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3時;瀏覽人次 6627208

世界攝影歷史(十三)第四章 攝影系列 – 電影、電視、攝錄影機。第二節 電影 (1)(孟博 編著)




電影的形成原理是由連續單張畫面影像,作連續呈現在人們眼前。因人眼有種「視覺暫留」幻影的現象,故我們就會看到連續的影像會有活動的景象。

視覺暫留(Persistance of vision)現象是人眼受外來影像光線進入,映像在視網膜上,若網膜之影像已去,然影像有繼續存在眼裡的感覺。其存留時間科學家認定約為1/30至1/4秒鐘。也就是說物體已在我們人眼視野前已消失,可是其影像尚暫時存留在眼睛視覺之中。電影放映達1/24秒移送一個畫面,就在人眼視覺暫留時間範圍內,觀者看到的畫面是連續移動的現象。

  在古時候就有人發現,如將一支燃燒火把,在空中揮動,就能看到成一條火紅帶狀。我國韓非(280-233 BC)曾說及:築牆,鑿牖,日出加畫筴,髹上而觀,望見龍、蛇、車、馬、萬物之狀備具。髹是漆器,利用反光,加上畫筴才有更清楚影子,這是電影史上最早粗略的開端。

  公元1023年,北宋仁宗登基時,動態影像被用在「皮影戲」上的戲劇演出。皮影戲顧名思義,是以羊皮或紙片剪裁繪畫成各式各樣人氏及動物形狀,身上繫線,表演者手提牽線使其做出動作,借燈光映影白幕上。後傳西亞的印尼,十三世紀傳到波斯灣各地,十八世紀才傳入歐洲各國。動態影像以戲劇呈現,跟現代電影呈現、表達內容已接近了。

  公元1824年,英國有彼得羅吉特(Peter Mark Roget )醫生向英國皇家協會遞交「有關視覺留影物理原理」報告書。第二年有約翰派里斯博士者製作「幻影盤」玩具,在一個圓板正反面各劃隻鸚鵡及鳥籠,當快速轉動此盤,觀看者會見到鸚鵡飛進籠中,印證有此現象。

  公元1829年,比利時年輕物理家普拉托(J.A.F.Plateau)午間作實驗,眼視太陽25秒,強光使他看不到東西,回室內,雖閉目,太陽影子仍在眼裏,經他研究提出「視覺暫留」現象的理論。此項理論被世界科學家公認,看電影時的影像放映出來會活動之原理。

  公元1833年,普氏製作「幻影盤」,設計硬紙盤邊有鋸齒狀,幫助轉動快速,造成盤上已畫之景物會活動出影像來,這是以後電影膠卷兩邊有齒孔的由來。也因其畫面是繪製不是攝影的相片影像,觸動攝影家連想以攝影方法作連拍攝影像片之努力。

  公元1873年,法國天文學家強生用齒輪轉動圓形感光版,連續拍下火星經過太陽的24個相片,此為人們拍攝活動影像的開始。

  公元1882年,法國馬雷醫學教授(Marey E.J 1830-1904)為了研究鳥的飛翔發明「順時序圖示攝影機」(Chronograph Graphic Camera)時稱快速攝影槍,多次改良,快速攝影時,扣動槍型攝影機,槍身裝設鏡頭,槍身後12張小圓形感光版能拍下每秒12張一系列影片,令人驚訝是曝光時間僅須1/1000秒。

  三年後,賽璐珞(Celluloid)軟片取代玻璃硬片技術已成熟,他與美國喬治 伊斯曼(George Eastman 1854–1932)合作製造膠軟底片成功。軟片在拍攝過程中邊有齒孔轉動快,尚且有更多更快的曝光。在新出感光膠卷上,一秒可以連續拍下60張成功的相片。就此,人們可以拍攝到動態的飛禽走獸,人物移動畫面。

  這個快速攝影機的發明,正是拍攝電影的前奏。從此電影所需快速拍攝人、物動作「分解」畫面,攝影機具材料無慮,電影攝影基礎已備,來源不缺,放映也不是難題,電影也就因有「攝影」技術及器材,助長而逐漸入佳境了。「攝影」由局限於個人視覺、休閒活動經「電影」擴大為大眾化娛樂性活動。

