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攝影異言堂 > 換個場景
作者  
討論話題
 

郭大爛


網路會員

2005/03/16 07:48
器材: 其他 其他







換個場景1.

我坐在書桌前,剛晚自習回來,制服都還沒脫。我看著眼前的桌子,心想這就是「桌子」嗎?如果什麼東西都有本質,那「桌子」有沒有本質呢?我輕輕敲打著灰暗的桌面,手會撞上到硬硬的東西、彈回來。

「這是我的感官所提供給我的經驗。」

「感官的經驗準確嗎?我感受到的就是桌子的本質嗎?」









換個場景2.

冬季的某個夜晚,我躺在鄰居的車頂上,用望遠鏡看著玫瑰星雲。今晚天空很晴,高氣壓讓星星各個都像晶鑽一樣亮。

「這麼美……這宇宙會不會是騙人的啊?」

「會不會有個無聊的傢伙掛了一塊布幕在那裡,讓我們信以為真?」









換個場景3.

我坐在公車上,跟同學大聲唱著伍佰的歌,直到前面的臭女生抗議,車內又恢復安靜。但安靜的時間很短暫,因為我很快就發現車子引擎的轟隆聲不絕於耳,那悶沉的低音彷彿充斥了整個世界。若是我們不停止大叫,很難去注意到這樣的聲音。

「脫離了喧囂,剩下的靜觀,就是世界的本質嗎?」

此時此刻,我像是聽到了宇宙誕生時大爆炸的回音。









換個場景4.

第三個女朋友。

為什麼我可以愛不同的人呢?我抱著她的時候為什麼跟抱第一個女友時的感覺是一樣溫暖呢?我根本就是愛著同一個感覺:戀愛的感覺。只是眼前的人的確不同。

「本質或許就在那裡,只是外表看起來有所不同。」










換個場景5.

「我好像喜歡上休閒小站那個女孩。」我說。
「學校那個休閒小站嗎?」朋友問。
「不是,是萬味燉對面那個休閒小站。」
「天啊,那不是休閒小站好不好,那是叫『酷霸』。」

我給錯了訊息,但我不是說謊,只是記錯了那個訊息。但是我喜歡的女孩子就是在那家飲料店,不管我把那家飲料店記成什麼名字,那家飲料店還是那家飲料店,而不會因為我的語誤而改變真相。

我所用的描述語詞與我真正所指涉的對象是獨立的,除非我描述語詞符合指涉對象的實相,否則我的描述語詞就是錯的、不真的。但是我所指涉的對象就在那裡,她沒有所謂真假,她就是存在於那裡,一片完美。










換個場景6.

「『郭哲維』是誰?」一個剛被我加入MSN的朋友問。
「我就是『大爛』啊!」我急忙說明。
「哦哦哦,原來是大爛兄!」

我是郭哲維,我也是郭大爛,這兩個名詞指涉的對象都是我,但是意義卻大不同;「郭哲維」是補習班老師,「郭大爛」則是一個愛好攝影者。同樣的指涉,但是意義卻不同,有點像是雙面人,像是腳踏兩條船的女友。她在她另一個男友面前是一個意義,在我面前卻又分割出另一個意義,但是不管對多少人造成多少意義,她就是那麼一個人,還是一片完美。










換個場景7.

「那女孩子真的好可愛哦!」
「誰啊!」
「就是7-11那個工讀生啊!」
「裡面有兩個,你是說哪個?」
「那個染金頭髮,瘦瘦小小的,每次看起來都有點兇的那個女生。」
「哦!你是說盈如哦!」

她的名字叫「盈如」。知道她的名字之後我突然覺得很開心,像是踏出認識她的第一步。

「盈如」這兩個字對我而言有什麼意義呢?第一,它讓我省了以後遇到他人時,還要重複一大段「描述語」(那個染金頭髮,瘦瘦小小的,每次看起來都有點兇的那個女生)。但是對於不知道「盈如」是誰的人來說,這樣的名字沒有意義。就像如果我跑到紐約時代廣場大叫:「盈如我愛妳!」這句話對經過的路人一點都不造成意義。

當然,這裡的「盈如」也不見得就能夠直接指涉到那個女生,誰知道我那同學有沒有記錯名字呢?說不定他像我記錯飲料店的名稱,或是錯給了我另一個女生的名稱。要能夠擁有真相,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去現實中尋找答案,讓現實去展現真相,直接問那女生胸前掛的名牌叫什麼名字。










換個場景8.

在補習班,學生跟我說他們學校的英文老師有很恐怖的狐臭。有一次他們班一個同學就當著老師的面前說:「老師,教室裡面好臭。」他們老師愣了一下,說:「我沒有放屁。」我想學生是要暗示那老師有狐臭,但是因為對方沒有聽出來學生言語中的第二層涵義,因而暗示失敗。










換個場景9.

