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攝影異言堂 > 日本中大型相機市場目前的悽涼情況
作者  
討論話題
 

ITO


網路會員

2005/10/22 15:01
器材: Pentax 其他

alaska


網路會員

361) 2006/01/06 13:41 
掰掰囉
小弟要去暗房度年假了

一口氣預支95年的所有特休後
哈  剛剛好可以一個月不上班
祝大家新春愉快  賭錢贏錢

Chris


網路會員

362) 2006/01/06 14:07 
顏色在大自然界是無法真正用運算的方式去完整模擬. 所以自古以來人類利用各種染料、原理、數學運算去模擬整個環境的場景. 說穿了, E=mc^2 只不過是觀察得來的運算所取得的公式, 他也有出槌的一天. 同理可證, 人類的各種文學理數其實都是早期人類土法煉鋼而來. 不瞞您說, 電腦也是. 電腦本身是不懂所謂的影像或者顏色, 他只有 0 跟 1. 是人類試圖用有意義的數據去取代顏色. 然而軟體與硬體有相輔的作用, 光學, 是以 0 ~ 254 階來達成一個顏色由黑到亮, 也因此無論任何儀器, 只要是光學, 就只會有 RGB 255x255x255 也就是 8x8x8bit = 24bit 的全彩數值. 螢幕上是不可能在呈現更高的顏色了. 至少自從有彩色螢幕甚至定義了 RGB, sRGB, AdobeRGB 一路走來這一直是極限. 光是 Windows 內的 GDI, 依然是以 BMP 為記憶體儲存的佔存切割, 所以應該說全部 "能夠呈現" 的影像檔, 絕對只有 RGB 24bit 的顯示能力. 多餘的資訊, 比如說 30bit, 36bit, 好比小弟所做的比較一樣, 他只在於彌補色與色之間的連續功能. 一旦使用 Photoshop 修改過原稿, 一定是破壞了他原有的順序, 因此無論你有多少 BIT 的檔案, 到了 photoshop 打開顯示在螢幕上以後, 一律以 24bit 在記憶體裡面運作. Photoshop 後來能夠處理 16bit, 那依然只是在階層而已. 不信嗎? 絕對會有更多嗎? 我這次就懶得貼圖了.. 我直接口述好了.

1. Photoshop 開啟兩個檔案, 都是拉由黑到白. 一個壓到 8bit 模式或者存於 8bit 格式 (例如 JPEG).. 然後關掉之後重開. 您會發現再視覺上是機乎毫無差異的. 那差異在哪邊呢?
請用魔術棒點選黑到白之間的其一顏色, 兩個檔案點選後放大, 你會發現 16bit 是完整的顏色線條, 那個顏色的區域會是一個完完整整的長方形. 但是若你看 8bit, 長方形的四周會有一些點滲入接近色的區塊, 因此他會是一個長方形, 但是偶爾會有幾點跳出來. (這代表 16bit 只是把顏色補的更完善而已, 並不代表呈現出 8bit 呈現不出的顏色). 經過比對, 只要是這個長方形內的顏色, 8bit 與 16bit 會是一模一樣. 意思就在這邊! 掃描器再高! 讀取樣依然是 8bit 三色. 然而到了記憶體中, 在螢幕未看到的部分, 他用高取樣壓縮回 8bit 取得更優美的色彩區塊. 但是這個方法, 僅差在您把放大鏡放很大. 嚴格來說, 只要高過 24bit, 無論你是 30, 36, 48bit.. 結果都會是一樣. 因為補的數據早已足夠了. 所以無論你再努力的掃, 48bit 檔案與 36bit 甚至與 30bit 你也看不出所以然. 所以在數位儀器上的呈現來說, 8bit 是目前主流. 光是 LCD 能夠呈現完整的 8bit 色譜可能就不簡單了, 哪還有 16bit 的顯示能力?  光是顯示卡, 就算是能夠顯示 16bit/32bit..那是在說明記憶體裡他可以處理高取樣的資料, 並不代表顯示. 這猶如 Photoshop 中圖片放大縮小的方式是一樣, 是經過點的周邊去運算的. 在螢幕或者顯卡的方式也相同, 他是以 32bit 顯示卡壓縮至 24bit 來顯示. 然而為何 24bit 看起來顏色比較不順呢? 因為他是以 "真實點" 來運算. 而高過 24bit 的顯示, 他是以 36bit 壓縮回 24bit 來處理, 因此本來有兩個鄰近的點有一些顏色差距, 但是被運算過之後呈現的可是同樣顏色, 因此眼睛看起來好像 32bit 顯卡表現出來遠比 16 bit 顯卡來的強.. 那是因為 16bit 是提升至 24bit 顯示, 32bit 則是壓縮他的曲線來顯示. 但是重點是, 當影像圖檔在記憶體裡要直接呈現, 就是只有 255 階, 這是沒辦法改變的. 您可以這樣子想, 為何 Windows 當時僅能用 BMP, JPG 作為桌面? 因為無論是 BMP, JPG, 最大的顏色顯示空間就是 24bit. 這是不能突破的問題. 除非是像 Ricky 說的, 未來可能有...

