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22時;瀏覽人次 74816

人生道上,行吟秋光──劉亦泉燃燒攝影情熱



此篇作者為 張蒼松 先生 撰文
資訊提供為 爵士藝廊

一九八七年,劉亦泉以五十五歲的盛年,從日本專攻攝影學成返台,秉持一貫的敬謹態度,陸續投入工商攝影及攝影教學,這些年以來,並發表了「石紋之美」、「溪流」、「鄉土情懷」、「夢幻花語」等個展。

豪爽、快人快語、而又帶有那個世代台灣父老草根性格的劉亦泉,他的作品卻流動著細膩、抒情與唯美的濃郁氣韻。充實的攝影及教育生涯,直到七十三歲那年,劉亦泉決意要為憧憬多年的「秋天」圓夢─追逐日本的紅葉最前線,一路由南往北尋覓金秋朗朗的動人題材;從京都到青森,他克服體能的侷限,足跡遍歷千年古都、五色沼、藏王、八甲田山、十和田湖及奧入瀨溪流..........等,盡情俯仰溪谷崇嶺之間,捕捉第三季的華麗與蕭瑟。

儘管不如在地攝影家能夠精準而輕易地掌握鮮為人知「私家景點」的每一年楓紅時間點,也沒有二十年前的過人體力,但是,劉亦泉依然儲備了滿滿的行動力,游走於林相特異的溫帶、亞寒帶,把懾人心魄的秋光,悉心地凍結於當下,珍藏於未來預知的恆久時光。

彷彿秋葉燃燒般地攝影情熱,可以追溯到十三歲那一年……,光復後,日本部隊的將官被遣送回日本之前,送給他一部六乘六中型相機,開啟了劉亦泉至今超過一甲子的影像人生。為探究神奇的攝影術,少年「阿泉仔」懷抱滿腔好奇心,前去基隆一家照相館,和相館見習生相識、做朋友,他歡歡喜喜地抱回暗房藥材及相紙,即便只有區區一張相紙,無異是向攝影藝術探路的第一張通行證。




任職鋼鐵公司後,廠方拍攝生產線和來賓參訪的實況紀錄,天經地義的成為他的任務,而廠內化驗室就是他的暗房工作室。公餘之暇,劉亦泉加入才由「台北攝影沙龍」易名不久的「台北市攝影學會」,他的會員編號四百四十號,如今看來已是元老級會員。

這些陳年往事的追憶與舖陳,不難從中看出劉亦泉熱中攝影的真情指數。昔日劉亦泉用毛毯當作阻光窗簾,用抽屜嵌進燈泡自製印相器材;他無償地幫學校拍攝校慶活動及畢業紀念冊的校園留影;四十年前,資訊貧血的年代,他遍尋日文書刊用以研究暗房配方。

演化在時光的淘洗下,劉亦泉那分攝影情熱,日益煥發老而彌堅的質感──熱情地召喚年輕人進到他設立的攝影教室,義務地盡情傳授暗房技藝;自行構思後訂製「紙基相紙水洗專用玻璃水槽」;他為人作嫁,秉持嚴謹的製程,沖放大批歷史照片,還有湯思泮、林權助、李鳴鵰等多位前輩攝影家的代表作,都在他年年精進的沖放專業,以及最大的定力下,使影像與作者風采一一重現。

一個攝影工作者如果匱乏善感、慈愛的特質,拍出來的作品將流於空有表象的缺憾。

曾看見劉亦泉暗地裡為忘年之交湯思泮的辭世傷心拭淚的真摯與赤忱;也曾看見他為銀髮影友理髮、為後生晚輩提供器材及暗房的關愛與義舉,這些發自內心的真性情,必然如實融入他的照片吧!如是觀之,豪邁的劉亦泉見長於捕捉抒情而唯美的題材,也就絲毫不出人意表!劉亦泉呈現我們眼前的秋光,不僅僅是燦爛揉入凄美的美感爾爾,我們看見層次豐富與佈局精準的背後,更隱涵了作者對人對大自然的浩然情義撐持著這個題材的完成度!



展出資訊


展出時間:2010/2/27(六) ~3/11(四)
展覽主題:行吟秋光‧劉亦泉攝影個展
展覽地點:爵士藝廊(台北市八德路二段433號2樓)
展覽時間: 10:00AM至6:00PM
開幕茶會: 2/27(六) 14:30AM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