國中的時候,我們因為討厭英文討厭到十八層地獄,因此考試經常作弊。方法就是:由前排英文好的學生先寫完考卷,然後拿起面紙擦眼鏡(表示已經寫完),然後他會拿起筆桿,左搖右晃。往前是A,往後是B,往右是C,往左是D。由於「暗號」符合語意習慣的「但書」,因此「搖筆桿」的第二層涵意成功為人所領悟。第一層涵意(搖筆桿),對我們來說是透明的,我們只看到第二層涵意(答案ABCD)。而相較之下,老師就只看到第一層涵意(搖筆桿)。








換個場景10.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今天剛好有一場展覽,叫「笑話計畫」,展出者是石晉華。他的作品表達方式很簡單:由兩大方塊所組成一個長方形;一個方塊放純文字笑話,另一個方塊放為了這笑話所計畫拍攝的照片。

「怎麼覺得文字力量大於影像?」我同學說。
「的確。」我點頭。

如果把照片的影像獨立出來,是很難從中拼湊出太多意義的,因為大多是靜物的拍攝(即使是人物照也拍的很靜物)。於是,右邊的笑話自成一格,看完之後再對照著圖片看一下,才能產生圖片的意義。

這些圖片就跟「盈如」一樣,如果把它們單獨放在其它地方,是無法產生意涵的;唯有當它們與這些笑話並列,才能藉由文字笑話的詮釋(或指涉),產生圖片的內涵。

但是作者展覽的意圖,很快的就被我發現不僅止於此。

他在展場的另一邊,完全的公開展示這個展覽從「計畫之初」的第一封信,到「佈展」前的最後一封信;中間所有的廣告宣傳過程也全部以書面公開展示。這個「暗號」(第二層涵意)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http://web.lib.pu.edu.tw/artcenter/
http://www.yaputo.com.tw/StudyRoom1.asp?autid=4216
(待續)



h1925.david


網路會員

1) 2005/03/16 11:10 
換個方式看所有!

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的一書父子對話中(二個都是法國人)(賴聲川譯),哲學家父親在與佛教徒兒子討論釋迦牟尼佛的佛教人生意義與哲學解釋的對談當中,已經解釋了與解決了你以上的疑問!

不過,你可能會跟作家張小嫻一樣『我到現在還未能完全看明白,幸好,以後的日子還長。讀這本書的時候,只覺得自己很渺小。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是不可測量的,例如是心的科學。世上最驚心動魄的旅程,是我自己內在的旅程。』

這是一本值得你去閱讀的書籍,每個階段閱讀都會吸取不同的內容闡釋,從對物件的看法到對人的看法以及對你自己的看法。喔喔喔,不要以為這是一本宗教書籍喔,也不要把宗教看得那麼狹隘(只有出家、念佛、做法會...等等)喔!釋迦牟尼佛的知識足以解決你的凡生一切事務之疑惑,讓你身為人看得更開闊!


有一些簡介(不過我覺得都寫不到本書的重點,只寫到皮毛)
http://www.eurasian.com.tw/books/p0700011.asp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64968
http://www.sciam.com.tw/forum/forumshow.asp?FDocNo=360&CL=16
http://www.how.org.tw/books/BookIntro.asp?CTID={C9F41C6B-17C9-4931-98C1-E4696AA2317D}&NoteType=Memo6
http://www.crown.com.tw/book/amy/aut04.htm

郭大爛


網路會員

2) 2005/03/19 07:52 



換個場景11.

清晨,睡不著的床上。


假設照片本身是訊息載體,但是這訊息載體所傳遞的意義從何而來?假如有個外星人指著他的太空船,一直發出「du du」的叫聲,我們能否確定「du du」指的就是「太空船」而非「太空船的外殼」?

照片所發出的聲音有時就像外星人的鬼叫一樣,模糊而難解,因此內容的意義不一定取決於影像的外表。好比有人問我對某個攝影師的觀感,我說:「他文章寫的還不錯。」明理人都會覺察到我言詞中的另一層涵意,即對那位攝影師的影像不表認同,套成語來說就是「聲東擊西」。因此照片的內容除了「指涉」之外,應也包裹著一層「意涵」。

假如我們請到三位世界知名人像攝影師,拍攝同一位模特兒,我們可以預期會得到不同風格的照片。雖然三位攝影師照片中的「指涉」是同一人,但是包裹的「意涵」卻不同,也就是說:他們將指涉「概念化」的手法不同。

但現在問題來了,攝影師將指涉對象概念化之後,我們所獲得的意義是否就是指涉對象本身的意義呢?例如我在「換個場景5.」中,對指涉對象所作的「錯誤描述」,與事實相反,但卻還是成功的指涉到我想指涉的人問身上。也就是說,即是意涵與指涉對象不能相對應,但是還是可以完成「指涉」的動作,因為「有真實去承接」。

