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3時;瀏覽人次 6294896

世界攝影歷史(十八)第四章 攝影系列 – 電影、電視、攝錄影機。第七節 電視 (3) (孟博 編著)




「電視」Television簡稱TV,是從上(二十)世紀來最具強有力的大眾傳播媒體。電視以聲音、感光、電波的學理根據科學技術,將活動影像兼聲音連續即刻由他方傳進我們眼前觀賞,去除了我們與外界的隔離,聲色之娛,增添了人們以前貧乏、平淡、無奇的生活情況。

  電視機的螢幕畫面是如何放映出現?先是經電視攝影機對著景物人像拍攝,感光轉換為電流,經有線電纜或以無線電波傳播出去,當有人開啟電視機通了電,電視機之接收器就會正在播放影像從螢幕上映像出來。

  先說黑白電視機:

  (1) 電視攝影機就如一般照像機,拍攝景物人像,將影像透過鏡頭投影到攝影管內管感光板(Mosaic Plate)上,管內電子掃槍(Electron Gun)發射電子束(Scanning Beam)連續閃電般從左向右,從上向下掃瞄一頁又一頁已成影像的強弱電流以傳送出去,而每頁圖像掃描時間僅1/30左右秒內。

  (2) 電視之電波傳送比無線電廣播的聲音播出系統加上播影像系統,也就是電視電波發射出有分離的音訊系統與影訊系統共以高處天線發射送入天空。

  (3) 電視系統從攝影光影變成電波發射到用戶電視接收機螢幕上即刻就有如初影像出現,因映像管映射光影每秒30頁次速度在人們眼中,完成播視效果,若是依我國目前所使用電視系統的影像元素計,525橫線ㄨ每橫線向700元素,一頁電視影像總畫面是367,500元素量之多。

  世界第一部電視轉播車是公元1937年,英國製造用在5月12日英國廣播公司拍攝電視首次現場實況轉播,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加冕情況。

  黑白電視機是電視歷史的第一代,1930年起到1950年中間是鼎盛時期。但隨著彩色電視機出現因其是集聲音、影像、彩色於一身,更真實地將五彩繽紛的世界之周遭事物逼真地呈現在人們眼前。聲色之娛令人嚮往,彩色電視機也就同黑白電視應世後,馬上即被有心人士、專家、科學家們急需研究開發之。

  各國電視先進國家在研發彩色電視的技術上特具用心,皆不惜彙集鉅資,廣攬科技專家成立大的研發實驗部門,不遺餘力,盡團體智慧合作研究。結果,美國R C A無線電廣播公司在公元1946年搶先宣佈「黑白、彩色電視合併系統」收視的「恩制」(NTSC)系統制式。

  公元1950年前,世界上所有無線電通訊都用電子管(Electron Tube)。美國傑出電子工程詩師佛萊斯(Lee De Forest1873 - 1961)在公元1907年發明電子三極真空管,他在真空管中加上第三個電極,並且以控制電壓使流通陰陽極電流加大效率,如此改進了無線電長距離訊號處理調整,直接助益無線電與電視系統甚大,當時被譽為「無線電及電視的推手」美稱。

  公元1948年,美國貝爾電話公司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電子工程師蕭克萊(William Shockley)巴丁(John Bardeen)布拉頓(Walter Brattain)發明電晶體(Transistor)用於電訊放大、控制、產生訊號,它不僅完成真空管功能,因其價廉、體小、量輕、堅固耐用、壽命長、高效能、功耗小。其主要構造是半導體(Semiconductor)材料如鍺、矽等加入一定量材料使之電子遷移率加大,有更多電流產生放大效應,用於整流器、放大器、振盪器、發光器、測光器等等最好器材,並且用途甚為廣泛,甚至於用於太陽光變成電能。此電晶體徹底改變了電子電路的結構,因體小發熱少,促成所有電子產品體型小巧如小型電晶體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收音機、助聽器和衛星等等裝置複雜電路成為可能。三位改變電子時代有著革命性影響其居功甚偉,於公元1956年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也是工程師們第一次獲獎,其偉大發明創造出嶄新的電子業的之領域,共為世人稱頌不已。

  世界上首先播送彩色電視的國家是在公元1954年,由美國R C A無線電廣播公司率先播出彩色節目。因此,電視就從黑白走向了彩色電視的第二時期。

  公元1953年,美國政府批准了美國R C A無線電廣播公司黑白、彩色電視兼併收視的「恩制」(NTSC)系統制式,525掃描線,現在已達1050掃描線,南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及亞洲如日本、台灣、南韓、菲律賓、少數國家。不獨有偶,同時期歐洲各國也共同研究彩色電視系統制式,稍後法國採公元1958年創設的「賽康制」(SECAM),819掃瞄線,法國、蘇聯、非洲、東歐各國。西德在公元1963年創設的「巴爾制」(PAL),625掃瞄線,現在已達1250掃描線,德國、英國、西歐北歐和亞洲如中國大陸、香港、少數國家採用。現在日本更創設「超高畫質電視」(High Definition TV)掃瞄線為1250,畫面清晰,有賞心悅目的美譽,遂使世人對於日本在影像開發上要比各國盡心力,科技似乎顯著精進領先,有深刻印象。

