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攝影異言堂 > 日本中大型相機市場目前的悽涼情況
作者  
討論話題
 

ITO


網路會員

2005/10/22 15:01
器材: Pentax 其他

屎殼螂


網路會員

301) 2006/01/04 12:48 
實際上的 RAW.. 在同一張曝光中, 是可以最少取得 N- N N+..... 我說過了, 最少跟正副片一樣, 有九階
---------------------------------------------------------------------------------
對我這個沒有任何數位相機的人來說,坦白講,看不懂,
N- N N+通常指的是在顯影下對影調擴張或壓縮的控制,
我一點也不懷疑數位相機能夠具有九級的動態範圍,更不懷疑數位影像能夠做出不同的反差控制,
那麼...,爭議是怎麼出現的?

alaska


網路會員

302) 2006/01/04 13:08 
TO CHris
您提到
""""RAW 檔不需要分層曝光就可以在曝光值內擁有不同拍攝值. 您可以使用 ZS 來找尋最重要的曝光值. 恰好 RAW 也是如此! 因為 RAW 是可以更改曝光值的. 而更改曝光值, 不代表從 photoshop 把亮度拉亮而已喔! 若大家是這種見解, 怪不得會有爭議性了. 實際上的 RAW.. 在同一張曝光中, 是可以最少取得 N- N N+..... 我說過了, 最少跟正副片一樣, 有九階."""

傳統的zs處理底片 是無法做到像您提的
[[實際上的 RAW.. 在同一張曝光中, 是可以最少取得 N- N N+..... ]]
3個CI值在同一張底片上的

1.拉亮拉暗                    是改變曝光量 在特性曲線上是平移沒改變曲線上的斜率
2.取得 N- N N+.....        是反差CI值的改變  特性曲線斜率變了
這是不一樣的

因為不論是用銀鹽或是數位來拍照 用曝光量 反差來說明都是一樣的  
這是用來表示的科學方式(你可以將它想像成那是公設或是定義)
但是N- N  N+..... 就不一樣了 那在ZS上是有嚴格定義的


傳統的處理流程
實景 -->(曝光+底片沖洗)--->暗房放相--->展示(實體的照片)
因為AA 發展ZS時 在當時暗房放相能用的材料 是定號數(這意味著一定的反差)的相紙

為了實踐""預視""的最後成相
因為""實景""  的狀況也是不可變的  ((除非你有后羿的9個太陽))
唯一能改變的是(曝光+底片沖洗)
因而AA由(光學的定義與感光材料的特性上)整理出所謂的ZS(操作技術面)
所以大家在講的ZS 才會專注指(曝光+底片沖洗)來改變實景最終紀錄在底片上的CI值(就是所謂的N- N  N+)
來配合定號數(這意味著一定的反差)的相紙

面對實景
操作ZS時
為了成就""每個個人心中預視"" 所以個人在面對一個實景時 按快門當下
其實對未來在(曝光+底片沖洗)就已經決定好了(而且未來實踐的製程是一定的)
連後段的放相都只是微調

我們來看看數位的流程
實景 -->曝光--->(數位檔案+電腦編修)--->展示(顯示器或實體照片輸出)
曝光之後 數位已經將傳統的(曝光+底片沖洗)步驟省略了
因為
在CCD或是CMOS紀錄到實景的最大動態範圍內的限制下(相較於銀鹽  ZS在這兒就可以做改變底片了)
以(數位檔案+電腦編修)來處理
你在這兒取得""""實際上的 RAW.. 在同一張曝光中, 是可以最少取得 N- N N+..... """

對應到傳統銀鹽
就是在暗房放相時
以多重反差相紙的特性  做出多個不同的反差 堆疊在同一張相紙上
而N- N  N+..... 在ZS上是指 為了實景真實的反差對應到特定的(曝光+底片沖洗)模組

ZS所以成為ZS   就是SYSTEM可以被重複實踐
因為在(曝光+底片沖洗)這個程序
不同的(底片,藥水,濃度,沖洗時間,溫度...等等變數)
透過ZS的技術被密封成一個模組

我寧可說 除掉""預視""
ZS只是一個精密的化學實驗步驟
可是除掉""預視""   ZS就不是ZS了

綜上
這也是TACKING0 說的  如果多成反差相紙的的品質在AA的年代品質就達到顛峰
AA還會搞出ZS(指實景對應到一定的CI)嗎??