也就是說,名字只是一種直接指涉,由真實世界中的人物去承接。但是關於「我真正是什麼人」,卻不是名字所能提供的。例如在「換個場景6.」中,「郭大爛」
與「郭哲維」兩個名詞分別擁有不同的意義,但是對「我真正是什麼人」來說,意義都不完整(也有可能發生錯誤)。

也就是說,照片只是一種直接指涉,由真實世界中的事物去承接。但是關於「照片內容的真正意涵」,卻不是照片所能提供的。例如在自拍女王辛蒂雪曼的「自拍照」中分別對讀者產生不同的意義,但是對「她真正是什麼人」來說,意義都不完整(也有可能發生錯誤)。

(越來越睡不著)



campbell20


網路會員

3) 2005/03/19 11:04 
咦, 想到一個前天和朋友在捷運上聊到的話題(一個與本討論有些離題的話題)
例如, 一件紅色的外套.
咦, 他真的是紅色的嗎?
經過大眾的解讀, 或許他是紅色的
但在不同的人所見, 未經過大腦解讀前下, 他真的是紅色嗎?
或是, 我們"紅色地"看見這外套?
wow, 感覺好多問題都是形而上?

jjpong


論壇版主

4) 2005/03/19 20:45 
當這麼多人嘗試解釋,描述某項事物的「本質」而都失敗的時候,是不是意味著,根本沒有所謂的「本質」?
我們不可能描述一個物質的「本質」,因為當我們描述的時候,「相對性」就出現了。而本質這個詞彙的含意
似乎指的是一個「絕對」的概念。當「桌子」存在的時候,它就只是一個「那個」。當「那個」被認為是一張
桌子的時候,必然是一個郭大爛或者一個小P介入了。如果今天介入者是一隻狗,那「那個」就不可能是一個
桌子的意義。

「本質」是意義嗎?

如果是,那本質必然不存在。只會是一個虛幻的二元相對存在。當其中一者消失,另一者也會跟著消失。

所以桌子本身只剩下一堆原子的組合。難道那個就是本質嗎?當物理學家鑽進去看的時候,其實嚇了一跳
原子和原子之間,幾乎是完全的真空。一張桌子有99.9999999%是空的,其他部分是電子、質子和中子。
這件事情被發現之後的一百年,物理學家又把那些電子、質子與中子想辦法敲開、碰撞看看會找到什麼,
不過這樣的追尋,「也許」有一天物理學家會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是由「空」所組合起來的。就像原子和原
子之間是空的,質子敲開以後,裡面搞不好幾乎也是空的...

所以回到「意義」吧

所以一朵玫瑰花,既不會是美麗的,也不會是不美麗的;不會是香的,也不會是不香的。當意識一出現,
玫瑰就消失。

除非我們能不帶意識的,去感受一朵玫瑰花。那玫瑰花就會在那裡。並且,你也會在那裡。或者可以說
在那個當下,你就是玫瑰,玫瑰就是你。

當二元性消失,「絕對」才能在。而那個「絕對」只能是「什麼都不是」..no-thingness..

六年級生


網路會員

5) 2005/03/19 23:57 
攝影的本質是什麼
攝影的本質是真實還是虛幻

如果連物體都沒有本質, 那攝影有本質嗎? ccc

h1925.david


網路會員

6) 2005/03/20 02:12 
所有的物件都是虛無飄渺,既使是你的身邊的愛人....

所以說,攝影是甚麼?不過是有一種可能叫做人類的物種,自以為聰明將一些東西組合起來而發現可以快速的複製物件....然後給他一個名稱叫做"攝影"....

那麼,攝影還有本質嗎?如果有,那是有一種可能叫做人類的物種,自以為聰明給他一個可能認為的"本質"。

你可能認為的本質是甚麼?可能也就是在這討論版形成或未形成間的"討論或未討論""以拍攝或未拍攝"的一個『虛無飄渺』而已。

而它的本質在你意念起來之時與未有意念之前,就已經不存在了!

六年級生


網路會員

7) 2005/03/20 10:17 
呵~ 物件有本質啊... 木椅的本質是木頭, 鐵椅的本質是鐵, 就這樣囉, 即使它們外表都上了好幾層的漆來掩蓋住了. 阿不過, 木頭與鐵的本質又是啥咪? 這就像是在問本質的本質是啥咪一樣, 就不是偶答得出來的嚕. 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 並不需要知道本質的本質啊. 不要打偶. ~_~

h1925.david


網路會員

8) 2005/03/20 10:55 
六年級生.....你還是不瞭解『本質』之意啊!

