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字體大小

發表於 15時;瀏覽人次 34982

「宮牆之美─謝淑妃攝影個展」暨新書發表會


宮牆之美─謝淑妃攝


百花叢裡坐─謝淑妃攝

羅馬輝煌─謝淑妃攝


寂靜涅槃─謝淑妃攝

繁華落盡遊人去─謝淑妃攝


餘暉─謝淑妃攝


流金歲月-謝淑妃攝

美哉松廣寺-謝淑妃攝


迷海夢醒─謝淑妃攝

遙望-謝淑妃攝


「看似無語的宮牆,
其實,
一磚一瓦、
一樑一柱,
都默默記錄著千百年來的人來人往、緣起緣滅,
只待您
走進去,
聆聽它、
感受它……」

攝影人謝淑妃,在金融圈翻騰了大半生後,選擇「背起書包上學校,拿起單眼來拍照!」以「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方式,重新尋找生命中失落已久的清風明月,圓一圓年少時的夢想,順便在落日餘暉前‧看看翅膀的兩端還能有些什麼??於是,從絲路的石窟壁畫,到山東的聖賢遺風;從山西大院的碉堡院落,到閩粵僑鄉的亭台樓閣;從韓國寺院的暮鼓晨鐘,到日本神社的曲徑通幽;從印度聖地的斷垣殘壁,到吳哥窟的微笑高棉;甚至還有西班牙塞哥維亞的羅馬輝煌,在在訴說著建築與空間之美。

這些豐富感人的作品將以「宮牆之美─謝淑妃攝影個展」的方式,於102年11月30日(六)~12月12日(四)期間,假國內著名攝影藝廊─爵士藝廊(台北市八德路二段431號2F)隆重展出。展覽同時亦同步推出由華人世界著名的攝影網站─攝影家手札所發行的《宮牆之美─謝淑妃攝影集》,以饗各界。

謝淑妃十餘年來擔任國內外藝術特展文化導覽志工的經驗,加上北藝大美術史研究所紮實的訓練,使得她鏡頭下信手捻來的作品,除了精準地捕捉到建築空間的光影之美外,配合個人細膩多情的文字,更道出了圖像背後濃得化不開的歷史情懷與人文感動。
例如(中國篇):

「而閩粵僑鄉的亭台樓閣、
山西大宅的碉堡院落,
雖說南北有別,
訴說著同是祖輩們的蓽蕗藍褸、光耀門第。
即使多已人去樓空、物換星移,
甚至荒煙蔓草、斷垣殘壁,
卻仍可遙想昔日的萬般風華、人車熙攘,
及感受到對子子孫孫忠孝傳家、
綿延百代的殷殷囑託。」

又如(韓國篇):

「美黃寺的暮鼓晨鐘、
伴隨著地藏菩薩的悲心弘願,
普解幽冥眾生煉獄之苦。
而百花叢裡坐的僧伽,
是片葉不沾身?
還是色空不二?」

北藝大美術學院退休專任教授、前文化資源學院院長、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林保堯教授,在其推薦序〈大空有情—記淑妃攝影展〉中,以「一步一腳印」、「處處歡喜心」,娓娓道出了作者拍攝的心路歷程─「因於田野踏查的喜好,不時地一夥人結伴出遊見識,進而地漸漸領略人類重要遺址文明背後無形巨大的生命能量,那就是大空光影下個個有形文化遺產,在無情歲月淘洗無盡堅忍的自然生命軀殼。那怕是一堵瓦牆,一絲古道,一片遺址,一只古物等,皆興起精準的鏡頭詮釋與張力,誠是大空下極盡有情的音聲之美﹗」

「細細品味,件件端視,交織化現的影像之作,是位大半生之後偶遇攝影的首展,更是台灣當下喜愛攝影藝術工作的生活真言與獨白。那,處處化現修行體驗下的歡喜心。」日本京都大學東方藝術史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白適銘教授,於其推薦序〈景觀的「再自然化」與視覺壯遊─寫在謝淑妃2013「宮牆之美」攝影展前夕〉中指出─「淑妃此次『宮牆之美』攝影展,匯集近三年來走訪中國、台灣、日本、韓國、印度、柬埔寨及歐洲各地所拍攝的諸多作品,客觀擷取包含宗教遺存、古民居、歷史建築等自然對象,穿越『我者』與『他者』不同族群、歷史、文化及語言界限,呈現以比較文化史為架構的實證視覺經驗。這些分布在城鄉、山海之間包含人像、活動的視覺遺構,被統攝在既宏觀又微觀的視點之中,透過全像式或小景化的角度捕捉,自然與再現者間的距離時近時遠,顯示攝影者所採取的『再自然化』立場。斜影斑駁的古牆,賦予旅人個人的歷史私密經驗,而採取仰視、長鏡頭所營造的建築群(building complex),則凸顯了帝國統治空間的大歷史敘事概念。」