alaska


網路會員

303) 2006/01/04 13:17 
TO 301的屎殼郎
爭議ㄚ
就在AA活的不夠久
沒拍數位啦

Chris


網路會員

304) 2006/01/04 13:42 
alaska 兄, 小弟受教了! 您這一篇寫的很詳盡. 唯一缺點是.. "1.拉亮拉暗 .. 是改變曝光量 在特性曲線上是平移沒改變曲線上的斜率 2. 取得 N- N N+. 是反差CI值的改變  特性曲線斜率變了" 此句小弟再度重申一次好了.  RAW 的曝光值並非只有斜線的線上平移來增加曝光值. 要不然 RAW 軟體就不會有 Bright/Shadow 的選項了. 原因在於, Photoshop 中可以達到 16bit 檔案的亮度控制 (Brightness / Level 兩項選擇) 以外, photoshop 亦能夠控制曲線 (Curve / Color Balance / Hue-Saturation 等.. 工具).

然而 RAW 是一個黑白具有 RGB 三層的資料庫, 他並非顏色撰寫, 也非改變顏色參數, 因此比較不會有過大破壞性的問題. RAW 本身是可以處理高達 30bit 以上的顏色, 因為 30bit 只是代表整體的 3D 色表, 並不代表資料本身. 因此資料是可以直接影射到某個色階 (例如白平衡), 就可以直接從 30bit 的色域中取得最終的 16bit (TIFF) 進而轉出影像.

換句話說, 在 RAW 中調整亮度/明暗 / 顏色, 若非到了最終的影像檔案輸出, 他都不是圖案, 因此在 RAW 中增加亮度時, 高亮與暗部的細節仍可保留以外, 顏色本身就算提高了艷麗度, 高亮部分的失真率也會降低. 總之, RAW 之內的明亮調整, 不是單單 "LEVEL" 的調整. 意思就是說, 您想在這邊把三色曲線調整了, 也是可以的. 這證明了兩大點.

1. RAW 處理中, 猶如暗房的沖洗. 您是可以依照同樣的 "底片/RAW" 使用不同的沖洗 "參數/RAW 處理參數" 也就是說, RAW 中所定義的反差, 可以對應於您最終沖洗的像紙反差值, 只是一個在照片上, 一個在螢幕上. 也就是說, 您的實做流程出了錯誤!! "實景 -->曝光--->(數位檔案+電腦編修)--->展示(顯示器或實體照片輸出)" 其中在 數位檔案與電腦編修中, 還少了 RAW 沖洗的步驟. 只是數位像機通常把處理的曲線已經坎入在像機成像的處理步驟中罷了.

您不信可以實驗看看, RAW 做曲線轉出跟原稿在 photoshop 中處理的差異吧! 兩者的曲線以及色彩艷麗度的提高, photoshop 不只比較容易破表以外, 也會喪失細節. RAW 就會好非常多! 這證實了, RAW 是驗證底片的 "沖洗" 步驟而來, 也為了提供保存比 JPEG 更為優勢卻又長久的解決方案. 也就是為何大家要把 "RAW" 稱為 "數位底片". 嚴格來說, JPEG 僅能稱為 "數位照片".

2. "ZS所以成為ZS   就是SYSTEM可以被重複實踐", 沒錯! 因為他已經把模組套成公式, 依照個人喜好調配出屬於自己的 ZS. 簡單的來說, RAW 也是一種 SYSTEM. 因為他本身只是資料庫. 給予的參數不同會造成不同的影像. 自己可依照自己的喜好來套公式. 只要公式確定了, 套出來的都會一樣. 換湯不換藥罷了! 重要的是得到的影像效果. Problem-Solving 中, 程序是絕對不會只有一種, 也就是說, 能夠反覆使用所產生的一種公式, 都可以是一個 "SYSTEM". 事實上就是如此. 只是各家的 RAW 軟體都提供該公司專業的地方, 導致公式不同. 也就是說為何同樣的 RAW 檔案, 在不同的 RAW 軟體生出來的影像都可以大不相同. 所以 ZS, 大家學的應該是他的精神, 實做雖重要卻不是唯一.  這好比... UML 與實做.  UML 是個龐大的系統, 但是重點並不是在實作吧? 而應該是在物件模組化的概念不是嗎?