六年級生


網路會員

9) 2005/03/20 11:02 
感謝指教. 趕緊偷查字典.ccc

相似詞
1. 性質、實質 
2. 本色

相反詞
1. 現象

解釋
1.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如:這件事的本質,並不如你想像的單純。
2. 人的本性。如:他的本質不壞。

給各位參考的啦, 偶還是不懂本質是啥咪哩.

Lanlin

部落格(1)
網路會員

10) 2005/03/20 13:18 
木椅的材質是木頭,木椅的本質是屁股
鐵椅的材質是鐵,鐵椅的本質好像也是屁股
但是木椅是椅鐵椅也是椅...就能說木椅=鐵椅嗎???
(然後白馬跟黑馬也因為在獨木橋上僵持不下雙雙跌入湍流中....=_=")

六年級生


網路會員

11) 2005/03/20 13:24 
離題對原發文的郭兄不好意思, 小的簡述如下.

本質應該是外表無法一眼看出的, 所以偶才舉 [上了好幾層漆的] 木椅鐵椅來說的啦. 當然材質才是正確的用詞, 但偶那樣舉例只是想表達本質是藏在裡面的.

小弟是個粗俗的人, 沒讀多少書, 見笑了.

郭大爛


網路會員

12) 2005/03/21 06:03 



換個場景12.



有一次大三上英國文學的時候,老師講到康德,然後跟我們提到了「先驗」(transcendental)這個名詞。然而老師在台上講得口沫橫飛,台下聽得血肉糢糊,我到現在只記得他潦草地在黑板上寫著「Time」、「Space」。結果學期末我以60分通過該科(相當於被當),那時候光是想起電視上「康德六百」的廣告都會讓我抓狂。

若干年之後,我在觀察各哲學家對美學的評論時,又遇到康德,又遇到「先驗」。這次為了徹底看懂「判斷力之批判」中關於美學的部分,我決定重新拾起書本,好好研究一番。

很不幸,我在看中譯本的時候,發現句子唸起來沒有邏輯,我當下就懷疑是譯者筆力太差;可是翻翻他其它的譯作,卻又順暢無比。我滴著冷汗找到譯者所翻的英文版(康德原本是德國人),果然發生讓我最害怕的事:原文就很複雜。





晚上七點半,我出門跟剛從台北考完研究所回來的同學吃晚餐。我們在沙鹿火車站附近的一間燒臘店吃飯,一直到我們離開的時候,都一直有個陌生男子坐在角落的桌子,吃著飯就算了,還不時抬頭看著我們竊笑。我朋友咬耳朶說:「那男的是不是gay啊?」呵,如果他是gay,那麼他是看上我們其中的誰呢?平常我們看男生就反彈,說不定他看得很爽呢。





回到家,我馬上開始試著讀英譯版。但是有一點直得慶幸的是,英文版比中文版好懂,所以雖然看得吃力些,我還是亦步亦趨的慢慢啃讀,啃到牙齦都出血了。以下我試著中譯幾段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段落:


關於什麼是美,康德在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判斷力批判》第七篇提到:

That which is purely subjective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an object, i.e., what constitutes its reference to the subject, not to the object, is its aesthetic quality.

我們對客體的「再現」所產生的純主觀意識,也就是那些涉及主體的部分(而非涉及客體),即是美的特質。

On the other hand, that which in such a representation serves, or is avail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bject (for or purpose of knowledge), is its logical validity.

另一方面,在這樣的「再現」中,可被我們拿來判定客體的(為了獲取知識),則是其邏輯有效性。

In the cognition of an object of sense, both sides are presented conjointly.
當我們認知一個客體時,「純主觀意識」與「邏輯有效性」是共同出現的。


上述三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康德如下說:
In the sense-representation of external things, the quality of space in which we intuite them is the merely subjective side of my representation of them (by which what the things are in themselves as objects is left quite open), and it is on account of that reference that the object in being intuited in space is also thought merely as phenomenon.
在我們感知外物的表象時,我們在這個空間中(也就是我們得以直觀外物的空間)所獲得的感受是全然主觀的(而物體的真相在此則維持一個非常開放的狀態),也就是因為這樣主觀的指涉,被我們在空間中所直觀的客體才會被認為只不過是一種「現象」。

But despite its purely subjective quality, space is still a constituent of the knowledge of things as phenomena. Sensation (here external) also agrees in expressing a merely subjective side of our representations of external things, but one which is properly their matter (through which we are given something with real existence), just as space is the mere a priori form of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intuition; and so sensation is, none the less, also employed in the cognition of external objects.
我們的感受雖然主觀,而空間卻也是使我們把對事物視為一種現象的原因。我們對外物的感知,也可被用來表達我們對外在事物「再現」的感受,但不能全然說是感覺到「物質」(我們藉此得到某物的真實存在),就像空間只是直觀的純粹先驗形式。所以,雖然我們的感覺是主觀的,但我們還是用它來認知客體。


