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1時;瀏覽人次 52676

爵士藝廊_「光影‧作對」 吳燦興攝影展




2009.7. 4~2009.7.16 台北爵士藝廊


蘭陽平原的地平線與海平面距差,將宜蘭的天空拉大了。然而,遠方的龜山島隨著海水晃漾,悠悠蕩蕩底迎接入夜過後的每一個曙光。出生後即受洗的吳燦興,從小在礁溪鄉長大的,對於陪他成長的蘭陽田園景觀懷念不已;他透過影像,從平原到深山、海邊,加上堅定的信仰,讓他長時間詳實記錄蘭陽的美景與人文。

龜山島曾經是一處火山島,由於豐富的地熱,成為國際知名的地質教學據點;戒嚴時期龜山島嚴禁遊客登島,因此,宜蘭人只能從岸邊遠望著它日夜晨昏變幻的神祕色彩,更從北向南看著龜山島日夜守護著蘭陽。當搭乘北迴線列車,過了舊草嶺隧道後(福隆與石城間),龜山島之首朝北,南行壯圍鄉後,龜首向南方遠望;因此,龜山島也成為歸鄉遊子回到宜蘭的自然地標。龜山島守望著蘭陽平原的一景一物,透過吳燦興的相機鏡頭,正如這隻大海龜般,也日日夜夜為宜蘭守望。

一九五一年出生於礁溪鄉的吳燦興,從小就喜塗塗抹抹,其創作在家人的支持下盡情揮灑,也因此讓他在小學時期,參加全宜蘭縣的兒童繪畫比賽中名列前矛。由於,吳燦興對繪畫的領悟,結合了蘭陽的一景一物,經過他美學獨到詮釋,讓他在日後的影像創中的形式與內涵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對於人文關懷,宜蘭可說是吳燦興影像創作能量的搖籃。童年時期的吳燦興,經常往居住礁溪鄉淇武蘭二龍溪畔的外祖父家跑,更令他興奮是每逢端午節前夕賽龍舟的景況,從:龍船屋的構造、龍舟彩繪、賽船賽事,都關心甚至是參與其中。長大後,他透過前輩或同儕的影像創作者,如:顏色簡潔俐落構圖力道十足的柯錫杰,對於北埔及八尺門聚落影像記錄而深受感動的人文攝影家阮義忠,再者對古蹟及生態影像記錄不餘遺力的林柏樑,都極為推崇與感動。




吳燦興表示,曾祖父吳萬成信主開始已是第四代,清季時期祖上從福建漳州金浦輾轉遷居台灣,直到吳沙開墾噶瑪蘭後遷居頭城,從那時開始即已接受西方宗教熏陶,也因此更從上帝得到信心;因此,在每一次的祈禱中,從中獲得信心;他說,從曾祖父信上帝開始,家族成員多在教會服侍,其中多位更是教會的牧師、長老。吳燦興說,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教會也等同自己的家那般,從小馨習教會的儀式及語言,直到長大成人時,又受「堅信禮」,目前為礁溪教會擔任長老的工作。

一直以家鄉的民俗、宗教等人文作記錄的吳燦興,在基督教信仰的家庭長大,面對其它的民間信仰,像是佛、道教及多項民間是否有衝突呢?他表示,平時作影像記錄,所接觸的是民間信仰,及各級宗教的廟宇、道場,這裡面有各種戲曲,內容大多是以教忠教孝為內容的北管、子弟戲、王爺戲等,更何況在宜蘭素有「戲窟」的令譽,這些更在田野調查中無可避免的;有一次吳燦興更參與一項以媽祖繞境為主的「大甲媽出巡」,結果不分晝夜有八天之久,在參與中,吳燦興感受到信仰的動力,竟可讓人摒棄一切雜念,不忘行進中的苦,專一完成八天的步行繞境,這是令人感動的事。

在此次繞境行程中,吳燦興感受到上帝造物的偉大;他想到自己所信仰的上帝並不因此而衝突,反而更堅信,「要為上帝在這塊土地上做些什麼,才是最重要」。而有些基督徒對於他參與其它宗教舉措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在吳燦興的心中,從鏡頭看到上帝造物的偉大,不僅只信守小愛,而是思及上帝創造這個世界以後的種種。他認為,這是不衝突的。

他認為,在不同宗教的立場上,基督徒與其它宗教目的都是一樣的,只要有信,就得力,以基督教立場而言,完成上帝所教導的事,愛就是根本,然而向土地人文獻向大愛;透過鏡頭觀察周遭事務,並留下具體與無形的人文資產,是一種延續,就像一部聖經傳頌數千年,並將聖經傳至世界每個角落,這也是透過每一位教徒的萬世使命,做一個基督徒所做也是執行聖經中的教義。

解嚴之前,陳映真辦了一本以土地人民關懷為主題的《人間雜誌》,該雜誌內容主要以影像目擊及文字深入報導內容為主,其中更以二重疏洪道計畫中的洲後村的拆遷、十八歲的原住民青年湯英伸,在老闆的不合理待遇及歧視下,湯英伸在極盡壓抑而爆發了命案……等的相關探討與記錄,讓吳燦興體會到,相機是真相的代言人,也是打動人心的一項利器。吳燦興甚至認為,影像是無法用文字取代的真實,惟有真實圖象,才能撼動人心。

