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攝影異言堂 > 數位相機的寬容度?
作者  
討論話題
 

prus


網路會員

2005/04/27 16:49
器材: 其他 其他
由數位轉到傳統相機後,
發現數位相機的寬容度似乎差傳統底片很多,
不知道是否有測試是針對DSLR的寬容度做試驗?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601) 2005/05/07 13:47 
自己比較看看吧
同樣是Fuji Velvia 50
為什麼二個人掃出來的品質差那麼多
問題在哪裡?



DDcat


網路會員

602) 2005/05/07 14:20 
嘗試做一些comments

1. 關於測試環境與條件:
從這些測試看來,如何採取一個「最佳化」的曝光值以發揮儲存媒材的「理想化ideal」威力相當重要,
我們都知道底片最好稍微過曝一點,這樣做不僅不會犧牲亮部,也能夠保持暗部的階調不要喪失,
DSLR則最好調整在接近過曝卻不要爆掉的極限位置,以保持最佳的後製空間。
目前看到的測試報告幾乎是一張定生死,也許上下調整半級的曝光再做測試,
會有不同的結果。

2. 底掃,滾筒跟bit數?
我們關心的DR是現場環境的DR能夠被底片或DSLR記錄下多少,
如現場環境在最亮與最暗處差了3.0D,那底片或DSLR是否能忠實反映出來,
而在掃瞄時,使用12bit的scaner去掃正片是否公平,
我認為bit數影響的是階調,在A/D轉換時lost掉的也是色彩階層數,
那這麼做到底會不會影響DR?我不敢妄下結論,
但想想jpg檔每個channel才8bit都能保有絕佳的DR值了,
(jpg檔的DR絕不會是2.4D,事實上算jpg檔的DR根本沒有意義)
意味著如何在轉換過程中如何分配這些bit數去儲存各個階調才是重點。
至於要不要用滾筒,那是解析度的問題,不是DR的問題。
DSLR解析度vs底片解析度是另一個大戰的開始,
之前也吵過很多回了,希望別又重啟戰端。

3. 關於C大貼的網頁與底片的測試結果
感謝C大貼的東西,這樣解釋起來容易得多,
綜合現在的測試結果,DSLR的DR從10D的2.5D到1DII的3.0D等不一而足,
底片的DR從原廠公布的片基濃度比可達3.0D,
但實測時卻有段差距,
網頁上在測試底片暗部的時候,發現一堆雜訊,
測試者認為這樣的狀態是難以辨識的,
但不論如何,底片確實有紀錄到這一段,
從圖表上來看,底片的轉換曲線橫跨的範圍並不亞於DSLR
而且雜訊歸雜訊,階調差別還是勉強可見,
原因為何,是曝光條件設定不佳或是掃瞄的問題,
我不知道。
不過至少現在兩方都有一些平衡一點的報導出現了,
實在感動。


PS.終於不下雨了,出門拍照去也.... ^^

minipai


網路會員

603) 2005/05/07 14:32 
對FILM而言...上駟對下駟,顏面何在?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604) 2005/05/07 17:53 
對FILM而言...上駟對下駟,顏面何在?
------------------------------------
那是像機的顏面

不是FILM的顏面

OK?

OK, I've had it with this idiocy. Here are the examples I've been too busy shooting to waste my time scanning and posting. We all know there are other websites showing how some big name digital SLR looks better than film resolution. Baloney, you may not realize that those sites are actually sponsored by those camera companies and the guy running it doesn't really know how to get good results on film and compare them properly. Here we go. These are two crops out of this image, one shot on a brand new digital camera and the other on a cheap film camera: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605) 2005/05/07 18:01 
2. 底掃,滾筒跟bit數?
我們關心的DR是現場環境的DR能夠被底片或DSLR記錄下多少,
如現場環境在最亮與最暗處差了3.0D,那底片或DSLR是否能忠實反映出來,
而在掃瞄時,使用12bit的scaner去掃正片是否公平,
我認為bit數影響的是階調,在A/D轉換時lost掉的也是色彩階層數,
那這麼做到底會不會影響DR?我不敢妄下結論,
但想想jpg檔每個channel才8bit都能保有絕佳的DR值了,
(jpg檔的DR絕不會是2.4D,事實上算jpg檔的DR根本沒有意義)
意味著如何在轉換過程中如何分配這些bit數去儲存各個階調才是重點。
至於要不要用滾筒,那是解析度的問題,不是DR的問題。
DSLR解析度vs底片解析度是另一個大戰的開始,
之前也吵過很多回了,希望別又重啟戰端。

-----------------------------------------------

我認為這才是正確的DR測法

之前的網頁只是在比NOISE而已

Criterion:  1EV change in exposure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pixel value of at least 1.

