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2時;瀏覽人次 6763192

世界攝影歷史(八)第二章 攝影器材的發明。第六節 彩色攝影的演進(2)(孟博 編著)




公元1860年,英國麥斯威爾採用三原色之紅,綠,藍分別攝影,再重疊放影的色彩加色法。就有人連想,從三原色中去除一種色光,而另兩種色光可合為他種色彩,此法為減色法(Subtracting Process)的基本理論。

  這時期,研究者已知將光譜的所有色光,混合就可以組成白色光。簡單地說,將等量的三原色光的組成便是白色光。而白色光明亮度最高者為白色,次之者為灰色,最沒亮無光者就是黑色。若紅光與綠光並摻會成黃光,紅光與藍光並摻會成洋紅光,藍光與綠光並摻會成青藍光。如此,又加上等份不同的光,摻雜混合,就可成三原色加上橘紅、橙、黃、黃綠、藍紫、紫等等各色光的出現。

  相對的,可用青藍、洋紅、黃色的濾鏡重合即將所有的光都減去而為黑色。青藍與洋紅的濾鏡疊合,白色光經過會減成為藍色。洋紅與黃的濾鏡疊合白色光經過會減成為紅色。黃與青藍疊合減成為青色,如此許多顏色皆可減色而成。其成就了彩色照相的成色之基本原理。

  公元1919年,美籍,立陶宛人柯杜斯基(Godowsky L J 1870–1939)和美國曼納斯(Mannes D 1899–1964)兩位都是音樂家又很喜愛攝影,竟以從事音樂來賺錢作攝影研究資本,兩人研製出加色法彩色膠片,因品質不理想,改為多層次減色法成功。

  據柯達公司文獻記載,柯、曼兩人從小便在紐約讀書,公元1916年,他們觀賞片名為「海軍」彩色短片後,激發起改進彩色攝影的興趣。

  當時彩色軟片雖然市面有出售,不過攝影者要在鏡頭前裝置不同顏色的濾光鏡,沖洗時須複雜不同的曝光。假使放送電影,投影鏡頭前更須裝上有色的濾光鏡,才能顯現顏色。但其彩色效果皆不自然、令人遺憾的具有不真實感。

  德國研究者已在乳劑分層上發現,可使用不同對紅、綠、藍感光的藥膜膠卷,效果已略有改善,仍不盡理想,沒法普及。

  柯、曼在公元1930年,受禮聘在柯達公司研究室工作。經過三年不懈怠,他們領導柯達研究部門機師、專家、化學家、成功地研發出新穎的兩色沖晒程序感光軟片。

  感光片分兩層藥膜,第一層對紅橙色感光,另一層可感印青藍色的影像,再經較以前不複雜的沖晒過程,加上染色顯劑即可沖印出有顏色的照片。精益求精,他們繼續研發,進一步將感光片製成五層藥劑膜,三層感光紅、綠、藍色的影像,另二層為穩色濾光劑膜。也就是他們在公元1935年4月15日研究成功了「柯達彩色膠卷」。可以沖洗出類似現今的彩色相片,這正是攝影進入彩色時代的階段,更是攝影歷史上的大事。

  當時,柯達軟片以自然顏色,有真實感著名於世,不論印刷、醫療、商業和人們攝影都大受歡迎。拍攝好的軟片起先是須寄回羅徹斯特的柯達公司總部沖印。

  同年,德國愛克發( Agfa )公司,研究成功三補色之顯色快速程序法,彩色攝影沖印彩色照片一次即可完成,就此,攝影者更方便就可自行沖洗彩色相片。

  彩色攝影從此一躍沖天,發展速度驚人,就在公元1985年攝影界統計全年世界上人們就共拍攝有四百億張彩色照片之鉅量。與其同時,世上各膠片製造公司也有研發,但以柯達彩色底片及沖洗相片方式較普及於世。

  舉世各攝影器材製造公司為因應市場上需要,皆在價格與品質作了最大努力。彩色已有了基礎後,接著,就要照片上有更清晰細緻的品質,也就是說顯微顆粒要更細小。美國柯達公司就將原先傳統的鹵化銀粒子,由原來的圓球狀,利用科技改為ㄒ型扁平晶體。

  致後,日本富士(Fuji)、柯尼卡(Konica)的底片率先研用更細微,更均勻的晶體(Core–Shell)。晶體內為碘化銀,外包溴化銀,即可產生觸媒作用,使得顆粒更小,有著前所未有的精緻細膩的效果。日本攝影器材的用心經營、開發、匠心獨運,以致有現今的攝影器材名聲卓越,傳統相機、數位相機、軟片暢銷全世界,也就可見端倪。

  攝影底片及沖洗出的相片,再經科學方法加予改進其感光微粒、清晰色質外,美國柯達公司在公元1987年Super SR–V系底片應市,已使軟片和相片呈現更清楚的層次,顯像的穩定,細緻的精美,鮮艷的自然。

  科技時代的來臨,「快速沖洗」自動化機器出現,使得沖片在半小時完成,正片也可在一小時內交付。

  當今的彩色攝影,從攝影照相機裝彩色底片,經拍攝者選景物拍照,隨後送快速沖洗店,沖印出照片,雖然上午送件,也得下午才能取得照片。故有人想到,若能一攝影就即刻得到照片的想法,也就是即時顯影的膠片。

  公元1947年,美國拍立得公司(Polaroid Corporation)推出一架名拍立得蘭德照相機(Polaroid Land)為能夠拍攝後,在一分鐘內馬上出現一張不用送去沖洗的相片。

  拍立得公司是美國製造銷售相機、膠卷、偏振濾光鏡和攝影器材大公司。開始產銷拍攝立體電影、光學器材,繼而製成拍立得照相機。公元1963年研製成功即拍成相片的彩色膠卷相機。公元1977年進一步研製成功即拍可得的電影片。該公司是舉世著名的科研、產銷、業餘、專業、工業用的攝影器材大廠。

  拍立得公司創立人,蘭德(Land Edwin Herbert 1907 – 1991 )是美國發明家、物理學家,其先進的成像攝影方法,被世人認為攝影歷史上的大革命。他就讀美國哈佛大學時,就對偏振光感到興趣。公元1926年,年僅19歲的他,就發明極光晶片,可在太陽眼鏡、攝影鏡片、車輛頭燈和擋風玻璃以消除光的干擾反射作用之強光。

  公元1937年,他創立拍立得公司,從事製造太陽鏡片、透鏡、光學設備上。公元1941年,他根據偏振光原理,發明了現已有的立體攝影法。時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應用此原理,發明夜間使用的紅外線濾鏡,測距儀、大炮瞄準器。

  拍立得蘭德照相機能在拍攝後一分鐘,馬上出現不用送去沖洗相片的捷便方法,迅速就在商業、軍事、醫療、科學上被廣泛應用。

  蘭德此人對光和色彩的研究是人類史上有著特殊偉大貢獻,經他長期研究實驗,建立了新進的色彩理論。他認為以前的色彩理論有偏誤,他說:我們感覺到的顏色,並不是我們僅僅感覺到只有映入眼睛裡的紅、綠、藍單純的基本顏色而已。應有許許多多的各顏色,也可以被我們的眼睛感色神經感覺得到。

  現今事實證明,科學家已可證明確實就共有四百多種顏色的存在,而我們都可感見得到它。他雖然沒從哈佛大學畢業,但他的傲人的研究發明,得到160多項專利,且榮獲十多所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

孟博


下一頁


回世界攝影歷史首頁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