alaska, 數位尚未統一, 僅有廠商自家有做所謂的系統. 您用 canon 像機就走 canon 軟體, 那自家就有所謂的 RAW -> JPEG 的系統. 或者您相信 capture one 的專業, 就是走 Capture One (Solution) 的解決方案, 利用 Capture One 色系來處理. 當然彈性是有的, 你依然能夠遵照這些軟體與系統自己使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MM3D, 您愛耍嘴皮子也無仿. JPEG/PSD/AdobeRGB 這些是人類賦予數位一種系統來統一, 問題他並非統一, 要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色系. 嚴格來說可見光遠比數位能夠容納多太多了, 根本無法真正量化. 就好比現階段的底片好了, 人類讓他能夠數據化, 就是經過掃描. 但這大家也都知道, 掃描是會失真的, 但是那已經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了. 就好比我說的, 廣大的色域是無法量化的, 真正量化的統一, 無論是哪種檔案格式, 都被限制於 RGB 255 階之內, 因為你量化就必須用數位的方式呈現, 而非傳統. 你無法用底片掃描之後量化再轉印出來會比原來底片拿去沖洗顏色來的多. 因為在開始掃描的那剎那, 你已經願意犧牲大多數位無法量化的資料了.

scsheen, 他的確是夢囈, 這也是為何儲存資料的單位可以超越 8bit, 但是真實顯示必須在記憶體壓縮回 8bit. 您可以真正去儲存 16bit 資料與 8bit 的差異, 我敢跟您保證, 資料量大一倍, 並不代表成像會有超過 10% 的差異, 甚至 2% 都難.

ricky, yes.. 是有超越的.. 問題是價格不斐. 現在好萊屋用的電影例如 premiere, aftereffect, 最好的效果依然是停留在 24bit. 因為過多的資料會遇到儲存上的問題. 除非用 beta cam, 要不然他依然是停留在 avi 左右而已.. avi 能夠擁有 32bit 嗎? 某 studio 製作 NG 的雪山場景特效, 小弟有參與其中, 依然只是 avi 而已. 其實若要超過 24bit, 那目前的 DVD, HDTV 規格都只能顯示 24bit, 那不就很肉腳? 套句他們製作人所說的話 "看不到的 (資料) 不用去注意, 只要做起來輕鬆就好". 這是事實......

其實應該這麼看, 傳統與數位攝影是跟音樂走在一起的. 的確 beta cam, beta tape, 黑膠捲都有更好的音感與曲線, 但是數位為何興起? 因為他盡可能的去數化她們. 數位的東西能夠除存以外, 可以容易備份. 正片, 錄音帶, 是無法長級使用, 也都會漸漸老化, 因為產品有他自己的生命週期. 但是她們又恰好無法真實的複製. 在數位上, 價格更低廉, 速度更快, 能夠 100% 備分來延續生命週期, 又能夠抗老化. (應該說 DVD 也是會老化, 但是只要定期備份, 資料是不會因此而老化, 但是傳統的底片可就不能這樣子).

數位是一種趨勢, 因為市場需求, 因為產品生命週期可延續, 因為可以輕易 100% 複製, 而且能夠跨網路多人使用. 這種東西, 簡單的來說, 就是取代人類的懶惰. 恰好, 現在發明的飛機, 汽車. 只要跟工業設計有關, 能夠興起, 都是因為 "人類的懶惰". 對於這種好處, 某些地方是可以犧牲的. 比如騎馬的快感, 你就必須用腳踏車或者摩托車. 但是人類又是一種不會走回頭路的生物. 當這些東西能夠取代生活中的需求之後, 要回去的會非常少. 因為所帶來的方便性早已讓人習慣了. 您大可不用數位像機, 也可以不聽 MP3. 甚至不用手機.. 那還倒不如去孤島中孤獨一生算了! 我並不是說這種東西是生命中的必需品. 而是說, 產品的設計到生產, 是有他實際的意義. 既然當時 CCD 是設計來取代底片, 無論是否技術純熟, 您無論是誰, 除非堅持傳統底片的意境或者味道跟一種生活品味以外, 您要進入數位其實是遲早的事情. 好比你不用手機你也遲早會用! 要不然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不就見鬼了? 既然您那麼懷舊? 那應該連網路都別用了吧!