本身專業領域是行銷學,但是從吳燦興的眼界中,卻是以如何透過鏡頭詮釋宜蘭之美,並將宜蘭的美行銷出去。為了增進攝影理論及拍攝學能,吳燦興軍中退伍後,開始接觸並學習攝影和暗房技巧,並在宜蘭成立「風貌映像作室」,同時在一九八八年參加文建會的民族藝術研習,隔年更參與文建會的:北管、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等田野調查工作。此外還擔任舞台劇的攝影工作;更以十多年的時間,錄製了蘭陽戲劇團的演出記錄……。在這段歷鍊過程中,其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

最讓吳燦興難以忘懷的是一九八四年在記錄礁溪鄉二龍村的龍舟競渡,當時正好有一位日本學者清水‧純博士到台灣考察台灣民俗活動,並和吳燦興一起合作,透過影像及文字,將二龍溪的龍舟競渡,發表於日本國立民族博物館《民族學季刊》;在二龍溪的那場龍舟競渡民俗活動中,作了一次免費的國際宣傳。

吳燦興指出,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的河上競渡行之有年,其背景相傳是早期噶瑪蘭人祭水神或以競渡方式,驅逐水中妖怪或者超渡溺斃水中亡魂,後來雖漢人入墾混居,仍然延續著這個習俗。此一習俗可追溯到二百年,當時二龍河兩岸的平埔族噶瑪蘭原住民社群有:淇武蘭(現礁溪二龍村)、番割田(現礁溪三民村)聚落為主。吳燦興說,當時競渡並不是像今天的「龍舟」造形,而是來往二龍河上的舢板或貨運用的「紅頭船」。

至於轉換為民俗祭典,他認為,可能是隨著漢人的移居,加上紀念屈原為文化背景的端午節慶,才將漢文化活動帶入淇武蘭(河埔草地之意)的歲時生活中,足見漢人風俗的影響,是漢人移民移居到淇武蘭河(現二龍河)下游的新生地「洲仔尾」後而產生。

由於,原本純為聚落住民閒暇河渡的生活形態,在漢人移入後,為祈求展民平安,才以競渡河祭方式祭拜河中的「老大公」,再加上五月五的端午節祭屈原,舉辦龍舟賽活動,使此單一的休閒活動成為多元文化加諸的民俗活動,如今此一比賽地點,因河道淤積從原來上游的蕃割田聚落泥沙淤積,逐漸移向下游,演變成今天「淇武蘭」、「洲仔尾」兩村之間的民俗活動。

除做了完整的二龍溪的人文影像記錄,在吳燦興的視野中不僅只於二龍村的影像,宜蘭全境的每一個聚落他都走遍,於外浮懸在海中龜山島的晨昏美景,更是他鏡頭下的藝術作品。吳燦興說,為了等一個鏡頭,曾經花上五個鐘頭,有些時不如預期時,可能白跑一趟。但他不因此放棄,不達目的決不終止。每一次縣內有任何的祭典,時間往往安排在凌晨,或為拍一個日出,或是漁船出港時長時間曝光中所拍下漁光的美感……。

為了追求新視野,吳燦興在2006年由國家文藝基金會所贊助的「建築台灣獎」活動中,到威尼斯做頒獎活動紀錄,他應承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之邀,前往歐洲義大利威尼斯參訪,並為該活動做影像記錄。他說,在國外最令他著迷的是湛藍的天空,有一次,他到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廣場傳統建築群中,看到藍天與建築之美令他無比的感動,他二話不說,拿起相機將鏡頭鎖定在廣場中的高大門牆,一個仰角搭配藍天呈現剪影效果,加以建築層次相應,成為歐洲行最美麗的註腳。

在影像創作過程,2001年吳燦興遇到人生最大的瓶頸,他念大學的女兒因病過逝,慟失愛女讓他精神受創,這段時間他幾乎無法再碰相機,更無法走出喪女之慟的陰影;二年後,他藉拍攝蘭陽博物館家族的攝影案,讓他從自溺中醒來,他認為應將此心化作大愛,於是他再度拿起相機,走出戶外用行動關懷宜蘭的土地與人文;他本著人文關懷理念,以公益為導向做好為宜蘭影像全記錄的準備。

吳燦興將於七月四日至七月十六日在台北爵士藝廊發表「光影‧作對」攝影個展,此一展出,吳燦興以影像對比的效果,強化影像張力,呈現不同於一般攝影家解讀的蘭陽風情,並將義大利人文風情和蘭陽人文「光影」嶄現出東西文化「作對」,這是攝影家吳燦興數十年來,為蘭陽這塊土地作最美好的呈現。




吳燦興

台灣宜蘭人

1973當兵退武,開始接觸攝影。

1986成立「風貌映像工作室」。

1988參加文建會民族藝術研習,接受文化洗禮。

1989參與文建會北管、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田野調查、亞太偶戲節及「南管戲演出計劃」(國家劇院),留下不少藝師珍貴影像記錄。

記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元年.1991」、「大甲媽祖隨駕戲」活動及戲劇系「紅旗‧白旗‧阿罩霧」等舞台劇演出。

錄製蘭陽戲劇團十餘年來演出。

2000拍攝「舞垢舞蹈劇團」法國里昂雙年舞蹈節演出《花神祭》。

2006拍攝「建築台灣獎」活動(威尼斯)。

 

二十餘年來所拍攝的影像記錄,散見平面及電子媒體。

           二龍村龍舟競渡

           日本民族學季刊(1984

           〝當代人物誌-黃海岱〞(Discovery

           蘭陽戲劇團(民視)

           真情活歷史-布袋戲王:黃海岱(邱坤良著)

           〝新活水〞月刊〈文化總會〉。

           二龍競渡(蘭陽博物館)

           宜蘭傀儡戲(林英作導演)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