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0時;瀏覽人次 136419

詩光墨影~黃華安攝影專欄系列之六 淺談周志剛先生與詩意攝影


周志剛 作品 如夢如幻似仙境,若真若現是人间


湖畔輊舟寂,山遙淡欲無


烏蓬清溪渡,翠竹波光照


孤舟穿湖過,樹影两相依


雨餘峯乍現,坐看雲起時


浩瀚翻騰雲作海,山浮霧中疑是岸


台北故宮這個暑假舉辦了《明四大家─唐寅(唐伯虎)》特展,其中一幅《西洲話舊圖》,畫中樹石矮屋,穿插掩映,中景巨石旁茅屋中,兩人對坐,當是作者與訪客「西洲」。畫上行書題跋,用筆爽利勁拔,其中識語:「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酒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信腰間沒酒錢?書中自慙稱學者,眾人疑道是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不損胸前一片天。……」

原本單純的唐寅與三十年未見友人西洲之重逢話舊,因為一代才子對其半百人生的感嘆,使得五百年後的我們,品畫之餘,細細讀來,仍不禁為其戲劇性起伏的一生,掬一把同情之淚! (唐伯虎二十九歲高中南京解元,但隔年科舉弊案後,終生不得入仕,只得鬻畫為生,五十四歲抑鬱而終,身後蕭條。)

這就是中國詩書畫綜合性創作所獨具的魅力,也是為何文人畫在傳統藝術史評價中,往往超越職業畫家作品的關鍵所在。因為畫不足以表達的意境與想像空間,以詩文補之;詩文不足以具體說明的,以畫來展現,彼此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以古人有云:「畫為無聲詩,詩為有聲畫。」又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藉由詩書畫的結合,中國文人畫總能超脫形似,以「逸筆草草」,形塑出「蕭散簡遠」的詩味,加深了作品意境的深遠度與廣度,使不同時代的觀者均能產生共鳴。

相對而言,西方的藝術表現擅於寫實再現。以舉世知名郎世寧的花鳥畫為例,他能將畫中主配角描繪得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然過於具象的表現,也局限了觀者的藝術想像空間。但試看明徐渭瀟灑奔放的大寫意葡萄作品中,伴隨著作者的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觀者藉由眼前早已形體解構的葡萄,聯想至明珠,進而感受到作者懷才不遇的滿腔鬱悶,其中所道盡人生酸甜苦辣的況味,豈是葡萄表象所能形容的一二?兩種不同形式的藝術表現,意境層次的高下,與感動人心的震撼力,無庸置言,剎時立判!

正因為熟知中國文人畫的特長,所以前輩攝影家如郎靜山、周志剛等人,莫不善用此一概念至其攝影藝術創作中,使其作品超脫寫實框架,意境幽遠,個人風格獨具。郎大師固不待言,畫意攝影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獨特的東方人文色彩。而周志剛先生則自十二歲開始學習攝影,至今已七十餘年,一生提倡中國詩意攝影,多年來,國內外獲獎無數,為國內知名前輩攝影家。

★★★周氏自述詩意攝影創作的理念:
從事詩意攝影的創作,以我們文學的素養,深厚的情感,豐富的詩情;以我們純正的思想,主觀的理念,生命中的愛,映射於自然萬物,相互融合,互為交流,必能觸發靈感,創造超脫的詩的意境,把美好的事物變成完美的佳作。一件詩意攝影,如果將詩書融入於攝影之中,更有相得益彰之妙,因為攝影的形式有限,而詩的意境無窮。對觀賞者而言,不但可以欣賞到豐盛的內容,感人的情節,優美的畫面,也可領略到作品中詩歌的韻律,作者的心聲,及俊麗的書法,提高欣賞者的情趣。

周氏多以中國的自然山水為題材,常見的元素為山巒、煙水、雲霧、村莊、舟船等母題。在意境上,充份展現了江南風光的婉約秀麗,處處充滿詩趣與畫意。再搭配畫龍點睛般的古典詩句與流麗的書法,更使其作品深刻雋永,令人回味再三。

周氏作品總令人產生澹泊澄靜、想出離塵俗,歸隱山林的心境。古人總說:「水能性澹為吾友」,當我們身處熙來攘往無盡紛擾的世俗中,「澹泊」的追尋就是尋找心靈無限的安靜。它是生命一種澄明空靈的意境,讓人不致於迷失在浮沉的感慨,所以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然而,沒有精練厚實的功力,是不可能有詩書影三位一體的傑作。正如郎靜山先生評論周氏作品:「多以自然景觀為題材,由於處理手法高妙,能使平凡景物流露豐富內涵與高超意境,非對文學藝術具有深厚涵潤者,不可得也。」所以優秀的攝影藝術家,除了基本的攝影技巧與器材知識外,更應該多方努力地去充實各種人文素養與書畫等知能,功力越深厚,創作工具愈多元,作品的表現形式愈能與眾不同,意境與內涵也才能完整豐厚、深刻感人!

甲午仲秋庚寅華安於內蒙赤峰草原寒夜
甲午季秋甲寅華安二修於台北雨花樓燈下

註: 本文照片由周志剛先生提供。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