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3時;瀏覽人次 6412950

世界攝影歷史(十六)第四章 攝影系列 – 電影、電視、攝錄影機。第五節 電視 (1)(孟博 編著)




一般簡稱的「攝影」,即是用照相機,映像在底片,沖印底片成為單一相片,一張張作永久保存。但是,相片的影像是不動、無聲,僅供人們觀賞其人物、意境,進而體會其涵義。若是影像的像片,連續一張張拍攝,利用強光透過底片連接放映在銀幕上影像生動有聲就是「電影」(Motion Picture),使得「攝影」效益更形突出,有著前所未有的異類另型之表達境界,攝影範疇也更為拓展。

  再是,透過新科技的電波將多彩多姿的影像聲色,藉由串聯式影像組合元素完成畫面的傳遞,作為更廣泛無邊際的傳播、深入億萬家庭中便是「電視」(Television)。如今電視傳播無遠弗屆,對著提升人類生活樂趣及世界文化充實內涵有著卓越的貢獻,使得「攝影」影響性、應用上的發揮,更能淋漓盡致作出效應來,尚且無以倫比,莫此為甚。

  影像藉電影,電視,電腦等輔助產生的效益更為彰顯,而「電」是使其效應唯一能源者。

  「電視」英文是Television,原義是可以讓我們看到遠方活動影像。科學家因其須要通電,運用電波傳送他方影像,故以英文電(Tele)為字首,源用古希臘文有「遠方」之意;Vision是視覺,合併為電視。電視現已成為人類透過無垠空間傳播聲音影像的重要傳播工具。

  電視機更是家家戶戶必有的家電,甚至於是有些家中有兩三台。電視傳送影像不只是新聞報導,也提供好多娛樂節目如影片、體育、音樂、綜藝節目、教育等等,朝夕相伴,沒電視看,生活會有若有所失之憾。

  電視因電而來,窮源探本,吾人先述說電之由來。

  「電」從古,人類就從體會到大自然之雷鳴閃電現象,逐漸觀察慢慢認識到對「電」的了解。最早先,公元前1700年在中國殷商時代甲骨文就出現「雷」字。公元前1122年西周興起,青銅器皿的銘文中出現「電」字。

  希臘自然哲學家泰利斯(Thales)為人類第一位首次預測日蝕是當時不久的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發現用布擦拭琥珀,其能電磁性地吸引微物如羽毛,木屑。

  公元前343年,中國東周高士鬼谷子著「謀編」中記載「鄭子取玉,必載司南,為其不惑也」。

  公元前236年完成的「呂氏春秋」此書中更有清楚說明電磁石吸引鐵器的作用。漢章帝時王充(20 - 89) 著「論衡」中寫記「頓牟綴芥,磁石引針」,是為人類最早將電的現象與磁性相提並論的第一人。電磁性的研究探討,中國人是要比其他國家的人先進更深得其奧。

  公元1085年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中最早記載出製作指南針與其使用。經其觀察發現大地磁場與北極星有偏差現象,比歐洲科學家的發現早先400年之遙。

  公元1118年北宋朱彧著「萍州可談」中記載了人類最早使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此時,中國人用磁性礦石放置水面上指南,製造羅盤針,傳至歐洲給日耳曼人裝置在船上利於航海導向。全世界各各種族來往從已有的陸路兼海域進行,交易接觸面更為擴張,文化交流益形融洽。

  公元1600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著名物理學家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 1540 - 1603)出版了「電磁論」,他是人類第一位說明琥珀經布磨擦之電磁性與磁石吸引鐵物之不同。他尚且發現硫、玻璃、樹脂等物質經磨擦亦有此類的現象。當時吉爾伯特創造了英文Electrum來示明希臘文琥珀,又用Electrica來表示類似琥珀有電的現象物質。46年後,英國物理學家勃朗(Blanc 1605 - 1682)率先使用「電」這字,Electricity這名詞。