翻完上述英文(也剛好看懂),竟然已經是3小時之後了。大半時間我都是望著電腦螢幕沉思,看著每個字跟每個字中間的空格,好像都塞滿了玄機。



4小時之後我發現,康德為了要解決休謨(Hume)理論的問題,提出了莫名其妙的先驗假設。為了要談休謨理論的缺陷,要先看休謨的一篇論文:Of the Standard of Taste,中譯為《品味的標準》,我在此引用三段:

Beauty is no quality in things themselves: It exists merely in the mind which contemplates them; and each mind perceives a different beauty. One person may even perceive deformity, where another is sensible of beauty.

If, in the sound state of theorgan, there be an entire or considerable uniformity of sentiment among men, we may thence derive an idea of the perfect beauty; in like manner as the appearance of objects in daylight, to the eye of a man in health, is denominated their true and real colour, even while colour is allowed to be merely a phantasm of the senses.

One obvious cause, why many feel not the proper sentiment of beauty, is the want of that delicacy of imagination, which is requisite to convey a sensibility of those finer emotions.

休謨在第一段中想說明的是:美並不是物體的特質,而是存於觀者的心中;但是每個人的心智都不同,因此所意識到的感覺也不同。

第二段則是假設,心智「健全」的人,其情感與美感會有相當大的一致性。(例如大家都認為蒙那麗莎是好畫)

第三段則是強調,只有某些人才或受過訓練的人,才有資格分辨哪些是好作品,哪些是壞作品。


從頭到尾,休謨並沒有將《品味的標準》放在藝術品本身,而是強調美感自在人心,而人心之中必然有一個「普遍的美感」,相當於吳嘉寶老師說的:「最大公約數。」問題是休謨最後並沒有因此得到一個「客觀的標準」。他在第一段說:「每個人感受到的美不盡相同。」又在論文最後說明「個人性情」與「文化背景」是兩個影響我們對一件作品「看法不一致」的原因。

身為經驗主義者的休謨,會提出這樣的觀點並不令我感到訝異,但同樣也是經驗主義者的康德,其解釋又是如何……?

(待續)




郭大爛


網路會員

13) 2005/03/21 06:26 

謝謝各位前輩的留言
看大家各自為本質提出見解是件樂事
但請各位前輩勿誤解大爛
自從"場景4."之後我便再也沒有提出"本質"兩字
也無意探討"什麼是攝影的本質"
場景1~4.只是鋪陳
場景5~11.運用的是哲學中的指涉理論
場景12.開始, 多半是大爛研讀文本的過程與心得
還請各位前輩多多指教
有時間的話, 也請前輩來大爛的書房留言版貼上您的意見
添點人氣
失戀放火燒書房
您的鼓勵是大爛辛苦撰文的原動力!

and
位子兄
你推薦的那本書我已經買到了
將在日後寫篇心得
感恩

jjpong


論壇版主

14) 2005/03/21 12:16 
美,似乎是一種投票,一種公投...但是每個時代所認同出的「美」都不相同。美的概念反應了時代,而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似乎是約略的走在了時代的前端。碰到了當代人還沒真正意識到,卻有能力感受到的那個美的意識。於是他有比較大的機會被發現、被發覺、被接受。並且成為一個美學的典範,成為當代美的標準。
在我們碰到的主流價值觀,現代文明的洪流內,鮮少包含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少數民族。而他們必然有他們的美感,很可能和主流價值的美感大相逕庭。(當然,也很可能可以找到一些一致性)
我覺得我難以否認少數人「真心」所詮釋、所認同的美。

當然,似乎古往今來,在繪畫和攝影這類圖像的美學上,似乎多少能找到一些共通性。例如:對稱與不對稱、鮮豔與不鮮豔、對比與平淡、真實與虛幻...etc..這些共通性,是否放諸四海皆準?是人類永遠不破的美學價值?我實在不敢遽下定論。所以先把眼光縮短到近代,現代,現在。

好的美學作品,似乎會以某種獨特去觸碰到當代人的心靈。以致於觀賞者,接受者受到了一種衝擊、感動、情緒的波動等等。產生了共鳴、認同(不認同)、刺激、寧靜(不寧靜)、喜、怒、哀、樂等等在平常生活中比較不會出現的情緒高點(或低點)
好的美學作品,帶著人們到一個他們平常不想去、不敢去、忘記去的情感點上。而這個點的開啟,每個人會擁有不同的鑰匙。開啟之後,每個人到的地方也不一樣。作品的出現,作者的動機和觀賞著的角度可以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一百個人看Ansel Adams的作品也許都說美,但是他們受到的衝擊也許會有101種。

