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7時;瀏覽人次 155674

「詩光墨影─黃華安攝影專欄」隆重推出!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如何拍出與眾不同,又深具個人風格與內涵的照片?「差一點其實差很多!」專業攝影師與業餘玩家的天壤差別,您知道嗎?攝影其實也可以如同繪畫、文學、音樂般,成為藝術創作的一環,達到意境深遠、感人至深的境界;而不單單只是掌握瞬間的紀實報導,或是感官式的美麗光影捕捉。重點是您知道如何做到嗎?

  為了提昇大家的拍攝技巧與視野,攝影家手扎特別三顧茅廬邀請兩岸三地知名的攝影藝術家黃華安老師,從十二月起,於百忙之中撥冗為手扎的朋友,以「詩光墨影─黃華安攝影專欄」的形式,除了定期與大家分享他三十餘年來的專業拍攝的經驗與技巧、與結合詩書影畫的個人創作心得外;同時也不定期地為大家介紹相關美學理論、國內外的攝影名家作品等等,希望藉由多元化的內容,深入淺出,以理論搭配實例的方式,讓大家學習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詩光墨影 黃華安專欄系列之一


談 美──如何培養美感


眾所週知,追求「美」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目標之一。大陸的《新華網》曾報導,有機構針對二百名男性作了五年的觀察,發現男性每天望美女十分鐘,可讓血壓降低,甚至延長四到五年的壽命。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欣賞美的東西可以讓我們長壽、心神愉快,對健康幫助很大,提升生活品質。


美的追求 標準不一


東方無極


在美的追求過程中,每個人對「美」的認知與標準,卻是差異很大,這當然是每個人本身的學養高下所造成。一般人對「美」的認知,僅停留在「好看、好美」;或是我喜歡看她,因為看了她就覺得很愉快,這是一種「快感」的美、「感官」的美。所以一般學攝影的人,不喜歡找老人拍攝,喜歡找年輕姑娘來拍攝,因為膚色鮮嫩的姑娘秀色可餐;如果能穿低胸的年輕辣妹則拍得更起勁。在感官的刺激之下,容易產生了一種美感和快感分不清的誤解,進而出現許多搔首弄姿、卻意無所指的空洞照片。平心而論,大部分人都是一種較主觀的欣賞者。就像看到林志玲,都會說很美,可是卻說不出美在那裏,有那些特質,這也可說是片面的欣賞美。又如一般人看俊男美女,往往每個人標準不一,朋友間甚至會為此爭論不休。學攝影的人,一般都停留在主觀的欣賞美。


美的認知 內涵層次


夏日消失的少年


然而如果希望自己能拍出一些精采動人的照片,或想要拍出具有美感及詩情畫意的照片,就要對美有一定的鑑賞力與認知。如何提昇作品美與內涵的層次?就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與學習,而透過專家及藝術家適時地引導和提點,是非常重要的途逕之一。除了學習紮實的基本技法,更重要的是多方學習對「美」的認知,培養客觀的審美觀,持續對美感的探索。從主觀的欣賞美,進而提昇為具有專家明察秋毫、分辨是非美醜的鑑賞美能力,對美才不會流於膚淺和形式。藉由對藝術的欣賞與瞭解,最後再進入攝影家或藝術家所謂的「創造」,才可能有感人至深,甚至會有不朽的藝術作品產生。


美的定義 淬鍊寫實


麗影幽篁


何謂美學? 簡言之,美學是以美感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環,是一種以生活經驗為基礎,所提煉出來的對美的觀點與理論。譬如古人創造出偉大的藝術作品,如王羲之的《蘭亭序》、蘇東坡的《寒食帖》、李後主的詩詞等等,都是他們個人生活經驗的累積,進而淬鍊為對人情世事深入獨到的看法或是感覺,再藉由文學、書法等媒介來表現,所以可以感人至深、千古流傳。以攝影而言,除了具有留住瞬間美感、寫實紀錄的基本功能之外,其實它亦可以透過攝影工作者的縝密創意,創造出感動人心、永恆之美的藝術作品,享有與繪畫、文學、雕刻、音樂等一般崇高的藝術地位。