Chris


網路會員

305) 2006/01/04 13:51 
ricky, 我採用三張只是俗稱的 OVER KILL. 我想看看到底用三張的差異是否有顯著的改變. 答案是差不多. 在 FM Action 中有個 OverExpose Recovery.. 他也是利用正常曝光一張以及曝光過度一張來做整合. 尚未有聽過需要使用到三張檔案來做處理. 上面我 post 的圖片其實僅用 8bit JPEG 來做處理, 把高色與低色分開處理之後就能夠把細節與反差拉出來. 實屬難得. RAW 處理上會更優, 因為顏色不會因為高亮而暴掉. 不過處理時間稍久, 我會等到比較有空再去實驗了. 不過您說的對 C1 pro 的確比較中性. 只是對於皮膚的校色比起 silkypix 來說還比較不好看罷了. silkypix 的皮膚顏色設定好像是粉紅色. 有時候人照還不賴, 有時後又感覺粉粉的, 有點類似 leica 像機出來的感覺. 但是這樣子的色偏對於風景味道就太淡了點.

alaska


網路會員

306) 2006/01/04 14:39 
TO CHRIS 我不懂得地方有這些
因此在 RAW 中增加亮度時, 高亮與暗部的細節仍可保留以外
----------------------------------------------------------
-->我認知中  增加亮度在傳統的銀鹽上是指曝光量的改變,
如果改變可以保留或豐富高亮與暗部的細節 那一定是反差變了(整張照片)
如果數位可以這樣 那應該將特性曲線頭尾(肩趾部分)做某種程度的改變了
所以撰寫程式的人在明亮那個選項一定將反差的功能偷偷包進去了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CCD或CMOS紀錄的動態就嚇死人的大了

銀鹽上我們取底片特性曲線的直線部分來製作""ZS黑盒子(N+-)""
一定要直線 這樣才可以做實驗上的定性
如果肩趾的曲線要做非直線的變化
那得在暗房之中靠多重反差相紙(及暗房技法)做出多種反差的堆疊才可能產生
透過銀鹽底片的N+-是做不太到的

在傳統銀鹽中 將一個實景轉換成照片 現在有幾個步驟可以控制
1.底片--->由曝光量與沖洗時間 玩  CI值蹺蹺板的遊戲
2.相紙--->一般來說 會將沖洗時間固定 經由曝光量及相紙反差(實際上它是兩層感光材料透過YM值設定來玩)來調整

AA的ZS控制技術著重在1
也剛好是快門下時的曝光量  與 之後的底片沖洗
這就是傳統的ZS技術的黑盒子
而您提到的RAW技術
對應在傳統銀鹽上 剛好都可以由多重反差相紙 由局部加減光 MASKING SPLIT PRINT來解決
然而在ZS上對應出來的N+-是指相紙成像之前  的步驟
所以您提到數位的N+- 是對應到底片的N+-

大家才會聽起來有點不一樣

屎殼螂


網路會員

307) 2006/01/04 15:09 
Chris版主:
謝謝,我大概瞭解了,由於RAW是在30bit 以上顏色的環境下處理影像,
因此在擴張影調時不致造成階調的斷裂,在壓縮影調時也不致造成訊息的流失,
這樣的理解正確嗎?
那麼對一個黑白攝影者所造成的困擾是,對任何階調的控制都必須在彩色的環境中完成?
而最終的黑白輸出仍然只是8bit的?

還有,這裡把photoshop和RAW分開說明,但photosho cs2不是可以開啟RAW格式的檔案嗎?
cs2在前述的說明中應被歸類在前者還是後者之中呢?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308) 2006/01/04 15:27 
因此比較不會有過大破壞性的問題. RAW 本身是可以處理高達 30bit 以上的顏色, 因為 30bit 只是代表整體的 3D 色表, 並不代表資料本身. 因此資料是可以直接影射到某個色階 (例如白平衡), 就可以直接從 30bit 的色域中取得最終的 16bit (TIFF) 進而轉出影像.
-------------------------------------
這裡的理解很有問題喔

輸入DR和輸出DR是不一樣的東西喔

不要把他們搞混了

http://www.dpreview.com/learn/?/Glossary/Digital_Imaging/Dynamic_Range_01.htm

Chris


網路會員

309) 2006/01/05 03:32 
這樣子說好了。我來舉個範例。數位底片與數位照片的真正差異。大家看圖說故事,便可知道為何 RAW 可以儲存超越照片本身的能力,甚至可以擷取超越一張照片所拍攝的寬容度。擁有了這個寬容度,你就好像一張傳統副片,在暗房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沖洗 (ZS 其中一種使用方式), 也因此調整曲線也能夠有不同的反差 (ZS 使用不同像紙的第二種方式)。