  公元1956年3月4日,全世界無線電廣播委員會(C C I R)二十五個會員國的100位電視工程專家,分別訪查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彩色電視發展研究而且選在德國恩何芬(Eindhoven)採用巨型發射器,試播彩色電視,打開了世界性播放彩色電視的範圍。

  公元1960年開始有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出現。在一小矽晶片上(可小至0.1公分或更小)同時製作了好多好多的電子零件如極體、電晶體及一些連線與電阻器與電容器的電子電路更能放大電信訊號、輸送、控制、整理,交流電轉變直流電,電子原件間的導線可以自組獨立電路。獨立電路又可以相互組成更複雜電路,更能立即完成許許多多功能,而且全包含在一小小細微的晶片(Chip)矽晶體上。一個積體電路可以作許許多多原來傳統電路功能,而傳統電路用焊接各電子零件事繁功效少,與積體電路製造成本、效能,差異千萬,可謂革命性的神奇研發也。

  大部份積體電路都做在矽晶片上,矽為一種半導體材料,摻加適當鋁、磷、硼、等等,用化學方法在不同區域可以有不同功能出來。晶片直徑約5公分之內,電路線首先設計好再用攝影技巧予以縮小,作出微乎其微的電子積體電路。將原先的真空管改善為電晶體再進展為積體電路,而僅一積體電路晶片的顯微照片中,只一晶片就包含了許多電晶體,許多微小晶片連在一起所製造出非常複雜電路,成本低、效能高、固障小、省耗電少、不起高溫、體微小、用途廣、對於電子的儲存、調整、通訊、資料傳輸在高科技上之衛星、電視機、電子儀器、電腦機件上卻缺乏不得。

  全世界從公元1961年起全面性彩色電視播放節目,彩色電視系統各各部份構造如下:

  (一) 彩色電視攝影機部份。攝影機鏡頭一般使用伸縮變焦鏡頭(TV Zoom Lens),構造與原理和電影攝影機鏡頭與照相機機無異,而是使用長中短距鏡頭三部攝影機取捨交換使用,皆是採全自動控制式電腦操作,不須人工調整,拍攝者僅顧構圖、對焦、聲光、更換人景、鏡片連接。公元1980年以後,智慧型電腦出現,新進電視攝影機已可以全自動化自我檢測,修正誤差,作最佳調整,用中央處理系統CPU控制處理如信號大小、配色、畫面、剪接、轉換。當然,在特殊場景,還是會在控制室加於輔助調整、修改。

  (二) 電視攝影機先用電子束掃瞄,但是易受外來電磁影響及本身體積重量使得在公元1960年開始有積體電路I C(Integrate Circuit)出現,高性能電視攝影機陸續被研發,到公元1970年初,美國貝爾電話公司參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研發成功電荷轉變組合電路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使用固體攝影版,全面替代真空管攝影,一般CCD由數十萬甚至於數百萬個具有感光作用半導體元件直橫排列而成。接受光的影像射映其上,CCD片上各各半導體會因光影明暗色彩產生強弱不一電流,再轉變成數位電訊信號輸出。如是,影像的電訊是數位方式的信號在遠距離甚至於無空氣的太空中,傳送不受任何外來磁場、電波干擾且是有較高攝影質感畫面又不失真,色彩不傳偏,機動性高、耗電小。這種「攝影科技偉大革新」最佳之處是此CCD板代替傳統攝影軟片,而可以重複反覆使用,不必經化學處理傳統軟片即可重現從鏡頭攝入的影像,最重要是遠從外太空中可以清楚傳送影像無差誤。

  (三) 現今固體攝影版有單版、雙版、三版。單版用於家庭使用的攝影機系統。雙三版用在專業電視攝影機上,而其有50萬以上畫面元素品質。影像攝取經分光菱鏡將影像析出成紅、綠、藍三信號,再用紅、綠、藍掃瞄線存錄傳送。

  (四) 影像接收時,在彩色電視接收機內有紅、綠、藍不同信號經過「解碼混合器」(Decoder Matrix)映像在螢幕上有層色彩螢光體,使得螢光體上無數之螢光點反映出顏色與明暗,交織成各各顏色及影像,恢復起原先拍攝彩色影像之再現。

