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3時;瀏覽人次 49628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大新館 _『按˙意識』攝影展




8/21-9/25文化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大新館(延平南路127號地下一樓藝文廊),舉辦『按˙意識』青少年創作攝影展。


策展人序


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英國浪漫主義詩人,1770~1850):「我看到一切都在呼吸,散發著內在的涵義。」這樣精準地描述吳爾芙將銳敏的感覺搜尋各式各樣的、光怪陸離的印象,彙集起來,並加以詮釋。

隨著上世紀初豐沛且多元的藝術創作與文學思潮的反思與騷動下,開啟了我們以理性作為一種創作表達質疑的初始。由於,人的開始思考不再相信理性可以作為完全或是必然的價值,這股思潮帶動藝術的個人創作將理性予以退位,藉由主觀記錄呈現個人的內心底層最為複雜的「東西」,創作觀點進而轉化為不在「整理」在於「呈現」的感性化的個人價值。這個所謂的……「東西」,我則稱為「意識」。

意識,是作為「人」肯定「自我存在」的象徵。她,是「非理性的」、是「不合邏輯的」、是「跳躍的」思維。是「無時間性」與「無空間性」,是「液態化的」,或是她屬於「沒有中間性的中性」的性質。這背後牽涉到一連串複雜的影響,如「記憶」、「象徵」、「夢境」、「自覺或不自覺的生命經驗」的意識。因此,在這看似簡單的影像創作呈現,牽涉到複雜的創作心理過程的「自我思辯」,那不是我們在「意識流」文本的視野中,僅就「美」或「美的」、「喜歡」或「不喜歡」的簡單選項而已。
此次薛淨方第三回影像筆記個展<按˙意識>的發表,則試圖呈現她以十六歲的年輕少女懵懂清澀的視野,以質樸靜謐的稚心,去除拘泥的描繪姿態。透過一個機械式機身(Lecia R4,還有漏光的跡象,修不好的痕跡反倒成為她說故事的方式)與一個標準鏡頭(50mm/F2.0)的操作簡化下,活生生地將她的觀看印記化成為一種屬於「她」的影像「意識」。那是單純影像下複雜的……意識的「通往」,或是「連結」。這一連串的意識捕捉與感知詮釋,往往是無法透過她的短暫學習攝影這五年多來片段的影像筆記的整理,可以作為影像閱讀者的我們,一種全然理解的。不過,我深信……如果「吳爾芙」也在今日發表攝影作品的話,大概也像這一回吧!(策展人石鵬鴻撰)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