大家可以看出, RAW 拉出的 "LEVEL" 也就是曝光值,是可以有更好的顏色階層以外,也能夠有較高的 DR (意味著比較不容易破色), 當然這也意味著本身 CCD/CMOS 鎖擷取的資訊遠超過於一個正常曝光值所取得的資訊. 其實這不難查得, 因為底片只能拍到有色光, 而 CCD/CMOS 則可直接擷取到紅外線的波長, 意味著本身 CCD 所取得的 DR 其實不比底片來的少. 只是因為 CCD 擷取光線是現性的, 導致光線資料進入了像機, 有可能因為處理的方式造成破表, 也就是我們常說數位像機的 DR 不敵傳統底片. 其實只是因為一個為線性, 一個為非線性. 在第八張 (最後一張範例時) 我把曝光的曲線給改變了, 大家應該可看出, 細節不但跑出來了, 死黑的部分也回來了, 甚至調亮了整張圖也不會有顏色破表喔! 這說明了, RAW 的曝光值所取得的影像, +1 -1 都不是問題. 也就是說當 DSLR 拍了一張照片在正常的曝光值下, 這張圖已經包含了 EV-1, 0 , +1 三個資訊所涵蓋的範圍了. 以致於我就算是曝光提高 1.5 EV, 也不會曝光過度.

第二個論點就是, 沖洗時的反差攸關於放大機的濾鏡使用以及像紙的差異.. 恰好, 更改 "CURVE" 就是可以改變反差的工具. 要正確的拉出三種不同的反差值, 您的 RAW 就好像像片沖洗一樣具有 N+1, N, N-1 摟! 別忘了! 這 RAW 的處理上與傳統暗房的每一個步驟幾乎都有對應的步驟, 也就是說數位操控依然與暗房的步驟完全相同的!

powerslide, 輸入與輸出是不同的東西. 但是 RAW 由 30bit 的資料庫對應到 16bit 的色表示千真萬卻的. 最終當然也只有輸出 16bit. 您可在上方圖片看出, RAW 取出的亮度就算與 Photoshop 調配出的是一樣的, 但是因為 RAW 的處理方式是使用者告訴 RAW 我亮度要提高 EV +1.5 他再從資料庫 (30bit) 取出 EV+1.5 亮度的 (16bit) 色彩位置. 因此就算曝光值偏移了, 曲線上的曲線可沒有因此而改變喔! 但是你若看 PS (16bit 處理 16bit) 拉的 LEVEL 就會有差了. 最終拉亮的結果就是亮部破色以外, 曲線莫名其妙的多出了很多高亮的顏色 (造成曲線不在平順, 反而有很多巔峰). 這說明了, 16bit 處理僅能 16bit (輸入), 16bit (輸出).. 然而在 RAW 上則是真正的 30bit 輸入, 16bit 輸出.

Chris


網路會員

310) 2006/01/05 03:45 
屎殼螂, 我應該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 30bit = RGB 30bit.. 也就是說每個頻道只有 10bit.. 意味著在 RAW 中的黑白最多只有 10bit 的曲線可用. (螢幕雖為 24bit, 其實僅有 8bit).
而許多 RAW 軟體中皆可使用 "黑白" 方式做搞, 愛拍黑白的朋友也一樣可以使用. 別忘記了.. CCD 只不過是三層黑白的感應器罷了.

還有,這裡把photoshop和RAW分開說明,但photosho cs2不是可以開啟RAW格式的檔案嗎?
cs2在前述的說明中應被歸類在前者還是後者之中呢?

CS2 開啟 RAW 時所改變的是 RAW 本身的數值. 但是完全開啟進入 Photoshop 之後則是處理 JPEG 的數值.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311) 2006/01/05 08:47 
powerslide, 輸入與輸出是不同的東西. 但是 RAW 由 30bit 的資料庫對應到 16bit 的色表示千真萬卻的. 最終當然也只有輸出 16bit. 您可在上方圖片看出, RAW 取出的亮度就算與 Photoshop 調配出的是一樣的, 但是因為 RAW 的處理方式是使用者告訴 RAW 我亮度要提高 EV +1.5 他再從資料庫 (30bit) 取出 EV+1.5 亮度的 (16bit) 色彩位置. 因此就算曝光值偏移了, 曲線上的曲線可沒有因此而改變喔! 但是你若看 PS (16bit 處理 16bit) 拉的 LEVEL 就會有差了. 最終拉亮的結果就是亮部破色以外, 曲線莫名其妙的多出了很多高亮的顏色 (造成曲線不在平順, 反而有很多巔峰). 這說明了, 16bit 處理僅能 16bit (輸入), 16bit (輸出).. 然而在 RAW 上則是真正的 30bit 輸入, 16bit 輸出.
--------------------------
這裡的16bit是假的