我覺得能夠衝擊到人的事物(被稱為美的作品)必然在創作的時候,以一種很接近創作者心靈的過程被創作出來。在一種非常不經過掩飾,誠實的、赤裸的方式--換句話說:敞開的,而非封閉的,虛偽的,遮蓋的方式--去創作。以致於那作品有比較大的機會,讓觀賞者,在一瞬間去觸碰那封閉已久的部分,因而感動。

dv0079


網路會員

15) 2005/03/21 13:36 
亂石集         作者  PAZ
                   陳黎 譯

一.花

哭泣,鳥喙,牙齒,吼叫,
肉食的虛無及其喧囂,
全都消失於這朵單純的花前。


二.她

每夜她走下井底
天明時再度出現
帶著一條新的爬蟲在她臂彎。


三.傳記

不是他可能怎樣:
而是他過去怎樣。
而過去已經死亡。


四.夜晚的鐘聲

陰影的波浪,目盲的波浪
在燃燒的額頭之上:
浸濕我的思想,澆熄它吧。


五.在門口

人群,話語,人群。
我猶豫一下:
月亮當空,孤單地。


六.靈視

閉上眼時我看到自己:
空間,空間
我在其中,我不在其中。


七.風景

昆蟲不停忙碌,
馬匹太陽的顏色,
驢子雲朵的顏色,
雲朵,沒有重量的巨石,
山像傾斜的天空,
樹群飲著溪水,
它們全都在那裏,為它們的存在而歡欣,
而我們什麼也不是,
被憤怒,被仇恨啃噬,
被愛啃嚙,也被死亡。


八.文盲

我仰臉向天空,
文字斑剝的無邊巨石︰
星星什麼也沒對我揭露。


dv0079


網路會員

16) 2005/03/21 13:38 
這首詩也許更洽當
〈在我所見與我所說之間…〉

——給Roman Jakboson              作者  PAZ  
                                 翻譯   陳黎




在我所見與我所說之間,
在我所說與不作聲之間,
在不作聲與我所夢之間,
在我所夢與我所忘之間︰
詩。
  它滑動
在是與否之間,
       說出
我默不作聲的,靜寂
我所說的,夢
我所忘的。
     它不是言語︰
是行動。
     它是言語的
行動。
   詩
說且聽︰
    它是真實的。
而一旦我說
     它是真實的,
它即消逝。
     它這樣是不是更真實?




可以摸得到的概念,
         無法摸得到的
語字︰
   詩
來又去
   在存在
與不存在的事物之間。
          它編織
又拆解映像。
      詩
將眼睛播種在紙頁上,
將語字播種在眼睛裡。
眼睛說話,
     語字觀看,
目光思索。
     去聆聽
思想,
   見
我們所說,
     碰觸
概念的身體。
      眼睛
闔上,
   語字打開。

郭大爛


網路會員

17) 2005/03/23 05:57 










換個場景13.




天氣有點悶熱,下午下了雨,晚上空氣變得很黏人。下了班,我先到萬味燉吃東西,然後回到家,洗臉,梳頭,整理衣領,出門。



我要去找那女孩。

我的身體在發抖。

晚上的空氣是暖和,但我的身體在發抖。



走進7-11,一如往常,她背對著櫃檯,不知道我已走進來。












這是一家即將在三月底結束營業的7-11,離我住的宿舍很近,我經常在清晨時來這裡買便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女孩時,她是一頭金髮,嬌小的個子加上白淨的臉蛋。印象中是個不愛理人的女生,經常臭著一張臉,是我看過服務態度最差的7-11店員。



但是她很美。一種會讓人心痛的美。五官小巧精緻,活脫是個藝術品。



後來雖然見過她好幾次,我卻從來記不得她長什麼樣。這就有關我的「只看局部病」(參見【我的家教女學生2】)


在這7-11上夜班的,是我一個攝影社的同學,我經常半夜睡不著就跑來找他聊天,或清晨時肚子餓了就來買個便當,也因此跟他常打照面。有一次我跟他提起那個金髮的女孩,他說:「她好像才十九歲。」「真的嗎,有男朋友嗎?」


「那女生已經結婚了。」他語氣平緩,不帶情緒。



記得當時我聽了之後久久不能說話,彷彿身體上的總開關突然慘遭斷電。



上個月,這個同學跟我提議,說要不要找那女孩出來拍照,反正店都快關了。我說好。不過心裡總覺得奇怪,因為我很少幫不認識的人拍照。對我來說拍一個對象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總該長期紀錄觀察,才能捕捉到自然有趣的一面。

