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2時;瀏覽人次 6840271

世界攝影歷史(三)第二章 攝影器材的發明。第一節 感光材料的發明(孟博 編著)




公元1725年德國,紐倫堡阿道夫大學的醫學教授,亨利其舒爾茲(Heinrich Schulze 1687-1744)發現;裝有硝酸銀溶液,曝光幾分鐘會變黑,沒曝光仍能是原來的淺白色。他發現,不是由於熱和空氣,而是因光的作用。經實驗,混合物中含銀越多,曝光變黑速度就越快。他在1927年發表了「硝酸銀與白堊之混合物對光的作用」之論文。堊,白色而可以用來作塗飾的土。文中述說:將硝酸銀與白堊之混合物,加水作成白色泥狀物,放入玻璃夾版,外放以黑色且有剪成的圖案、文字的紙,經露曝受光後,則玻璃版會現出圖案、文字來。如此廣為科學界重視,也是最早提出對攝影有用的光化學之第一人。德國人讚譽他是現代,攝影取像片的始祖。

  公元1737年法國海勒特(M Hellot)發明了鋼筆寫字紙,浸在硝酸銀溶液後,竟然沒有了字跡。再經過曝光日晒後,卻又能現黑字。此為科學家開始研發,攝影中顯影劑的濫觴。

  公元1802年英國湯姆斯─維吉伍德(Thomas Wedgwood),進一步將影像投影在硝酸銀紙上,作影像存有,可長期保持。他最大貢獻是完成了與現在照相機一樣的最原始照像機,當時所謂『晦影照像機』。這照像機是一個匣盒狀,針孔是裝有透鏡,相對的內部有可以感光的硝酸銀紙。這可以感光的硝酸銀紙,是他以白紙浸濕在硝酸銀溶液中,再於黑暗處所涼乾它。此紙若在日光下露曝,只要二、三分鐘就變為黑色。若以間接光,通過進入,他作出的像機內,得感光須數小時之久,才會變黑顯影像。但在紅光下便不感光變黑。

  不久他的學生亨弗利戴維爵士(Sir Hunmphrey Davy),以氯化銀取代硝酸銀來定影處理,竟而成功了人類史上第一張較能存久的相片。

  湯姆思維吉伍德和亨弗利戴維被英國皇家科學院譽為「暗箱」與感光材料結合的先驅者。

  公元1800年英國科學家威廉赫謝爾(Willian Herschel)發現紅外光線。它在我們可見光區(光的七種顏色;紅、橙、黃、綠、藍、靛藍、紫),紅端的部分。我們肉眼看不到它的光,但是會感覺到它給我們的溫熱,此光會影響攝影的影像、感光底片、彩色相片等色澤。

  公元1801年科學家理特恩(J W Ritten)發現紫外線。它在我們可見光區(光的七種顏色)的紫端部分。此光人眼也見不到,但它照射到某些表面時,可使之發螢光,有種醒目亮麗的感覺。它和紅外光線一樣,會影響攝影技術上效用,尤其在照明上,會產生特殊效果,以及激發螢光材料的色彩等。

  公元1812年英國科學家烏拉斯頓(Wollaston W Hyde 1766-1828);利用多片凹凸透鏡,製出有史來,最好的攝影鏡頭。開始奠下,研發未來有更好、更精準,攝影鏡頭的基礎。

  公元1819年赫謝爾(John Herschel 1729-1871)發明了攝影的定影法。他發現硫代硫酸鈉、俗稱大蘇打,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銀固定下來。從而可以長時間保存影像。其定影方法,一直被人們延續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可見他的發明,影響有那麼大,且如此久遠。

孟博


下一頁


回世界攝影歷史首頁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