是用演算法填補完成的

不是你真的有16bit的色階資料

不信你把8bit的的JPEG轉成16bit來拉色

一樣可得到相同的結果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312) 2006/01/05 09:03 
powerslide, 輸入與輸出是不同的東西. 但是 RAW 由 30bit 的資料庫對應到 16bit 的色表示千真萬卻的. 最終當然也只有輸出 16bit. 您可在上方圖片看出, RAW 取出的亮度就算與 Photoshop 調配出的是一樣的, 但是因為 RAW 的處理方式是使用者告訴 RAW 我亮度要提高 EV +1.5 他再從資料庫 (30bit) 取出 EV+1.5 亮度的 (16bit) 色彩位置. 因此就算曝光值偏移了, 曲線上的曲線可沒有因此而改變喔! 但是你若看 PS (16bit 處理 16bit) 拉的 LEVEL 就會有差了. 最終拉亮的結果就是亮部破色以外, 曲線莫名其妙的多出了很多高亮的顏色 (造成曲線不在平順, 反而有很多巔峰). 這說明了, 16bit 處理僅能 16bit (輸入), 16bit (輸出).. 然而在 RAW 上則是真正的 30bit 輸入, 16bit 輸出.
--------------------------
這裡的16bit是假的

是用演算法填補完成的

不是你真的有16bit的色階資料

不信你把8bit的的JPEG轉成16bit來拉色

一樣可得到相同的結果
----------------------
更正

應該說你這裡在比的只是10bit跟8bit的資料對應到16bit輸出的差異

並不是說由10bit/channel轉到16bit就可多出那6bit的資料(事實上只是程式演算法幫你補足而已)

事實上你在外界光線輸入到CCD時就已經決定了你輸入DR的範圍了

你後面再怎麼調都已經無法彌補失去的細節了

acelee


網路會員

313) 2006/01/05 11:57 
ist*D 的 Raw Data 是 12 bit

屎殼螂


網路會員

314) 2006/01/05 12:18 
Chris 版主:
謝謝,我得慢慢的消化。@_@

Chris


網路會員

315) 2006/01/05 14:14 
acelee.. 恩.. 是的.. 看廠牌啦.. 有些廠牌 A/D 只有轉到 10bit.. 我只是說概廓

powerslide, 您沒看懂吧? RAW 是把顏色區域 (比如說你只用 16bit), 由 30 ~ 36bit 的色域中做對應然後取得 16bit 出來, 因此我拉亮了, 祇是代表我對應的位置不同而已, 因此兩張圖片雖然亮度不同, 區縣卻完全相同. (並沒有軟體補插點問題). 好比 RAW 為何能夠改變白平衡. 重點在於他只是 "位移" 了你的白色點, 以該點為中心再擴張出 16bit 的色普當作你最後的選擇.

JPEG 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你永遠只在已經限定的 16bit 檔案內改來改去, JPEG 的 HUG/Saturation 只是改變影像顏色表 (16bit) 內的數據而已, 因此過大或過小都會造成色差以及破像. 但是 RAW 並不那麼容易破表. 這就是為什麼 JPEG 抓不出更多的細節了, RAW 可以抓出就算死白, 也能抓出細節! (端看當時 CCD 是否在容許範圍內擷取到影像罷了)

acelee


網路會員

316) 2006/01/05 14:24 
補充一下...
RAW -> RGB 36-bit -> R-12, G-12, B-12
JPG -> YCbCr 16-bit -> Y-8, Cb-4, Cr-4

Chris


網路會員

317) 2006/01/05 14:26 
powerslide DR 在於呈現顏色的方式, 並不是單單一定是在擷取時有更高的 DR. 解剖 Fuji S3 PRO 好了, 他為何能有更高的 DR? 不是一樣是 CCD? 簡單的來說, 他每個 proton 旁邊都有一個負責黑白亮度的 proton, 當亮度過高或過低, 他自動矯正回 0 ~ 255 階, 因此他讓每個點曝光的值都可以在不是同一曝光值做校正. (這跟我們做 masking 差不多), 然後出來的成品就是比較高 DR? 既然您都說 CCD 早已決定了 DR, 那 Fuji 這招哪算提高 DR? 其實真正的 DR, 意義是在於呈現的階層是否夠多. 但是最終的輸出在影像檔上, RAW 並非影像檔. 我們只要把資料中尚有的壓擠出也一並加入照片中, 那照片就可以提高原有的 DR.

