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2時;瀏覽人次 6757282

世界攝影歷史(七)第二章 攝影器材的發明。第五節 彩色攝影的演進(1)(孟博 編著)




自公元1839年,達蓋爾銀版攝影發明起,人們就喜歡在黑白照片上做賦彩著色的工作。照片上原有清楚的人像,施予顏色,不就更具姿色傳神?所以僅能有黑、灰、白的深淺顯示影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心意,能夠「彩色攝影」的盼望與企圖,殷切地、驅使著攝影器材的發明者,專家們要鍥而不捨的去研究。

  您我目視眼前,各景物有其不同的形狀,也顯具五顏六色。為何有其顏色?為何,可以看得到它有「顏色」?

  上古時代,公元前1800年,西亞地區巴比倫人,文獻中就有記載說:每一個東西都有不同的顏色。而其附帶的顏色不同,如同每個物體,有其大小、輕重、軟硬、形狀等各式各樣的「性質」。

  公元前350年,人類歷史上,首位「科學大師」亞里斯多德,將希臘已有的「色彩」說:每一個人,都可以看到東西的「色彩」,那是因為,每個物體都會施放出,各各不同的「微粒」,而這各各不同的「微粒」進入人的眼睛,恰巧人的眼睛就能將其「微粒」接受,甚至於,人的眼睛具有識別各各粒子所產生「色感」反應,所以,人們舉目可視各各物體所呈現的色彩。

  亞里斯多德體認各物顏色,詳細加予研究,追敘繼註,希臘前人言論為:「色彩」是存在於各物與人眼之間的東西,是一種人們眼睛見不到的透明的「微粒」,但是卻可以讓人感覺得到它的顏色來。可是,各物有顏色,必需要有「光」的「照」射它,它才會施放「色彩」微粒出來。無光,就無色。漆黑一片,「色彩」就呈現不出來。

  色彩的研究,在公元1116年,北宋藥學家寇宗奭發現,日光經過稜形的石英晶體,所折射散發出,會有各種色光。這就是現今攝影學理上所謂的「色散現象」。

  公元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光的折射,會有光的色散現象,他敘述色彩之特性。他說:所有色彩全都融合,存在「光」中。光源有很多,如日光,它就有,同「虹」的所有各種顏色。他認定,任何物體的顏色,都不是自己產生的,而是由「光」的照射,再反射出來的,各各不同顏色光彩。他用三稜鏡將日光折射,分解出紅、橙、黃、綠、藍、靛藍、紫七色的「光譜」。

  公元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斯 楊格(Thomas Young 1777–1829)發表他的「色彩」研究說:人們的眼睛可以有紅光、綠光、紫光三種視覺神經的「色感」感覺。進一步,更宣稱自然界皆因有紅、綠、紫此三種基本的色彩的「混合」,才能讓我們感覺到許許多多,所有的不同顏色。

  公元1860年,英國麥斯威爾(Maxwell 1831–1879)研究彩色底片,率先採用三原色之紅,綠,藍分別攝影,再重疊放影之方式,成現彩色影像。這是色彩加色法(Additive Process),此法引發現今彩色電視機(Color Television)能顯示出彩色的原理。從此,引發世界攝影由黑白走入彩色的開始。也就是人們所稱謂「彩色攝影時代」的崛起。

  公元1869年,法國科學家迪克奧隆(Ducos Hauron)是有史以來第一人提出,依畫家將紅、黃、藍三種基本顏料,按不同比例作調和,而製作出彩色照片者。其作品雖不盡人意,但是彩色攝影照相已有了突破。

  公元1873年底,德國柏林工科大學教授佛克爾(H.W.Vogel 1834–1898)將火棉膠感光版,浸在苯銨液後,就能感受綠色光,試驗一發表,鼓動了科學家們,尋找其他色彩的感光增添劑。攝影軟片,最早僅能感應藍色光,再改善可感應紫色光,公元1874年,已可感應黃色光,到公元1881年,更進步可以感應到紅色光。底片到此,已可以對紅、橙、黃、綠、藍、紫等色光有了「色感」,不過,照片的繽紛明麗程度,需要加予改善。

  公元1888年,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美國愛迪生(Edison Thomas Alva 1847–1931)製造有史來第一部電影攝影機器(Kinetograph)。長達50呎的軟片上,連續已拍攝有600幅畫面影像,放影在一大箱內,有一個看孔,供一人可以看到約一分鐘的景物,也就是在中國稱之謂「看西洋片」。

  公元1889年,愛迪生與伊斯曼合作,建立今後的電影及照相機,膠片的格式與邊絞孔距。這是製造攝影器材全世界「標準化」的開端,其意義重大。

  公元1894年2月,愛迪生首建世界上第一座電影拍攝廠棚,拍攝第一部影片運囚車(Black Maria),接著「看西洋片」風靡於世。

  公元1891年,法國物理學家李普斯(Lippmann Gabriel 1845–1921)公布不用染料,新穎的彩色攝影方法。他是巴黎大學著名教授,因首位以科學方法製作出「彩色攝影感光版」,在公元1908年榮獲諾貝爾獎。他利用科技在一張全色感光乳劑上,加層反光汞,使光影通過感光乳劑,再反映回來與射入光影「干涉」成潛影,其潛影會接受,各色彩有不同影像,觀看時很明顯,鮮豔真實。可是,因李普斯方法製出的彩色底片過程很複雜,不能重複印製,又需很長時間的曝光,所以不能夠普及。但是他應用科學於攝影上的開發,居功甚鉅,諾貝爾獎頒授,實至名歸。

  公元1904年,法國魯米埃兄弟(Lumiere August and Louis 1862.1864–1954.1948)發明出真正彩色底片,這是公認「彩色攝影」革命性的大事。魯米埃兄弟,是世界上從未見到,製造攝影器材的偉大發明家。兄弟倆未到二十歲,就創辦一家製造攝影器材工廠,在公元1894年,已年產銷了近二百萬張底片。

  公元1895年,2月28日,魯氏兄弟發明了,比同時在美國,愛迪生已發明的,更進步的電影攝影機及放影機,其在攝影,沖印,放影上皆大為新進。因為,他將影像放映在一大白布幕上,可供很多人一齊觀賞。也就是該日被定為「世界電影日」的由來。第二年,在巴黎市放影讓人觀賞,影片名:魯米埃工廠的大門。這是被當時全世界認定的有史以來第一部「電影」。繼續又推出近五十部,攝影法國人民,日常生活的記錄電影。就此,電影在世上興盛風光開來,到今盛況不減,電影變成人們生活的一部份,人人休閒活動少不了攝影留念與觀看電影。

  公元1913年,意大利片「火山」,首次在影片上讓人們見到「藍色」天際中,維蘇威火山爆發出「洋紅」色火燄。公元1928年,開始有聲電影出現。公元1935年,才開始有彩色電影供市。「電影」與「攝影」,本是同根生,其實就是「世界攝影歷史」發展上重大的,另類發展領域。令誰也沒辦法去否認。

  魯米埃兄弟,發明出真正彩色玻璃底片,是在感光版上塗上紅綠紫澱粉極細微粒子,附上全彩色(紅、綠、藍)乳劑薄層,發生彩色濾光作用,顯影後為負片,再曝光沖出相片。此底片製造過程也需一兩日,但是,可以工廠來大量生產,成為彩色攝影真正的邁開大步,彩色攝影也就流行開來。

孟博


下一頁


回世界攝影歷史首頁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