水鄉詞曲—蘇州周庄


水鄉詞曲


薄霧喚醒水鄉的晨夢
在每一扇窗,開向
一闋宋詞的婉約裏
擺渡的舟隻平仄平仄的搖來
讀著旅客風塵的倦意,從
水面,泛成悠悠的歌曲

天上都在這裡,倒影
成了人間,韻腳自
昨夜走來,等待一聲
欵乃,就把所有的詩人
驚醒


美的標準 歸納賞析


天心月圓


實際上,除了訴諸個人的主觀感受外,「美」應該可以建立比較客觀的標準。易言之,可從經驗和心理來歸納分析,進而從理論以及實際案例來學習如何欣賞美、建立個人的審美觀。例如從前南朝的畫家、評論家謝赫就曾提出評鑑中國繪畫的六個看法:( 一) 氣韻生動、( 二) 骨法用筆、( 三) 應物象形、( 四) 隨類賦彩、( 五) 經營位置、( 六) 傳移摹寫,以此建立了中國人物畫的審美標準。由於其理論精要完備,可說是典範,以致後來亦被廣泛應用在評論山水、花鳥等不同題材的中國繪畫,成為我們客觀欣賞中國繪畫的「美」的一種參考標準。


美的文學 高士臨流


俠客( 東方無極系列)


若從文學來看,中國古典詩詞,內容的美相當吸引人。例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短短的四句詩中,卻充滿了朗誦的美、情感的美、與韻腳的美。曾有五四時代的文學家說過,我們要客觀欣賞一首好詩,其內容應該具備三個條件─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音樂的美,強調該詩因韻腳所產生的韻律性,使人藉由朗誦,進而產生情感呼應的感受。繪畫的美,指詩的內容應該誘發人產生畫的聯想,例如唐代詩人王維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簡單的兩句詩,總讓人自然出現高士臨流獨坐的畫面,而中國繪畫史上以此為表現題材者亦數見不鮮,即使是近代的郎靜山大師,亦有類似的作品出現。而建築的美,指的就是詩因為採用五律七絕等格律,所產生如對仗等結構的美。所以許多人就可以依上述標準來深入品鑑一首好詩。當然不同詩擁有不同風格的美,有的詞句雖平易近人,卻希望表達出含蓄的美、曲折的美( 如拙作:《溫柔的詩》、《水鄉詞曲》、《不繫之舟》、《風景》等詩)。就如同經典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因為月亮是皎潔的、溫柔的,所以我的心像月亮是溫柔純潔的。另一首歌:「你愛我有多深、你愛我有幾分…」,詞句雖然淺白,但卻無礙歌曲的感人。


美的招式 接觸涉獵


至於個人應如何培養美學觀( 美感) ?雖說美學兼具理論與實際,總令人覺得高深且不易進入。可是美學觀就不同,它是美的一種態度與觀感,任何人只要有心有興趣,都可以透過日積月累地接觸與涉獵,慢慢形成自己的美學觀。接觸愈久,美感經驗就會愈豐富,也更加客觀,所以美感實際是可以經訓練而得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提昇作品內涵與深度時,就要培養所謂鑑賞美的能力。簡言之,就是培養如同攝影比賽那些學有專精、對美感經驗有深入體會的專業評審的眼力與能力。


美的鑑賞 涵養實踐


墨韻桐花


如何具體提昇美的鑑賞力?首先當然是多讀書,涉獵不同藝文領域,而不是只局限於攝影相關。多欣賞古今中外名家的各類藝文作品,如果有機會甚至親自與創作者交流創作理念與心得。藉由文化素養的不斷累積,讓心田得以深耕及滋養,這也是攝影的人普遍最缺乏的一種素養。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具備了一些理論基礎之後,接著就是多練習、多拍攝。所以古人又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就是「實踐」的功夫,就是實際地走出去,多拍、多下死功夫,或實際參加展覽,挑戰自我的創作能力。例如個人的創作就希望涵蓋文學、哲學、書畫、音樂、宗教,甚至易經的五行八卦、針灸氣功及人體動作等等,展現多元的美與內涵。綜言之,藝術創作應博而精,廣而深;自古至今,一招而成宗師者應該是少之又少。