當新的東西有懷疑, 應該是去了解他. 因為跟你一樣有懷疑的也會有很多人. 好像很多文獻在學習光學與鍍模的差異, 像機的精準度等等. 也有不少達人是數位達人, 早再您還沒想過這些東西時就會有人想過了. 好比我舉的例子.. 用過 Capture One 這套軟體嗎? 好端端的 Save As 就用 Save As.. 幹麻取個 "Develope << 顯像" 的字眼?  好端端的 Sharpen 濾鏡就直接寫嘛! 用 "Focus" 幹麻? 因為 RAW 本身的設計與 CCD 理念相同, 是承襲傳統暗房. 自然字用的就是這些. 但是把數位看如病毒的朋友, 您可想過, 若您像小弟一樣, 一手 Pentax Ds 一手 MZ-3.. 其實兩者都是可以兼得的! 花費卻不多.. MZ-3 價格由近兩萬跌到 6000, Ds 由 28000 跌到 15xxx.. 兩機就算加上電池, 也沒有一台 canon 來的碩大沉重. 科技就是這樣子! 能夠輕便, 能夠更有效率.

關於 ZS.. 跟其他任何的學術性東西是相同的, 重要只在理念. 自己挖個坑跳進去並不是 "達

Chris


網路會員

363) 2006/01/06 14:15 
關於 ZS.. 跟其他任何的學術性東西是相同的, 重要只在理念. 自己挖個坑跳進去並不是 "達人", 真正的 "達人" 應該是會自我應用. 最龜毛的日本人 (尤其是攝影雜誌) 您都認為她們死都不換數位嗎? 就算是風景寫真好了.. 就算她們都用底掃好了.. 你可知道整本雜誌雖用六色印刷, 他還是數位印刷呀! 那些顏色都是經過校色的! 再我們看來好像數位顏色一定會差一樣? 真的嗎? 風景寫真打開來, 若不告訴你是否數位, 您能分出來嗎? 我是不能! 光是 Ds 影像輸出都能唬過我了! 重點只在於技巧性的運用不是嗎?  Pentaxfans.net 有篇不錯的文章, 就是教大家該如何拍照不過曝. 運用這技巧 + 黑卡, 你還怕數位 DR 不足嗎? 技巧人人有.. 重點在運用呀!

Chris


網路會員

364) 2006/01/06 14:16 
alaska, 881, Have Fun! 我明天正要去日本被雪凍.. 擔心的可不是暗房.. 而是數位電池的敘電力.. :p

MM3D


網路會員

365) 2006/01/06 15:07 
要比較相片(相紙)或印刷品,不需整幅影像,所以不用掃描.
只需"Sensitometer"
http://www.screensound.gov.au/glossary.nsf/Pages/Sensitometer?OpenDocument

以前只有黑白的,現有全譜的,可正接比較透明的(底片)或透明的(相片或印刷品),據聞有可以比較projector 及screen 的.由於需處理整幅畫面,只需處理每小部份地方,所以敏感度及準確度都比scanner好很多.

你雖然博學的,但自己懂的,應去search.不要隨便說人"愛耍嘴皮".
說錯了的,要道歉了.
給你一個關鍵詞 "Photographic sensitometry" or "sensitometry".

面是別人給的,架是自己......... Bye bye.

Chris


網路會員

366) 2006/01/06 16:33 
攝影感度測量學, 只是靠底片的密度來判別黑白與顏色階層, 由目測或者機器來判讀對應表的數據. 這是所謂的 "目測法" 或者機器讀取的 "大約數" 來判定黑白階層. 他不是肯定的數據, 也不像 CCD 擷取數據來的直接. 您說要  :

"比較相片(相紙)或印刷品,不需整幅影像,所以不用掃描. 只需"Sensitometer"

其實是很有爭議性的! 他只是比較相片印刷上的灰階濃密度而已. 真正量化的原因是因為可以做分析. 好比影像分三個曲線可以做 Auto Level. 因為還原顏色必須要有數據分析, 而 Sensitometry 則無法如此. 凝聚點為一點是一種概說, 他不能清楚的告訴你這凝聚的散點中到底哪一格才是真實的像素, 也無法像數位一樣, 一像素就是一格顏色. Sensitometer 判讀的只是灰階大約在某個 "濃密度" 是大約表上的某個灰階. 這跟掃描底片的型態是類似的, 只是掃描器會把一像素的空間無論點數多寡就乾脆用一個運算式帶過, 給予一個真實數值罷了. 掃描器要很精準也是有的, 只是通常人類認為掃描一定會失真, 所以可信度不高罷了 (因為掃描器根本無法掃這麼高好不好).