三天後,同學說:「她說好,可是想先看看你的作品。」

這對我來說並非難事,之前的作品我都已挑了部分燒進光碟,只要再複製一張就好。但我還是決定再細膩點,到了生活工廠買了兩個很大的相框,把「攝影師之死」跟「獅子座」系列裝進去,看起來還頗像一回事。幾天之後我將光碟和相框交給她。但是可能是因為她店裡工作太忙的關係,我後來收回相框時,發現她並沒有拆開包裝盒,也就是說她不知道相框裡是什麼。又再過幾天,我遇到那夜班同學,他給我的答案是:「光碟她看了,可是她說她看不懂。」

「看不懂?」我當時下意識以為這應該是不喜歡被拍所產生的理由吧。後來我對這件事也不了了之,畢竟一想到要幫不認識的人拍照,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尤其一般人對人像攝影又只侷限在一種狹隘的層次中,那跟我慣用的方式大大不同,萬一結果不如預期,或是拍攝過程中相處不好,都是很令人困窘的事。


後來好幾次我去店裡偶然遇到那金髮女孩,一切如往常,我也沒再提起拍照的事;唯一變了的,是她的髮色,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較正常的褐色。


一天晚上我從大雅下班,回宿舍前我先到店裡買了一罐飲冰室綠茶。她站在櫃檯那。我說要微波。說著正要順手將利樂包撕開時,她趕緊制止我,說這包裝上有個插吸管的小洞,不用從邊邊撕。


「我不用吸管。」我說。

「為什麼不用吸管?」女孩突然一問。

「………???」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問題,也從來沒有人問過我這問題。或許是因為我有咬吸管的習慣,如果用吸管喝我會喝得很慢。也或許是因為用吸管較費力,要用吸的才能使液體往上提升,而用倒的喝則恰好相反,靠的是地心引力讓液體自然流入口腔。一堆莫名其妙的答案在我心裡瞬間湧現,但是最後我挑了一個比較不那麼複雜的答案:

「男生應該都是不用吸管的吧?」

雖然我自己對這答案的真實性也有所懷疑,不過印象中,大口大口的喝酒才是男人的豪邁。總之,我沒辦法想像張飛用吸管喝水的模樣。




轉眼間,微波爐就把飲料溫好了。



那女孩將飲料仔細用膠帶封好,並再度附上一根吸管,說:「還是用吸管啦,我都已經幫你把洞挖開了。」

「可是飲料是熱的啊,用吸管會燙到舌頭。」

「這種天氣……拿回家就溫了吧。」






回到家,我將飲料放在桌上,發呆了好一會兒,才輕輕將封口的膠帶撕開,拿起強迫中獎的吸管,插進小洞中,慢慢吸起一口……


「果然是溫的……。」

我想到的,是那女孩的笑容。


之前我不曾見她笑過。今天是什麼日子呢?我竟然可以看到她笑起來的模樣。我還記得女孩的眼睛,那微笑的眼神很有趣,變化很大,跟她之前不笑時的臭臉簡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後天我再去買飲料,跟她提起拍照的事。她說:「你光碟裡的照片我有看啊,可是我看不懂。」

「怎麼會想要看懂呢,那根本沒什麼好懂的啊。」

「可能是我……不知道什麼是美。」女孩笑著說。


真是不敢相信,自己長得這麼美還說不知道什麼是美。








今晚我要去找那女孩,跟她拿後來借她的另一本作品集。

我的身體在發抖。

晚上的空氣是暖和,但我的身體在發抖。



我知道有些東西變了。



我想,自己似乎又不小心愛上一個人。

腦海中一直浮現那罐綠奶,
一直浮現那根吸管,
一直浮現當晚她微笑的眼睛。

我突然很想拍她,
我突然害怕和她講話,
我突然很想很想每天看到她。






走進7-11,一如往常,她背對著櫃檯,不知道我已走進來。





郭大爛


網路會員

18) 2005/03/30 00:14 


場景14.


仙女座星系
http://www.noao.edu/image_gallery/images/d4/androy.jpg


高中二年級的十一月底,我的觀星活動進入第五個月。我找了一個沒有光害的地點(也就是我家附近的某個大停車場),忍受著無可言喻的寒冷,尋找橫跨天頂北邊的飛馬座。拿著雙筒望遠鏡,我頭朝南腳朝北地躺在某輛貨車的車頂上,車頂上滿是露水,不斷滲入脊椎的寒氣使我的身體和雙手都因此而發抖,這對於觀星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


我花了一些時間,才從漆黑的背景中分辨出飛馬座的身體,也就是秋季四邊形。往左看,是飛馬的頭;往右看,馬的屁股剛好是先女座的頭(我當場眉頭皺了一下,古人想像力真是太豐富了)。其實天空裡沒幾顆亮星,我找雙魚座找了老半天卻一直看不出個所以然,反倒是摩羯座很快就可以被辨認(如果我是當初替星座取名的人,我一定會把摩羯座改叫三角褲座)。