  (五) 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收視機內系統,就是將影像攝影變換成光電感應由電子掃瞄加於分解、存取、發射、接收、色彩影像再現。

  世界上率先第一個啟用衛星轉播電視節目的國家是美國,在公元1962年7月11日美國發射「電星一號」通訊衛星將美國電視節目傳送到英國、法國再由法國轉送歐洲,又可以傳送歐洲之電視節目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如此將電視同步傳送世界上各國,可謂無遠弗屆。因此,電視邁進第三時期的衛星時代。源由公元1945年,英國科學兼作家克拉克(Clark Arthur 1917 -)在「無線電世界」雜誌上寫一篇「地球外的轉播」的文章,詳細述說人類可以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在上空,衛星內容裝置精密電信收發設備,將地面的廣播和電視、電報、電話訊號讓它接收再居高臨下轉播廣泛大地到世界每個角落。他倡議將人造衛星用火箭射入赤道上空距離地面35,870公里處,與地球同速度有軌跡運轉,這上空衛星能源可以靠太陽光來發電,動能無缺,因為衛星的高度可以俯視約三分之一地球表面,因而在僅需三枚人造衛星就可以涵蓋整個地球,也成了全球性的傳播網,不成問題。電視轉播如公元1963年11月22日,美國甘迺迪總統被刺消息就藉「接力1號」衛星立即轉播世界各國,造成舉世震驚。公元1964年世界運動大會在日本舉行,日本將現場實況透過「辛科姆1號」衛星轉播到全世界同為世人讚嘆不已。

  台灣在公元1961年10月,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交通部擬定的電視法規。公元1962年2月14日教育部與交通大學合作成立了中華民國的第一座電視台「國立教育電視實驗廣播電台」。此教育電視台非商業性全以播放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節目為主,作為空中教學實驗用途。公元1962年10月10日,「台灣電視公司」開播是台灣第一座商業性黑白電視台。公元1969年9月7日換播彩色電視,就此與10月9日新成立之「中國電視公司」也開始彩色播出,將台灣地區正式帶進世界潮流,彩色電視時代去,讓國人享受一般新進國家已有的生活水準。

  公元1964年,美國聯合18個民主國家在華盛頓成立「國際電訊衛星組織」(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Satellite Consortium)集資兩億美元,經營全球性商用衛星通訊業務,中華民國也出資20萬美元簽約成為會員國。隔年4月國際電訊衛星組織發射第一顆商用通訊衛星「國際衛星1號」成功,6月正式啟用運作,從此世界完全進入使用通訊衛星轉播電視節目的時代開始。公元1969年7月19日轉播即時美國太空員乘「阿波羅」太空船登上月球實況,畫面傳送壯舉,全世界共有50國家地區,約8億觀眾收看影像,歡呼人類科技上外太空之探險何其空前宏偉盛況。此通訊衛星系統傳播,分作「地面」和「太空」部分。地面是各會員國電視台收發站負責設備,太空上之衛星、設計、製造、發射、操作、維護等由國際電訊衛星組織負責辦理。

  電視攝影機的研發由巨大型而小巧化,可以機動化由攝影棚內走向現場拍攝,從攝影電子管換成拍攝影像版,手動改進為自動控制化、遙控化。目前許多電子攝影機已朝攝影機和錄影機能結合一體使用,更有甚是加上放影機三合一。體小重量輕拍攝靈活性提高攝影用鏡與操作方便不少,。體趨小,功能加多,價格降低,有「針孔攝影錄影機」研發出來當作偵察工具,令人驚奇。攝影電視雖然高解像度沒有電影在畫面品質相比,可是,公元1983年,日本廣播公司N H K開發出高畫質電視(High Definition TV)改善電視解像品質及畫面比例,畫面之掃瞄線為1125線,原先的4比3為16比9。

  公元1983年11月美國創舉已實驗成功,可以在衛星接收到地面傳來電視節目不必經地面電視台再轉給用戶,用戶只要裝置衛星電視接收天線即可直接收節目。日本卻搶先正式在幾個月後發射了全世界第一顆直播衛星百合2-a號(BS-2a)播送電視節目給衛星涵蓋下之地區,1985年又發射百合2-b號(BS-2b),1988年衛星百合3號(BS-3)。因都是高功率Ku頻段電波直波通訊衛星,在台灣只要裝上1.2公尺直徑「小耳朵」天線就可以收視其日本電視節目,對台灣收視電視節目生態在當時確實構成相當大衝擊。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天涯若比鄰,各各國家的文化接觸、互動、融合已是免除不了,隔離已無,另類的全球性新文化正蘊釀中,諸位仁君,可別忘了正是「攝影」而來的「影像」之無礙傳送,才能有其功效也。

孟博


回世界攝影歷史首頁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