而且只需處理小部分就能夠分析其他顏色, 這有點... 以偏概全吧? 我並不博學, 學的也沒您來的精. 就算是他可以提供更完善的方式做校色, 若把他數位化了, 依然只是把底片更精準的數位化, 顏色更精準了, 但是並不代表他依然可以突破色彩在記憶體內儲存的單位呀!

或許我了解的不夠深入, 不過也說的很明白了! 數位的東西必須以數位平台做比較. 您一味的說出傳統的技術是相當令人欽佩的, 但那改變不了數位 vs 傳統之間的差異, 也不能抹滅數位比較下數位的優勢會展現出來. 若您今比的是數位輸出與傳統沖洗, 傳統相片一定會大勝一籌.

http://www.screensound.gov.au/glossary.nsf/Pages/Sensitometry?OpenDocument
http://www.bonavolta.ch/hobby/en/photo/sensito.htm 清楚的說明了什麼是 sensitometry 以及 photographic sensitometry, 並不難理解. 因為他只有說明 sensitometry 是測量底片的濃密度來使用此數據作顏色的調整. http://www.aim-dtp.net/aim/technology/sensitometry/ 更說明了他分析出的底片只是把直線的掃描改變成較曲線的方式來還原底片色彩. 但是依然, 因為表現是在螢幕上, 就是受限於數位顏色能夠展現的寬度呀! 您一直覺得自己勝過別人, 也總得拿個範例吧? 你說的 sensitometry 只說明了比對傳統方式可以更精準, 也只說明了數位化可以更精準的校色. 並沒有說明 sensitometry 可以把底片的 "真實解析" 拿出來比照數位的方式來比較呀! 連文中都指出 :

"(again the curves in reality are smooth, the ripple is from the digitizing process).
Rather high quality scanner (low noise, high dynamic range) is required in order to extract the full range of the chrome."

數位上的顏色曲線是相當平順的, 但是底片就算使用了 Sensitometer 的技術來提升顏色的精準度, 還是會有 offset (差異性) 的顏色造成曲線扭曲不堪, 就算用了最高階的掃描器, 也不盡然使出正片的實力. 也意味著, 傳統要數位化根本沒有真真正正可以百分之百的數位方式, 此理同意, 就是無法真實數量化! 更何況是傳統轉為數位之後來做比較了. 並且...... 這根本沒告訴我們底掃之後的成品是否應該有超過螢幕能夠顯示顏色的能力. 一點都沒有吧! 當我由始至終說的都是螢幕輸出, 您所說的根本無法真正驗證任何東西. 只能驗證, 正片是很強的! 是無法完全掃的.. 就這樣子而已. 此外注意這一段 :

The higher exposure range that has almost a horizontal zero slope can be extracted only with the very best drum scanners.

指出底片是曲線非直線.. 在高亮部分可以說是無限延伸的數據, 可以用最好的滾掃掃出. (嚴格來說真的可以掃出嗎? 機器到最後就是直接給他零不是嗎?) 所以重點是.. 底片, 只能盡可能量化, 是無法真實量化的.. 而且, 就算是掃了, 也限制於儲存單位.. 就是 bit.. 除非您可以逃過用螢幕顯示影像摟, 要不然無論你輸入端視為何, 只要是存取單位, 紀錄, 處理, 顯示.. 最終必須壓為硬體規格呀! 懂了嗎?

:P 無所謂! 我會跳下來就代表我根本從不在乎面子. 嚴格來說, 可能是小弟我邏輯不好, 我怎覺得您講的根本好像都沒沾到任何邊就算了, 怎覺得您說的雖好像有道理, 但是也有感覺您還是在傳統那邊挖了個洞跳了下去爬不上來了. 總歸一句, 傳統方式在數位上並不佔便宜, 因為比的是數位, 限制的一方在數位的手上. 當數位突破了 24bit 螢幕顯示, 那數位 CCD 到時也不可能只有這樣子的 DR (能耐) 了. 因為科技是倍數成長的.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367) 2006/01/06 16:39 
當數位突破了 24bit 螢幕顯示, 那數位 CCD 到時也不可能只有這樣子的 DR (能耐) 了. 因為科技是倍數成長的.
------------------------------------------------------------
在這之前,先突破半導體元件的躁訊再說吧

真搞不懂,怎麼會有人一直以為『儲存格式』是限制CCD DR的關鍵因素?

rickylin


網路會員

368) 2006/01/06 17:10 
所以你判斷一張照片的色彩,只比較局部的濃度?你到底懂不懂你要比較的東西是什麼?
不懂的東西,不是只靠搜尋到一個機器就可以了... 你比出這張比另一張的濃度更多之後,然後你要幹嘛?