還有, 底片不是 "高 DR" 喔! 你自己給的連結請看清楚吧! 底片算是 "場景比能夠擷取的 DR 還要大" 因此造成較大的反差." 然而數位檔案則是相反, "場景比能夠擷取的 DR 還要小, 因此造成較小的反差而且影像較灰白". 然而大家把他搞混了.. CCD 本身就擁有比底片更高的寬容度, 只是因為 CCD 擷取的方式因為是 "現形" 而分底片的 "曲線" 因此高亮容易溢位, 暗部還尚未擷取到. 這是事實.. 所以 Fuji 所做的, 就是讓這個現形曝光變成較 "非線型" 罷了.

而 RAW 雖可擷取更高的 DR, 由於 CCD 與底片的先性不同, 依然是損失了高亮部分以及陰暗部分. 所幸, 因為 RAW 的延伸可以救回些細節, 因此我們還是能夠救回比當初拍的 JPEG 還要多細節, 這樣子的方式是可以提高 DR, 卻尚不及現款的底片, 因此大家稱底片具有較高的 DR. 其實是因為 CCD 擷取光線的差異. 若是 DS 只有 3MP, 接受光面夠大, 不容溢位, 顏色絕對比現有的 6mp 來的更好! 只是大家需要更高的點數, 那就沒辦法了.  (試想一下645 若只有 3mp, 那他的 DR 可以寬到嚇死你!)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318) 2006/01/05 14:37 
powerslide, 您沒看懂吧? RAW 是把顏色區域 (比如說你只用 16bit), 由 30 ~ 36bit 的色域中做對應然後取得 16bit 出來, 因此我拉亮了, 祇是代表我對應的位置不同而已, 因此兩張圖片雖然亮度不同, 區縣卻完全相同. (並沒有軟體補插點問題). 好比 RAW 為何能夠改變白平衡. 重點在於他只是 "位移" 了你的白色點, 以該點為中心再擴張出 16bit 的色普當作你最後的選擇.

JPEG 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你永遠只在已經限定的 16bit 檔案內改來改去, JPEG 的 HUG/Saturation 只是改變影像顏色表 (16bit) 內的數據而已, 因此過大或過小都會造成色差以及破像. 但是 RAW 並不那麼容易破表. 這就是為什麼 JPEG 抓不出更多的細節了, RAW 可以抓出就算死白, 也能抓出細節! (端看當時 CCD 是否在容許範圍內擷取到影像罷了)
---------------------------------------------------------------------------
Chris大大你顯然還是沒有搞懂我的問題