  公元1888年,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美國愛迪生(Edison Thomas Alva 1847–1931)在法國巴黎見到馬雷快速攝影機後,盡心力改進,與「愛迪生實驗室」英年輕工程師威廉狄克遜製造有史來第一部拍攝電影的攝影機器(Kinetograph)。在長達50呎的條帶形軟片上,電影膠片每個「像格」兩邊齒孔改定為4孔,內置有放光源,轉動膠片,連續已拍攝有600幅畫面影像,放影在一箱內,有一個目視鏡孔,供一人投硬幣便可觀看到約一分鐘的景像影片,稱為「活動影片視鏡」也就是在中國俗稱之謂「西洋鏡」。

  不久,兩人也發明製造出每秒拍攝46個影像「活動影片視鏡」的攝影機的攝影機,影像動態較為順眼、靈活好看。公元1893年,在美芝加哥萬國博覽會展出轟動一時,震撼世人不已,並製成商品,風光問世。

  公元1894年4月4日,愛迪生公司在美國紐約百老匯,開設電影史上第一家「活動影片視鏡」觀賞店,正式營業,門庭若市,這可說電影戲院營業開始。從此觀看活動影片者眾,大家感於新奇,趨之若鶩,觀看活動影片風行全美,甚至於席捲歐洲。

  不多久,就在法國的法國魯米埃兄弟(Lumiere August and Louis 1862.1864–1954.1948)與其父,皆是一門三傑的攝影機師也是著名的攝影機發明家,尤其是,開設製造賽璐珞軟片之公司是當時最大的廠商,觀看愛氏活動影片後,開始引發興趣,竭力研發電影的拍攝及放映器材。本是才藝出眾的家族,在一年內製出比愛氏輕巧的攝影機,更甚是,可以放大投影在廣大的大銀幕上,讓多數人同時觀看的更新進無比之影像放影機。

  魯氏兄弟把愛迪生之電影機器從窺孔小箱開放蛻變,改進了以前拍攝及放映影片時須逐各影片傳送困難,獲得「新活動影片攝影機」的發明專利,尚且是攝影、沖印、放映三重上的方便,影像明晰效果更好。如此電影的拍攝、放影皆不成問題,現代電影已成型了。

  公元1895年,12月28日,魯米埃兄弟將拍攝的電影影片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店(Grand caf `e),投射到大銀幕上,讓眾多人觀賞,公開收費,放映半小時共12個短片的電影,這就是現代世界電影歷史上「電影」誕生的日子。

  魯氏將影片放映速度設定每秒16畫面,影片定在35厘米,這是今天世界上電影影片的標準寬度由來。後來又研發70厘米的寬大影片。

  魯氏兄弟不久派遣電影攝影機的工作隊伍,各赴世上,拍攝當地風土、文物、民情、景象,製片放映,讓人們不用出外,都可以從影片神遊世界各地,而且也將世上珍奇事物,時事新聞紀錄,也可以生動地、真實的明示在人們眼前,一覽無遺。可謂,人不出門,天下事知三分。

  公元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場,魯氏為大會設計長21公尺、16公尺寬大型銀幕,置有二萬五千座位的大會場,讓參觀者看電影,人類從未有如此開創式、視覺上享受,有著教人大開眼界,歎為觀止之震撼。令人驚奇、新鮮的「電影」頓成人類生活裡、休閒活動中,也是長久以來,不可沒有的心靈上、高級享受與消費的時尚開支。

  此時,電影院放映影片皆是沒有聲音的黑白默片,片中演員的言語、歌唱,劇情旁白是靠影片上插入字幕和在旁有人代言、解說,樂隊伴奏之。為求更能唱作具佳,影片加上配音;為反映實狀、景色瑰麗,彩色影片正已被許多攝影科學家、技術人才,嘔心瀝血地去研發創造。

孟博


下一頁


回世界攝影歷史首頁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