溫柔的詩—台南孔廟


溫柔的詩


春天埋藏下的容顏
有沉沉的花事浮漾

只留著一隻失眠的螢火
在心情的暗夜上點亮
三月的天空,四月的雲
把愛情的羽翼拍打得更加
輕盈,向想像的小徑
飛去,在神秘的光影
迷失了自己……

而整座夢就淪陷在
一首溫柔的詩裏……


黃華安老師資歷介紹


黃華安老師為國內少數擁有書畫、文學、影像等多項才藝,並對禪學、哲學、音樂、茶道、演藝等傳統文化涉獵頗深的攝影藝術家。從事專業攝影並持續藝術創作近30 年,專業工作經歷包括人像、風景、新聞、人文、劇照、婚紗、工商、廣告、景觀、時尚等各類攝影與數位編修等。為美國、中華民國專業攝影家協會會員、檢定合格專業攝影師;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會員、中華藝術攝影家高級會士、台南市攝影學會博學會土、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永久會員。曾任大愛電視戲劇部委託劇照師8 年、Canon、Sony 相機攝影研習班講師、台南市文藝作家協會理事、中華民國專業攝影家協會理事…等職。

  曾任日報文字記者2 年及攝影記者11 年, 並奉派至歐、美、日、韓、印尼、大陸等國外採訪20 餘次,負責奧運會、區運會、九二一大地震、世紀病毒SARS……等重大新聞的報導。現任文化傳播公司創意總監、策展人、攝影家手札藝術總監、郎靜山藝術文化發展學會顧問、松山社大影像美學講師、臺北市少數民族兩岸文經交流促進會理事、萬世國際顧問、佑美醫學美容機構美學顧問。

  黃華安老師為兩岸三地知名攝影藝術家,受邀拍攝海峽兩岸百餘部影視宣傳照,如「天龍八部」、「非緣勿擾」、「天涯明月刀」、「草山春暉」、「芳草碧連天」、「明天更美麗」、「矽谷阿嬤」、「清秀家人」、「我在1949 等你」、「閃亮的日子」、「源」等。亦拍攝各類工商廣告、大型重要表演活動數百場及及國家慶典活動之拍攝,如「100 年國慶─夢想家晚會、新春開筆、孔廟服裝走秀」等系列活動、大陸「東方歌舞團」、「東方女子樂坊」、「中央民族歌舞團」、「內蒙歌舞團」等表演活動、「聖嚴法師音樂追思會」、「夏川里美演唱會」、「謝雷演唱會」、「許亞芬歌仔戲」、連續六屆「職業國際標準舞世界大賽」、連續七屆「茶與樂的對話」,及大陸F1 賽車場、上海、北京飯店、房地產廣告等。

  自十四歲迄今於國家藝廊舉辦過攝影、書畫、詩詞30 次個展,百餘次聯展。獲詩文、書畫、攝影、設計、象棋等比賽獎項80 餘次。受邀兩岸北京中國美術館、台北歷史博物館、文化局、大專院校、企業公司等公私機構邀請,主講影像、媒體、文學、書畫等美學講座及評審工作。2013 年台北攝影藝術博覽會邀請主講《東方攝影美學》,同時發表新作《東方無極》系列。著有《詩書影畫》、《府城尋古》、《世紀黎明》、《刑天之歌》、《牽手天涯》、《峻立之光─中山堂攝影專集》、《天涯明月刀》畫冊、《非緣勿擾- 蘇有朋寫真書》、《星圖航道詩影創作集》、碩士論文《郎靜山(1892-1995) 與中國畫意攝影於當代開展之研究》等。藝術作品屢獲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父紀念館、台南市文化中心、台北市立中山堂等機構及中外人士收藏。座右銘:「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