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0時;瀏覽人次 87995

《臺灣攝影家》系列 雷驤、張武俊、何經泰專書發行


左起攝影家雷驤、國美館館長梁永斐、文化部部長李永得、攝影家何經泰及張武俊


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共同編製的《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12月2日舉辦雷驤、張武俊、何經泰等三位攝影家專書,透過「論述書寫」、「精選作品」、「口述訪談」、「年表彙整」等方式,呈現攝影家精彩的影像創作歷程及生命風采,揭示獨特攝影觀點與社會容顏。
「台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為文化部「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的重要研究之一,目前已出版24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今年4月開幕,昨參與發表會的,除文化部長李永得、國美館館長梁永斐、雷驤、何經泰、莊靈、陳伯義,還包括3冊專書研究主編梁秋虹、關秀惠、姜麗華,攝影家、全會華、呂良遠等,共同見證歷史的一刻。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攝影是最能真實呈現,也是最能流傳每段時間、每個角落時代容顏的記錄方式;攝影不僅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更是記錄時代紋理重要的文化資產。出版攝影家的故事本身就是表達對攝影家的敬意與留存文化很重要的方式及重要工作,這些藝術家窮極一生投入藝術創作,對社會、國家民族文化的發展貢獻非常大,文化部會繼續努力。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梁永斐表示,《雷驤》在大量的史料爬梳與作品彙整的基礎上,發表許多未曾公開的手稿與創作影像,作者穿梭於文學、繪畫、攝影、紀錄片等,充滿率姓與詩意的各種創作成果,作品展現深厚的人文主義及人文關懷。
常在報章上刊登作品,集作家、繪畫、攝影一生的雷驤對時光深深的感觸表示,朋友的新手機,三個鏡頭的光質、調子、輪廓、氛圍,幾乎沒有不能調動,一切彷彿都能安排及變造,而且深入雲端,容量無限,相當於記者隨傳隨到,然影像的感受和機缘的真實,却悄悄的流逝;而那些周遭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物、經過我閱歷過的風景和土地,當時我並沒有深意的隨手拍下,現在回來,卻十分撼動。
他在自序文說「我從不以攝影家自居,拍照嘛,不過隨興隨緣留下而已。此回編辑那些西歐或東方城市,此刻堆在我桌上的照片一樣,我一度行經其上,並隨手留下它們的影像。在我,那歷史上停留的瞬間,無論藉由任何人之手,它即有它的存在意義。」
拍攝鄉土月世界近四十年,以「夢幻月世界」、「孔廟」系列作品及其他台灣地景作品聞名的張武俊,則以鏡頭發掘日常的地物風貌之美。臺灣南方的惡地、竹林、峽谷,經他獨到的攝影家之眼,透顯出特殊的氛圍情境與氤氳色調。新書首度公開張武俊2000年以後的攝影創作,包括《魚塭》、與《濱海沙丘》等系列作品;影像工作者廖云翔代表致詞表示,張武俊今年動了大手術,「但只要和他聊攝影,他精神就來了」。
張武俊在自序文說: 「不是藝術科班出身,要自己唸經、自己修行、打造自己的廟,因此我培養觀察的興趣,遇到困難而不斷突破自我,用心去體驗生命,做好攝影家自身本份,帶來最真、善和美的體驗。」
受邀參與盛會的攝影家,論文中撰述張武俊及大學時追隨張武俊習影多年的弟子黃華安表示,張武俊獨特之處在於作品注重影像形成和氣氛營造。善於運用長時間的曝光技術、光影變化與獨到的攝影眼。張老師掌握到布列松「決定性瞬間」的精髓,更如安瑟亞當斯般總能對眼前景物預設出肉眼無法看出的奧妙與聯想,對各種地物景觀朝夕變化瞭若指掌,呈現出來的作品具有畫境、詩境及意境之美。往往讓人動容及神往於大自然陰晴變幻的美,歲月的滄桑與人事的興替外,也省思了自己與這片土地之間的情感與聯繫及對現世美好生活之珍惜。
曾任攝影記者的《何經泰》透過影像表現人們受到壓抑與被忽視的政治迫害記憶,以及社會底層哀歌,傳達出深刻的社會批判意識。專書收錄何經泰重要的人道關懷之社會底層的攝影系列作品: 都市底層、工殤顯影、白色檔案,以及近作《百年不斷的人神之約》系列,探討何經泰攝影表現手法與臺灣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
何經泰致詞說,現在的他很少進台北城了,過著看海的日子,看到新書發表會現場雲集多位攝影界前輩及朋友,非常開心,這些前輩「讓我從大學就愛上攝影」。投身攝影近40年來,他沒忘記當初攝影的初心及堅持創作的熱情,他也認為,出版攝影家叢書是國家未來的重要資產,他以著名的詩人歌手李奧納多.科恩的歌詞,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感性的結尾。


文化部長李永得致詞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致詞


攝影家雷驤


攝影家張武俊受訪視頻


攝影家何經泰致詞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