  公元1660年,德國物理學家格里克(Ott Fon Gerik 1602 - 1686)製造出第一座轉動大硫磺球磨擦發電機。更發現大地磁場能使鐵磁化成磁鐵,因而為人類開始可以製造磁鐵的技術之由來。

  公元1733年,法國電學科學家迪飛(C F Dufy 1698 - 1739)發表電學重要論著「電論」,明確提出正、負電荷的二元論及電的基本原理;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發現物體帶電有三;摩擦生電,傳導帶電,感應帶電。

  此十八世紀的人們已知物品相互摩擦就會產生「電」,摩擦生電的原理是構成所有物質的原子,而也就是碳、氫、氧及其他種原子所組成,尚且每個原子裡就擁有正電粒子和負電粒子。若是正電粒子、負電粒子數量相等會相互抵銷其電的性質,但是,若兩者互相摩擦,因正電粒子與負電粒子相分離時就會生出電來。電的產生已是人類可以創造出來了,也把整個世界堂而皇之邁進電子時代。

  公元1752年7月在美國費城,富蘭克林(Franklin Benjamin 1706 - 1790)刻意選在雨天雷電時冒生命危險放風箏引閃電作電的實驗。他認為閃電是巨大的電火花,這火花就是雲裡面有電,為證實天空中的雷鳴閃電就是電的一種,趁天空有大雷雨放上風箏到雲層,雨淋濕繩子,閃電順濕繩而下將他已綁的一把鑰匙發出火花。他有好運僅受一點輕微電擊,可是另一位蘇俄科學家李希曼卻在相同實驗中被電擊身亡。富氏是科學家兼政治家,曾參加起草美國的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1742年起開始對電學上研究,諸如電的現象、靜電感應、電荷轉變、電之產生有系統上之論述,並創造許多電學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充電、放電等等。

  公元1775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Volta A G 1745 - 1827)發明了用來產生靜電的起電盤,進一步在公元1800年他發明用稀薄酸液體、鉛片、銅片重疊,因銅會產生正電,鉛會產生負電,用電線將鉛片和心銅片連結起來,就有電在電(銅)線流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電池的偉大人物。

  科學家們也就知悉了,電流是從負極(一)流向正極(十),電子移動卻是相反。通常「電」在導電線內傳導的速度約三十萬公里/每秒(每秒299,792公里),與光速同快速。金、銀、銅、鐵等金屬或乾電池中石墨,電都容易傳導稱為「導體」。如玻璃、橡膠、塑膠等等不傳導電的,我們稱為「絕緣體」。會導傳電的液體如鹽水稱「電解液」。電在電線中傳導就如水在水管的流動相似,受(1)促使流動的壓力,(2)流量多少,(3)導體阻力大小等影響。故對電而言之量位數值是;伏特表示電壓單位,安培表示電流單位,歐姆表示電阻單位,電功率單位以瓦特代表之。

  公元1817年瑞典化學家柏瑞理斯(J J Tons Berzelius)發現了硒(Selenium),他確認硒為一種介於金屬與非金屬的元素,最重要是,硒在光線照射下導電性特強,可將交流電變換成直流電,而且能將光能變成電能,製造感光發電、太陽能電池、攝影上曝光儀表,增強電視色彩亮度。他想到如果能把光轉移成電能,換言之是把光波變成電波,而從此地傳送到他處,這樣的理論應該是可成立的,這種推論直接影響了以後電視的發明過程中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公元1831年,英國物理化學家法拉第(Faraday Michael 179 - 1867)任英國皇家學會實驗室主任將銅盤在磁場兩極中旋轉,把銅盤軸心及邊緣連接導線,成功地產生電流,成為人類史上第一部發電機,此後引發了各國科學家們利用此原理製造出工業與民生用電的發電機廠。此電磁感應引導現今的馬達、電話、收音機放音器、麥克風等音響都是利用此原理作成。電學研究與開發,發電科技成熟,導致用電已普及到工業動力的來源與人民實際生活中,用電促使人類科學技術突如其來的一日千里大躍進。

