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5時;瀏覽人次 53305

恆昶藝廊 『淡水浪漫印象』影展




淡水浪漫印象 影展序言


圖文: 沈啟源
展出時間:7/4--7/16
展出地點:恆昶藝廊 台北市仁愛路四段396-1號1樓
電話:02-27066466 02-27089766




淡水舊名滬尾,位居台北盆地的西北方,濱臨台灣海峽,背後則以大屯火山群作為東北季風的天然屏障。因處於台灣第3大河:淡水河出海口的北方凹岸地,非常有利於大型雙桅帆船「戎克船」(Junk)的停泊、轉運,成為清朝大陸移民進入台北平原各地城鎮的最佳登陸地點。除了以河運方式,當為淡水河流域貨物的集散出入口外,並以海運直通大陸和世界各國,是北台灣進出口貨物的主要商港,也變成國際上重要的通商港口。根據考古學者的調查,距今7千年至1千8百年前,淡水區域一直都有史前時代的大坌坑、老崩山、十三行文化等史前人類居住於地。一直到明朝中葉以前,只有少部份的閩南漢人,渡海來此向淡水的凱達格蘭族原住民進行以物易物的貨品交換往來。1517年葡萄牙商船發現美麗之島「福爾摩莎」(Formosa)台灣。明天啟4年(1624)佔據爪哇的荷屬東印度公司軍隊,從澎湖撤退到台南安平,並建造「遮蘭遮城」(安平古堡)稜堡。1626年西班牙人北上台灣佔領基隆,1628年入侵淡水,在淡水河口五虎崗土,以黏土、蘆葦、竹子和木材建構「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城堡以據守高地扼住河口,藉此與佔據南台灣的荷蘭對抗。崇禎15年(1642)荷蘭人率艦登陸基隆,荷西兩軍決戰於和平島的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西班牙人戰敗被驅離台灣。1644年荷人以印尼雅加達的石灰和紅磚石塊,在聖多明哥廢城原址附近,重建「紅毛城」成為更堅固的軍事要塞。荷據時代,除了以恩威並施方式,安撫和鎮壓歸順的平埔族人外,並招募大陸東南沿海的百姓來台開墾耕作,致力於搜括、掠奪殖民地物資:硫磺、鹿皮、沙金等土產的商業活動。




一直到永曆16年(1662)鄭成功收復台灣後,荷蘭人在1668年才完全退出淡水。清康熙22年(1683)清軍攻下台灣,置一府三縣,台灣正式納入清代版圖,康熙49年開始移師駐紮淡水設兵營防守,並於1724年重修紅毛城。自1662年至1860年間,漳泉州漢人逐漸在此地形成移民聚落的村莊風貌。嘉慶元年(1796)重建淡水最早的廟宇,以供奉媽祖為主祀神祇的福佑宮。道光20年(1840)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咸豐10年(1860)因英法聯軍之役,天津條約的簽訂,促使淡水於1862年正式開港通商,允許外商在此港買地蓋房租屋經商等事項。在1860年至1895年期間,各國洋行紛紛來此設立據點,淡水正式進入黃金時代,造成萬商雲集、輝煌鼎盛、熱鬧繁華的年代,並成為西方宗教、建築、醫療、教育、貿易等行業登陸台灣的主要門戶。基督教長老教會和洋商進入淡水,進行傳播福音、建設教堂、成立醫院、開辦學校、貨物經銷和各種生產製造活動,以茶葉、樟腦、硫磺、煤炭、染料、糖米等物產的輸出,進口鴉片(約佔進口總值80%)、絲綢、陶瓷、藥材、工藝品等民生日常用品,使淡水成為當時全台最大的農產品與貨物的貿易商港。