Dynamic Range = 14 stops

Given the extremely broad "shoulder" of the characteristic curve for this film it is difficult to pinpoint an exact figure for the dynamic range.  For the sake of argument I will take the average of the two values calculated above, i.e. 15EV

http://www.path.unimelb.edu.au/~bernardk/tutorials/360/technical/hdri/evaluate.html

http://www.path.unimelb.edu.au/~bernardk/tutorials/360/technical/hdri/results.html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606) 2005/05/07 18:07 
對FILM而言...上駟對下駟,顏面何在?
---------------------------------------
既然如此

你為啥不說

拿一台二三萬的45相機與一台二三萬的掃描器

跟一台二三十萬頂級的DSLR比

DSLR的顏面何在?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607) 2005/05/07 18:29 
3. 關於C大貼的網頁與底片的測試結果
感謝C大貼的東西,這樣解釋起來容易得多,
綜合現在的測試結果,DSLR的DR從10D的2.5D到1DII的3.0D等不一而足,
底片的DR從原廠公布的片基濃度比可達3.0D,
但實測時卻有段差距,
網頁上在測試底片暗部的時候,發現一堆雜訊,
測試者認為這樣的狀態是難以辨識的,
但不論如何,底片確實有紀錄到這一段,
從圖表上來看,底片的轉換曲線橫跨的範圍並不亞於DSLR
而且雜訊歸雜訊,階調差別還是勉強可見,
原因為何,是曝光條件設定不佳或是掃瞄的問題,
我不知道。
不過至少現在兩方都有一些平衡一點的報導出現了,
實在感動。
-----------------------------------------------
這就是關鍵所在啦
那篇網頁只證明一件事
FILM在暗部的部分,階調性損失
但是並不代表他沒有紀錄到
所以據此推測DSLR的DR大過FILM並不正確
最多只能說DSLR在暗部細節的階調性表現優於FILM

而如果要測真正的DR
也不是他那種測法

而是依據以下的網頁
對於被測物體
以往上往下各加減1EV間格的方式來調整
看可以分辨到哪一個程度
這就是該記錄媒材的的DR
而不是A/D converters的DR

http://www.path.unimelb.edu.au/~bernardk/tutorials/360/technical/hdri/evaluate.html

http://www.path.unimelb.edu.au/~bernardk/tutorials/360/technical/hdri/results.html

minipai


網路會員

608) 2005/05/07 19:38 
二三十萬?我的D100打對折15萬賣你好不好?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609) 2005/05/07 20:26 
二三十萬?我的D100打對折15萬賣你好不好?
--------------------------------------
如果是全新的1Ds MKII我就買啊

鷹學行


網路會員

610) 2005/05/07 21:38 
數位相機的DR,不是你在按快門時,數位相機的影像處理器裡的A/D轉換器就決定了.
但是軟片,也是在按快門,DR就記錄在軟片上.
為什麼老是有人認為軟片上的DR不算數,一定要經由軟片掃描器才算數呢?
假如是這樣子的話,就像是數位相機的數位影像檔不算,而是要先將其輸出在相紙或軟片上,在用掃描器掃成數位擋,大家再來公平的評比,不是一樣的意思嗎?

DDcat


網路會員

611) 2005/05/07 22:05 
兩個測試結果均呈現非常有趣的結果,
不想看英文的網友,我幫忙分析一下兩者的作法,
姑且把C大貼的http://clarkvision.com/imagedetail/dynamicrange2/
稱作A網頁,
P大貼的http://www.path.unimelb.edu.au/~bernardk/tutorials/360/technical/hdri/evaluate.html
稱作B網頁。

A法採取的是準備一張具備從最暗到最亮的sample紙張,以單一光圈快門組合捕捉此sample,
然後分析各階層間是否能夠分辨。
優點是這樣的作法跟我們日常拍照時的作法沒什麼兩樣,
觀察拍攝的結果,就知道該儲存媒體究竟有沒有辦法同時保留亮部與暗部細節。
缺點:似乎沒有抓到底片的最佳曝光條件,我覺得以不同曝光值,上下多包圍幾張會比較客觀,
另外暗部因為雜訊嚴重,該篇作者認為已分不出階調(或是覺得沒有實用價值),
最後導致算出來底片的DR沒有預期中的高。

方法B是準備一組黑-灰-白的sample,黑與灰或灰與白的曝光量剛好差一格,
接著固定光圈,調整不同曝光時間去曝這組sample,
總共曝了涵蓋21格的亮度範圍,
分別檢測這21組照片,看看到哪一組才無法分辨出黑白灰間的差別。
優點是這個測試法能夠直接測出底片在S型轉移曲線兩端的光線響應情形,
(底片要贏也是要贏在這兩端)
缺點大概就是只考慮階調變化,測試pattern太過簡單,
無法知道在極限的情況下,細節的表現能力是否堪用,另外欠缺DSLR實驗的對照組。