  電流不是直流電(Direct Current 僅只朝一個方向流動)就是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 每秒鐘內變更方向多次),後經美國科學家尼克拉(Nicola Tesla)發明出泰斯拉感應線圈可以轉換,使得電之產生與使用上更實用及普遍性。所有的電池和發電機都是直流電,而汽車上之發電機是交流電,家用電通常是交流電,美國交流電是每秒變換120次方向,歐洲級其他地區之交流電是每秒變換100次方向。

  公元1837年,英國人吉利(Gai 1802 - 1874)提出五觸式電信機,五觸長短代表一個字母,用來有線電報傳遞文件及信息。翌年,美國人摩斯(Morse 1791 - 1872)發明更新進電報機,編著摩斯電訊符號,於公元1844年在華盛頓與巴爾地摩作公開長距離通訊無礙,驚動於世,電信從此盛行,營業於各國。公元1855年英國與法國通過英吉利海峽下鋪設海底電纜,開始國際性通訊之先鋒。全世界互通信息全可無阻礙,來往密不可分,天下連成一氣也。

  公元1839年,電學科學家貝昆威(E Becquerel)發現注意到硒的光電效應,光能能被轉變為電能後,此時大家已了解到可以電能將圖形影像透過電來傳遞,如英國科學家勾氏(May Gosph)和史密斯(W Smith)在1870年,發現硒對電阻在不同光影下有變化,因而連想到將他處影像經電流傳送過來,此端用光因子顯現出影像的理論。

  公元1875年,由上理論為孫萊科科學家(M Senlacq)作實驗,用一個管子置一個陰極薄片,影像就會顯出,不過是靜止而已,但是已啟發電視的發明。

  公元1884年,實際電視理論的濫觴,首推德國的科學家尼伯科(Nipkow Paul G 1860 - 1940)發明電視掃瞄金屬板(Scanning Dise)。尼氏23歲還在柏林工科大學讀書就認定如果用一塊金屬板,板上鑿有規則無數細小孔,讓光透過便可成無數光點,而光點有陰暗光亮不同則會成影像。光亮度就有由電流與硒來處理,人們就可以藉著電流傳送看到另一地方的影像,這被公認是最早的電視原理。

  公元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海尼 赫茲(Heinrich Hertz 1857 - 1894)發現無線電波之存在,他實驗證實;電像光一樣,可以在空中傳放四射,遇到如鏡子可以如光反射過來。此種見不到電波在1864年英國馬克士威(James Maxwell 1831 - 1879)就有發表電波存在,可是赫氏更指出電波也可以在真空中傳播,發現電荷的振盪可以產生電磁波,具有我們人眼可以見到光波再長的電波,導致他的重大發現的原理;實驗確定電波可以無線電通訊的基礎,引發了收音機和電視機的發明。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赫即為紀念他命名。

  隔年,有位科學家斯特樂托(G A Stoletow)發明光電管(Photoelectric Cell),這是一個金屬的陰極和一個網狀陽極所組成,其因在真空玻璃管內壁塗以鹹金屬當陰極,相對便是陽極,受光後電子便直接對稱地發生對射作用。

  公元1890年,科學家蘇頓(Sutton)用電視掃瞄金屬板(Scanning Dise)擬想電視規劃,實際用光的發射來傳遞圖片影像。接著科學家柏里勞恩(Brillounin)利用影像分離法,將兩塊轉動的晶體板組成。使得電視影像更為清楚。

  公元1895年,義大利青年科學家馬可尼(Gugliclmo Maconi 1874 - 1937)在英國發明了無線電通訊,可以電報到十六公里外。此一發明,給予電視發展有了重大助益,當時就有科學家主張用尼氏電視掃瞄金屬板和一個硒管作成用來收發影像,這是所謂的電視收受機產生的雛型。

  公元1900年,在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法國科學家彭凱(Perkyi)展示發明電傳影像機稱為電視(Television),電視此名稱從此為世人言傳千古,結下不解善緣。

孟博


下一頁


回世界攝影歷史首頁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