根據統計資料,1889年淡水港進出口貿易量更達到此港歷史上的最高峰。同治元年(1862)開設海關碼頭,由淡水總管全台的關務事宜。1866年清廷興建總務司官邸,1867年英國以白銀20兩的年租金向滿清永久租借紅毛城,在大幅整建後,作為領事館之用。1872年3月9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的馬偕牧師博士抵達淡水,開始傳教、行醫、興學等偉大功蹟。當年並親自創建「淡水禮拜堂」,光緒5年(1879)建立「偕醫館」,1882年建造「牛津理學堂大書院」,1883年創辦台灣第一所女子學堂「淡水女學堂」。1884年中法戰爭開戰,法國船堅砲猛的遠東艦隊進攻滬尾港失敗,此戰役也成為屢戰屢敗的滿清皇朝對抗歐洲列強侵略的最佳戰績。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在淡水修築「北門鎖鑰」滬尾砲台,以加強北台灣的防務。1891年英國在紅毛城東側旁,增建維多利亞式風格的「領事館官邸」。1895年李姓富商在渡船碼頭附近,修建氣派豪華且優雅典緻的西班牙式紅磚宅邸「紅樓」,成為淡水昔日光輝風采最佳的遺蹟見證之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因,清廷大敗,次年3月馬關條約的簽訂,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帝國。光緒21年(1895)5月25日,日軍在澳底登陸北台灣,打敗台灣民主國部隊,唐景崧總統和丘逢甲在淡水搭乘德國商船,倉惶潛逃到廈門。日本皇軍正式接管台灣直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台灣光復為止。日治時期,因港口日漸泥沙淤積嚴重,逐漸喪失貨物吞吐功能,及外商撤走、華商移居中國和東南亞、縱貫鐵路通車、貿易出口地改變等因素,促使淡水往昔璀璨風華不再復現,最後演變成今日的漁港小鎮。

1949年國府遷台,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2年中英斷交,因此在1980年6月紅毛城被英國管轄113年後,終於回歸台灣本島的懷抱。1988年北淡線火車停馳,淡水線捷運系統開始施工至1997年12月25日完工,正式全線通車營運,帶來龐大的人潮商機。2003年2月淡水漁人碼頭跨港大橋興建完成,2007年3月24日滬尾櫻花節慶舉辦,終於將淡水成為台北都會郊區遊憩的主要觀光景點之一。 3百多年來,淡水老鎮遍佈年代久遠的異國風情:古堡、領事館、官邸、小白宮、洋樓、醫館、書院、教堂、雕像、墓園、牧師樓、日式屋舍,和中國傳統宅厝、寺廟、廟會慶典活動。在狹窄彎曲的街屋步道巷弄內,充滿歐洲、日本、中國東西方文化互相交流的史蹟遺址,為此古城訴說著絢麗燦爛的回憶。淡水因依山傍水,美景名聞遐邇,無論人文事蹟或自然景色,都非常豐富多采,是台灣旅遊的勝地。尤其在假日、節慶時段,各處人潮洶湧,街道熱鬧暄嘩,遊客絡繹不絕。例如,在淡大宮燈大道的高處展望,或在河岸環河道路旁,各式攤販、咖啡店、餐飲小舖聚集的店家內,享受風味獨特、膾炙人口的美食小吃,同時靜坐遠眺標高612公尺觀音山變幻萬千景象,河濱暮色夕照船舶的優美景緻,呈現風情萬種,美不勝收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也可前往紅樹林保留區,欣賞動、植物的濕地生態和水鳥、侯鳥的飛翔、覓食、哺育等媚姿,或在漁人碼頭搭乘遊輪在蜿蜒漫長的廣?河流上,眺望兩岸河畔風采,不禁心生舒暢愉悅。或是前往傳統老街上四處林立的民藝店,漫步閒逛觀賞,選購各式民俗手工藝品,作為家庭裝飾紀念物之用。

作者三生有幸,1977年從台南瀛海中學畢業後,歷經3次連續重考大學聯考的死背強記教學方式之填鴨式教育政策,費經千辛萬苦的日復一日挑燈夜讀桎梏,終於在1979年全國大學院校聯招錄取率只有6%左右的極大競爭壓力之升學制度下,僥倖擠進大學日間部窄門。按照考試成績總分數的高低之別,非自願性的被分發到淡江文理學院(次年改制為淡江大學)的西班牙語文學系註冊就讀。因此,大學四年間,從台南新營搬遷居住在此山城河港,悠閒讀書談情說愛,與同學好友一齊玩橋牌打麻將,並參加各種大學社團活動:拳擊社、西洋劍社、日本劍道社、釣魚社、舞蹈社、康輔社、網球社、溜冰社、吉它社、攝影社等社團活動。當過社團和班級幹部、黨工、社長、班代等職務,追求過10多位不同科系女友的年少輕狂歡樂行為,並也在此時找到班上女同學的另一半終身伴侶之「姻緣」經歷,真讓我永誌難忘此段人生旅程。啊!夢幻神奇的淡水小鎮,實在讓我心醉痴迷。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