接著,我花了漫長的時間尋找仙女座中的M31星雲。我第一次在照片上看到她就深深為她著迷;說來不要笑我,那照片只是80元星座盤的附圖。


回想二十世紀初,天文學家對M31星雲的觀測幫助了天文學的發展,而當時剛發明不到半世紀的攝影術對於天體觀測更是功不可沒。你可以想像當時的天文學家,一個人窩在山上的天文臺裡,花一整晚的時間用大型感光版紀錄星空的一小塊局部;他們的天才與毅力,讓感光板上的一堆細小黑點有了意義。


我按圖索驥,在仙女座的中央找到一個模糊的茫點。說實話,M31星雲在天空中簡直像是「幽魂般的光」。當我用肉眼直視她時,她就消失在黑夜的背景中,而當我用眼角餘光瞄她時,她卻又清晰的掛在空中。我拿起望遠鏡,靜悄悄仰望她。雖然望遠鏡倍數不高,但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我第一眼尋到她時心中所受到的震撼:兩百三十萬光年啊,這是我們肉眼所能見到最遠的距離耶。


一般人大概很難想像:直到一百年前,人類都還一直搞不清楚像M31這種漩渦星雲,其組成到底是「氣體漩渦」,或者是「由眾多恆星所組成的星系」?也不知道她到底存在於銀河系之內還是之外。其中一項支持後者的,是1755年康德所發表的「星雲說」,他預言銀河外還有許多星系的存在,仙女座星雲就是其中之一,康德稱其為「島宇宙」。她就像我們的銀河系一樣,由許多恆星構成。

我不知道為什麼像康德這樣的哲學會突然對天文學發表這麼有遠見的理論,只知道他在1747~1755年間,閱讀了大量的科學書籍,進行了許多科學研究。最讓我覺得恐怖的是,在經過169年之後,天文學家藉由大型望遠鏡的觀測,證明了康德的理論是對的。



191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威爾遜山上蓋了一台胡克望遠鏡,口徑100英寸,這在當時是全世界最大的反射式望遠鏡。我印象中有兩個當時頂尖的天文學家在此使用這台望遠鏡。他們分別是夏普利(Harlow Shapley)和大名鼎鼎的哈伯(Hubble, Edwin Powell)。

夏普利當時一度認為銀河系就是全宇宙,仙女座之類的星雲只是鄰近的氣體漩渦,因此當他的助手拿M31的感光板給他看時,他將助手標示有可能是造父變星(其週期光度變化可被用來測定遙遠天體的距離)的光點給忽略了。之後沒多久,他離開威爾遜山到哈佛天文台去擔任台長。


直到一九二四年,哈伯利用實際觀測M31外圍的光點,比照夏普利忽略的光點,發現那些光點正是造父變星,因而得以推算出M31距離地球至少在90萬光年之外,終於證實了銀河系外依然有星系的存在,銀河系不再是宇宙的全部。(可以想見夏普利知道了一定氣得牙癢癢)


最後在 1940 年代初期,巴德(W.Baade )用同一台反射鏡拍下了一張初次分解M31核心部份的照片,證實了星系是一大堆恆星所構成的,而非如原來所想象中單純是星際間的氣體。


而直到有個人將星雲的光譜資料交給哈伯之後,人類證明宇宙正在膨脹的日子也不遠了。


我結束了當晚的觀星活動,騎著破腳踏車回到家,用熱水洗了把臉之後就趕緊鑽進被窩,明早還得早起撘校車。在競爭壓力大到爆的高中時代,這樣的休閒已算是相當奢侈。



仙女座星系圖







郭大爛


網路會員

19) 2005/03/30 02:32 

關於場景13-14
文字修正版(附圖)已刊載於放火燒書房
http://www.yaputo.com.tw/studyroom2.asp?autid=4216

大頭螞蟻


終身 VIP

20) 2005/03/30 08:22 
談空說禪夜不眠........
有一個人,你最親近的人....能說能動能吃.....突然死了....永遠歸零....冷凍,.....埋了....燒了.....
幽暗的屍間....你親密的好友,親人....靜靜的躺在那........有些人,突然害怕,不敢走近....那昨晚還一起吃飯談笑的人..........

人又是什麼???
回上一層 第1頁 / 共2頁 到第 頁   下一頁 1 2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台灣私房景點全集】共5冊,合購73折再贈進口黑卡
【我的夢幻人像鏡】2013最新增訂版!
【Nikon DX 達人聖經】手札聖經系列重出江湖!
【駕馭數位單眼相機】貫通攝影的最佳教本!
【2013攝影年鑑】年度新書隆重上市!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6877628人 │ 線上1576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