「在這些建築影像中,淑妃透過上述宏觀、微觀雙向攝取模式,融入建築本身所在的環境,產生審美論述之可能,同時,經過時間與空間、身體與心理概念的交錯鋪陳,引導觀眾產生見證、記憶與想像的觀看方式,形成具有自然主義實證經驗的視覺圖像。這些跨越不同歷史文化、地理疆界及國族意識的影像,即便是無名建築物的牆角、屋簷一隅,都被架構在景觀與再現者之間的客觀存屬關係、歷史及地方想像之上,以去除唯心論『無地方性』(placelessness)的魅惑與疏離。」

「透過此種自然再發現、再自然化影像工程的形塑,淑妃作品中所企圖呈現的,是對工業文明與全球化導致人類喪失觀看、認知自然真實之能力、地方化自覺的一種警示,對地方、故鄉、自然或世界疎離的深化與自我異化的一種省思。」

郎靜山藝術文化發展學會顧問、兩岸三地著名的攝影藝術家、詩書影畫才藝均備的黃華安老師,於〈穿越時光與空間的眼睛〉推薦序中則形容─「淑妃因為具有美術歷史的知識奠定,因此她的鏡頭往往是趨向了時間澱定的歷史古蹟,捕捉時空下那常被日常遺忘的宮牆、碉堡、國旗、石獅、銅環、石窟壁畫、聖賢遺跡、古老門窗等等,這些具有歷史聖性,或靈光的遺物,在淑妃的鏡頭下,閃爍出了耀眼的光芒。」

「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窺見淑妃善於運用光影的明暗、飽滿的色彩、空間的遠近和深邃,呈顯古建築的滄桑、厚實與視覺美感意境。尤其是深深庭院、斑駁宮牆、門環石獅,因影調的適宜調度,變得更具立體層次和歷史的深度。所以,不經意的一面牆角、一閃而過的影像,都透露了淑妃的胸中美學意識,以及她對藝術追求中的認知與感悟。這樣的作品,唯淑妃所獨具的。」

「而多年來與淑妃的接觸,發現到她有相當細膩的觀察力,一種明心見性、靜觀自得的佛眼,『慈悲為其慈悲,憫人為其憫人』,這落實到攝影藝術的淬煉上,自也為其作品增加了深沉度。所以,她所拍攝的作品,如這次展覽的「宮牆」,其意義展現,不僅止於牆面而已;如能通過靈視之眼,就能看出牆面如指月般所延伸的寬廣世界──一種充滿宗教和歷史情懷∕意境的精神呈現。」

「整體而言,淑妃的作品讓人觀賞之時,總有言不盡而意無窮之感,這些作品毫無半點矯飾之情,很能表現其情性以及生命涵養來。故綜觀這些圖景,構圖凝煉、意象更張有致,以光影探問時間,一反薄淺的圖意,所以觀賞再三,圖景處處留有餘韻,總是讓人驚喜。」

「所以,淑妃『遊於藝』中,頗能見出其之慧心。更難能可貴的是,其執意於藝術追求的那一分堅持。不論是『身遊』,或者『心遊』,都可見出淑妃在這方面的意志和決心。她以攝影鏡頭,代替眼睛,並以此來對抗科技歷史的淺碟性以及資訊生命的破碎感。這分意志令人感動,更不由令我想起了黨國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的一首詩:

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
低迴海上成功宴,萬里江山酒一杯。」

此次展覽,是一位認真生活的攝影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後的心得呈獻,沒有一絲矯揉造作,只有滿滿的真誠與用心,歡迎各界同好一同來分享這一場人文饗宴! 

〈作者簡介〉
謝淑妃,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學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MBA、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碩士。前中華開發工業銀行協理。長期擔任國內主要藝文團體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中時報系時藝多媒體、聯合報系金傳媒等單位之文化導覽志工。

另曾舉辦《雪泥鴻爪、走過歲月─黃華安師生攝影聯展》(2011)
碩士論文:《印度及犍陀羅遺存本生圖像題材研究─與漢譯佛典關聯性》,2013。
展題:「宮牆之美─謝淑妃攝影個展」
展出時間: 2013年11月30日(六) - 12月12日(四)
開放時間: AM10:00-PM18:00
地 址: 台北市八德路二段431號2樓 爵士攝影藝廊
服務電話: (02)2741-2256轉603


最近瀏覽新聞
新聞搜尋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