最後在B方法的結果裡,有個raw image(掃描器掃出來)與adjusted image,
我的爛顯示器大概只分得出從2EV ~ 11EV間的10個f-stop,
另外從difference in pixel value vs. relative EV的圖當中,
如果採取一個相對寬鬆的定義,
即大於10 pixel value才屬能分辨的角度來看的話,
底片的DR大概也是在10個f-stop,即10D左右,
這是我個人對方法B結果的解讀。

DDcat


網路會員

612) 2005/05/07 22:07 
底片的DR大概也是在10個f-stop,即10D左右,
                              ^^^^^^^^

打太快了,應為3.0D之誤,sorry。

minipai


網路會員

613) 2005/05/08 00:39 
如果是全新的1Ds MKII...
如果是1Ds MKII 跟4X5對戰,必定為D100報一箭之仇

jefftangd


網路會員

614) 2005/05/08 09:15 
哇!好幾天了還在吵啊,真佩服。

夢幻nikon


網路會員

615) 2005/05/08 09:15 
"為什麼老是有人認為軟片上的DR不算數,一定要經由軟片掃描器才算數呢?"

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任何量測都會影響到受測體,以致於測出來的東西都不會是真正的狀態
如果要無限上綱到測不準原理的話,那不可能有任何方法任何儀器可以知道底片的記錄到底為何了

掃描器的原理也是一樣
如果能夠呈現原物的95%,98%
那麼已經有足夠代表性了
如果只能呈現30%or 40%那當然是要質疑

問題是
我覺得情形是前者
如果對掃描器有不相信
請提出更有力的工具



鷹學行


網路會員

616) 2005/05/08 09:16 
記憶所及:
柯達的專業正片的DR比富士的專業正片低一些,柯達的正片是約在3.0附近,但是富士的RVP專業正片之類巳近3.5,只有增感一至二格才會降低DR(很訝異吧!)但仍有3.0之水準.
黑白軟片的DR會有5.0,我很訝異,以前我在印刷廠,我是沒有看過3.5以上的濃度的片子(用儀器測量的).
我懶得為這些事找資料,更何況我現在改途巳久,像我這種人是很容易被你們專業人士考倒的.

鷹學行


網路會員

617) 2005/05/08 09:31 
彩色的印刷品或相片你能找出DR2.5以上的濃度嗎?(你不要跟我說網版)
既然找不出來,掃描器就不須設計太完美,高階掃描器價格巳經很高了,也接近目前科技的瓶頸,要在突破,又要花多少錢,就像目前要超越1DSII規格一樣.
用正片看DR有那麼難嗎?你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來看正片,一定要將其數位化,放在螢幕上或相片上才算嗎?

T2536


網路會員

618) 2005/05/08 09:38 
FILM測出的DR居然高達14 stop..............p--598頁
然也請用大尺寸底片來跟DSLR比較............p--597頁

老兄:
您第一個問題我早已經在568頁說明過了,
用底片測區域色塊的明暗可以有很高的動態範圍,會測到微粒的平均亮度值。
但是如果要測同樣明暗中有細節的東西,那結果可就要扣掉好多級。

說你經驗不夠你永遠不會承認,我以前用滾筒級的設備不知掃過多少正片。

第二個問題您又自打嘴巴。
你早在前幾頁就說我給你的網頁是比較解析度。
現在大家在談動態範圍,你自己反而拿45片出來。
既然如此,那以後你說的都對,這樣滿意嗎?

T2536


網路會員

619) 2005/05/08 09:47 
而如果要測真正的DR,也不是他那種測法..........p

真是好笑,一定要用灰卡做上下級數拍攝嗎?
這樣反而只能測出粗略值,就只能以級數做標準。
請問更細微的這樣方法測得出來嗎?
你不知道鏡頭光圈是有誤差值存在的嗎?有時誤差還很大咧!

現在的儀器設備早就可以直接測量出極為寬廣的濃度域,
你那種方式是粗淺測量用的,天文領域幾百年前就用光電管做測量,
現在業餘天文界也可以藉由便宜的天文用ccd攝影機來做測量,
準度、細膩度都遠超過你的灰卡測試法。

T2536


網路會員

620) 2005/05/08 09:52 
我早在開頭沒多久就說過,
正片測濃度域,一般是測量片基的濃度值,
但是這是可能可以達到的最高濃度域,
實測拍攝上,是沒有可能到達這種水平。

並不是說實際拍攝時正片最黑的區域達不到那麼高,
可以啦!但是暗黑處會沒有細節。
沒有細節就不算真正的有效動態範圍。
回上一層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1頁 / 共38頁 到第 頁   下一頁   最末頁 前10頁│ 到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Canon EOS M 輕鬆活用】電子書免費下載!
【Canon EOS 1D X / 5D Mark III 完全活用解析】長銷熱賣中!
【Canon EOS 650D 完全活用】好評發售!
【Nikon入門者超值包】享74折,立省249元!
DSLR必殺技超值包《旅遊攝影+必殺技》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4627607人 │ 線上1389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