亮度, 然後決定一個曝光值." 這就是分區曝光的基本做法, 每個主題亮度都不一, 必須分別取得測光值後去決定一個曝光值.
"那麼不論我們拍攝的紙的顏色是什麼, 最後沖洗出來的相片都會是18%中間灰." 這跟我說的是大同小異. 之所以要求最後沖洗出來的照片為 18% 中間灰原因在於取得精準的中間值, 又因此分區製作, 所以不會曝光過度或者曝光不足. 在數位的做法是一樣的! 只是我們都必須先把像機拍進來的當作 18 中間灰, 然後鑑定了曝光不足的最高到最低與他的中間值, 以其曝光過度的最高與最低跟中間值. 最後以中間值作為合併. 如此一來三張圖片取得整體上最高與最低. 差異只在於大家的認知是 ZS 是屬於相當 "精準" 的做法.. 但是非精準的曝光做法也是用類似的方式去執行, 這就是暗房的 Burn and Dodge. 其實原理是一模一樣的. 當然在數位上亦相同. 不知道這樣子說您懂不懂?

Tacking0


網路會員

152) 2005/10/31 22:41 
還是胡說八道。

你前面說的是MASKING,不是ZS。

Chris


網路會員

153) 2005/10/31 22:55 
Tacking0, 你說話很衝喔! 事實上! Zone System 就是一種 Masking. 他拍攝時取陰暗細節, 但是沖洗時技巧性的取高亮部位, 重點就是在 "擴充現有底片能夠展現的區域". 這跟數位的 Masking 是一模一樣的, 只是數位的底片跟傳統底片不同, 我們不能依照沖洗底片的時間讓他產生化學變化. 因此簡單的來說, 拍 RAW 時分出高亮語陰暗部為, 重組就是了. 所以嚴格來說 Zone System 是無法正確無誤產生在數位上, 問題是數位上面的 Masking, 也就是遮罩手法恰好可以模擬這種東西. 這無論是哪個文獻在數位攝影上都會寫. 倘若數位的遮罩無法做到 Zone System, 那數位的攝影書就不用教 Zone System 了. 因為就如你所說的, 根本不一樣不是嗎? 人總是必須懂得怎變通的.

Tacking0


網路會員

154) 2005/10/31 23:07 
ZS是一種MASKING???

懶的說了。

T2536


網路會員

155) 2005/10/31 23:08 
解析度 300dpi 下其實已經看不出點與線的差異,
您該怎看出 45 就是會比 67 66 645 清晰呢?
放大的比例不就是這麼小嗎?.............版主

其實一眼就可以看出來,135與4*5差異非常之大,就算是印A4都非常清楚。
645與45拍的也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67跟45在A4版面要分辨就稍有困難。

每一期風景寫真雜誌前面的幾頁都會找一位專家的攝影作品來刊載,
那分別絕對是一清二楚,稍微注意就可以看出細節差異有多大。

T2536


網路會員

156) 2005/10/31 23:16 
S2 vs 10D.. CCD 的顏色飽和對於 cmos 來說是稍有困難.. .....版主

我認為同樣是用JPG檔拍攝的話,經過後製,色彩方面S2沒有比10D強。
雖然10D飽和度稍差,尤其暗部差更多,
但是調整方式正確的話兩者都可以做得很好,
我姐夫就是用S2,S拍JPG檔的調子我個人認為很差。

10D調整亮度時如果不用RAW檔來做,而拍JPG檔,
那調整亮度曲線的方式就必須用比較複雜的做法,
否則表面上是會輸S2沒錯。

Allen


網路會員

157) 2005/10/31 23:39 
事實上! Zone System 就是一種 Masking. 他拍攝時取陰暗細節, 但是沖洗時技巧性的取高亮部位, 重點就是在 "擴充現有底片能夠展現的區域"
============================================
板...主大哥,想請問一下,可否介紹一下,您在沖洗時,如果不要"技巧性"的取高亮部位,那應該"沒有技巧性"取那個部位,再者重點就是在"擴充現有底片能夠展現的區域",那我如果想簡少現有底片能夠展現的區域,我又應該"技巧性"的取那個部位,末學願聞其詳,最好可以連操作放大機的步驟一步一步來我吸收能力差,謝謝...

T2536


網路會員

158) 2005/10/31 23:58 
我認為chris版主不可能沒了解過Zone System 的基礎,
那些語病的小細節每個人都會犯,所以沒什麼好辯論這個部分的。

Allen


網路會員

159) 2005/11/01 00:08 
是是是...我也這樣以為,
都...不過是些小細節,沒甚麼好爭的,
版...主,各位晚安啦...祝好夢...

dmd


網路會員

160) 2005/11/01 00:10 
不過語病會誤導人,真正懂ZS的人可以不計較,但就怕新手以訛傳訛,觀念整個就搞錯了。
所以網路上的資訊真是要非常小心阿!
回上一層 第一頁   上一頁   第8頁 / 共21頁 到第 頁   下一頁   最末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頁│下10頁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數位攝影達人超值包【就是愛 構圖】+【數位單眼達人速成】74折
今年VIP會員招募-超大無敵1.5G相簿再加贈好禮!
【台灣私房景點全集】共5冊,合購73折再贈進口黑卡
【我的夢幻人像鏡】2013最新增訂版!
【Nikon DX 達人聖經】手札聖經系列重出江湖!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4644121人 │ 線上1482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