我的問題是,你輸入的DR最大就只有10bit/channel

你如何能擴展至16bit/channel

那多出來的6bit細節是哪來的

你說了半天,也只是在講二個灰階座標(從10bit->16bit)間的轉換方程式而已

並沒有辦法證明細節就此增加到16bit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319) 2006/01/05 14:50 
powerslide DR 在於呈現顏色的方式, 並不是單單一定是在擷取時有更高的 DR. 解剖 Fuji S3 PRO 好了, 他為何能有更高的 DR? 不是一樣是 CCD? 簡單的來說, 他每個 proton 旁邊都有一個負責黑白亮度的 proton, 當亮度過高或過低, 他自動矯正回 0 ~ 255 階, 因此他讓每個點曝光的值都可以在不是同一曝光值做校正. (這跟我們做 masking 差不多), 然後出來的成品就是比較高 DR? 既然您都說 CCD 早已決定了 DR, 那 Fuji 這招哪算提高 DR? 其實真正的 DR, 意義是在於呈現的階層是否夠多. 但是最終的輸出在影像檔上, RAW 並非影像檔. 我們只要把資料中尚有的壓擠出也一並加入照片中, 那照片就可以提高原有的 DR.
還有, 底片不是 "高 DR" 喔! 你自己給的連結請看清楚吧! 底片算是 "場景比能夠擷取的 DR 還要大" 因此造成較大的反差." 然而數位檔案則是相反, "場景比能夠擷取的 DR 還要小, 因此造成較小的反差而且影像較灰白". 然而大家把他搞混了.. CCD 本身就擁有比底片更高的寬容度, 只是因為 CCD 擷取的方式因為是 "現形" 而分底片的 "曲線" 因此高亮容易溢位, 暗部還尚未擷取到. 這是事實.. 所以 Fuji 所做的, 就是讓這個現形曝光變成較 "非線型" 罷了.
而 RAW 雖可擷取更高的 DR, 由於 CCD 與底片的先性不同, 依然是損失了高亮部分以及陰暗部分. 所幸, 因為 RAW 的延伸可以救回些細節, 因此我們還是能夠救回比當初拍的 JPEG 還要多細節, 這樣子的方式是可以提高 DR, 卻尚不及現款的底片, 因此大家稱底片具有較高的 DR. 其實是因為 CCD 擷取光線的差異. 若是 DS 只有 3MP, 接受光面夠大, 不容溢位, 顏色絕對比現有的 6mp 來的更好! 只是大家需要更高的點數, 那就沒辦法了.  (試想一下645 若只有 3mp, 那他的 DR 可以寬到嚇死你!)
-----------------
Chris大,我建議您先研究一下以下這張圖



怎麼我覺得你好像在雞同鴨講

Fuji作法就跟負片與正片的差別一樣

前者在壓縮場景的DR,使得底片更可以記錄更多的細節,但卻降低了輸出的DR

而後者則在擴張場景的DR,而損失底片可以記錄的場景細節,但卻可提昇輸出的DR

至於RAW與JPEG差異僅在於前者保留了原始SENSOR所記錄的資料

允許使用者自行做轉換對應的工作

並不代表運用RAW就可創造出比感光SENSOR更多的DR出來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Chris


網路會員

320) 2006/01/05 14:54 
1. 你如何證實輸入 DR 僅有 10bit/channel? 現在眾多機種都有 12bit 了.
2. 10 -> 16 與其他東西一樣.. 你演展之後電腦補上點數. 但是因為 "螢幕" 以及 "像紙" 都顯示不了超過 8bit/channel, 所以就算是 10bit/channel 不需演展, 所得的依然比螢幕上能夠顯示的還要多. 我們僅能用技巧把多餘的也壓進了影像中罷了.
3. 多的 6bit 可以是 10bit 展開的, 好比掃描器, 她們並無真實 48bit 掃描能力喔! 每個 R/G/B 均只能掃描 8bit, 其餘的依然是軟體演展出來的. 既然轉掃都還能保有底片上該有的 DR, 我想 RAW 本身擷取就超越這數目了, 不難拉回該有的數據吧?
4. 不是! 我是在展示, RAW 依照你要的區段從廣大的區域中抓出你所要的. 這根本沒談到 10bit -> 16bit 之間的轉換. 我說的是 RAW 給予 16bit 區域給 Photoshop, 然後 Photoshop 再把這 16bit 壓縮成 8bit 呈現於記憶體以及螢幕之間. 底掃之後雖檔案可以高達 48bit, 但是該有的資料只有成限於螢幕之中 (也就是俗稱的 8bit), 並且掃描器也無法跨過 8bit/channel 的極限. 這是為何掃描就算是 48bit vs 36bit, 您在螢幕上依然會 "看不出該有差異". 不過 36bit vs 24bit 僅有在色彩的延續性上差一點點而已, 通常影像檔在 PS 幾乎是看不出來所謂的 8bit/channel vs 16bit/channel 的差異的.

所以 16bit? 10bit? 8bit?......... 應該說 RAW 就算他只有 10bit/channel 也足夠應付你的螢幕了. 因為多的我們也看不到呀! 而且技術日新月異,更高的 DR ccd 會慢慢出現的.
回上一層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6頁 / 共21頁 到第 頁   下一頁   最末頁 前10頁│ 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頁│下10頁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駕馭數位單眼相機】貫通攝影的最佳教本!
【2013攝影年鑑】年度新書隆重上市!
【Canon EOS 6D 實戰攻略】年度新書上架!
【Nikon D600 實戰攻略】全幅新戰力完整剖析!
【Canon EOS M 輕鬆活用】電子書免費下載!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4688797人 │ 線上1492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