面是別人給的,架是自己... 這句話也回給你吧...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369) 2006/01/06 17:16 

rickylin


網路會員

370) 2006/01/06 17:20 
這個連結的意圖是什麼?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371) 2006/01/06 17:30 
看不懂?

再來點淺顯的吧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372) 2006/01/06 17:34 

rickylin


網路會員

373) 2006/01/06 17:38 
我不是看不懂,只是不懂你引用這個東西要幹嘛?
還是你連你要從引用的東西導出什麼結論你自己都不知道?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374) 2006/01/06 17:40 
我不是看不懂,只是不懂你引用這個東西要幹嘛?
還是你連你要從引用的東西導出什麼結論你自己都不知道?
----------------------------
噗哈哈

你懂,就不會說這些廢話了

拿掃瞄儀的雜訊限制當作是底片的動態範圍限制

rickylin


網路會員

375) 2006/01/06 17:49 
>>拿掃瞄儀的雜訊限制當作是底片的動態範圍限制

所以你呈現的出來的作品(不論是變成相紙或螢幕顯示),濃度不夠,顏色太少,都是因為我們的輸出端的錯,看的人無法看到你底片的極限,那你不如拿你的底片出來展覽算了...

這誰不知道底片的強?誰不知道掃描器的限制?但你的重點是什麼?你真是Google的最佳代言人... 你找了這些資料,到底要證明你的什麼觀點?

MM3D


網路會員

376) 2006/01/06 17:50 
>所以你判斷一張照片的色彩,只比較局部的濃度?你到底懂不懂你要比較的東西是什麼?

要科學的比較及應用,當然不是用什麼風景照片人像照片.而是用特定的"TEST Pattern".
也不是單一取樣.是依照特定的"sampling procedure"來取樣比較,才可將實驗結果應用.

我教授用了很多年才設定好他的test pattern, sampling procedure and measurements.

Kodak/fuji 也會用風景照片人像照片測試產品,但對kodak/fuji 更重要的是他們秘密的test pattern, sampling procedure and measurements.  Kodak/fuji 的產品特性數據是作出來的? 掃描風景照片人像照片出來的?

Zone system 其實是很有系统的找出及應用這些數據.

我太笨了,我想只有powerslide 和 Alaska 大才肯去明白我說的.
Chris 大 及 rickylin 大實在太高了.

rickylin


網路會員

377) 2006/01/06 17:53 
我是不明白,如果你很明白,可否說一下,你測出來後要幹嘛?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378) 2006/01/06 18:00 
所以你呈現的出來的作品(不論是變成相紙或螢幕顯示),濃度不夠,顏色太少,都是因為我們的輸出端的錯,看的人無法看到你底片的極限,那你不如拿你的底片出來展覽算了...

這誰不知道底片的強?誰不知道掃描器的限制?但你的重點是什麼?你真是Google的最佳代言人... 你找了這些資料,到底要證明你的什麼觀點?
----------------------


A說:黑白底片的DR可到4.0

B說:騙人,我的掃描器掃出來只有2點多

謎之聲:你用的是哪台爛掃描器啊

A說:現在的A/D可以達到12bits/channel

B說:騙人,JPG才8bits/channel

謎之聲:誰叫你轉成JPG來做的啊

MM3D


網路會員

379) 2006/01/06 18:01 
我學那些時是用英文的,我的中文也不好,又不會中文打字.對不起.

"photographic sensitometry" 的中文好像叫"光敏學"是一門學問,不只是機器.
這學問可能對你們太淺了,可不敢叫你們花時間.

說機器只是想提醒大家在有scanner之前,是有"Sensitometer"這機器的.有scanner之後,"Sensitometer",還是很重要.

rickylin


網路會員

380) 2006/01/06 18:04 
恩~你的光敏學和這個討論的關係在哪?

除了噗... 和下面的蠢對話... 似乎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回上一層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9頁 / 共21頁 到第 頁   下一頁   最末頁 前10頁│ 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頁│下10頁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Sony α NEX-C3‧NEX-3‧NEX-5完全上手】熱購中!!
數位攝影達人超值包【就是愛 構圖】+【數位單眼達人速成】74折
今年VIP會員招募-超大無敵1.5G相簿再加贈好禮!
【台灣私房景點全集】共5冊,合購73折再贈進口黑卡
【我的夢幻人像鏡】2013最新增訂版!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4686011人 │ 線上1584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