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會員

|
有沒有人要研究一下最後一片鏡片的大小與光圈值的關係呢? 我總覺得有直接的關係。 因為我手頭上的Takumar 28/3.5, 35/3.5最後一片鏡片大小一樣大, 光圈f2.8的鏡頭也幾乎一樣大,但是鏡片大了些, f2.0的又更更大了些, 而f1.8的最後一片鏡片當然是最大片的。
我有一個猜測, 決定光圈大小可能不是有效口徑,而是快門值。 不然某廠宣稱他設計的鏡頭有f2.8, 要是他的快門值在相同焦段相同光圈比人慢1級或2級的話, 那可是會被告標示不實的。
|
網路會員

|
光圈就是光圈,不要猜,看看攝影理論的書或是看看光學物理的書,鏡片組的光圈不是用尺量的啦。當然一般來說後鏡組的直徑與光圈值是有些關係,光圈越大當然後鏡組也要越大,但是並沒有線性關係。光圈跟快門值當然也有關係,但有時會有些誤差,但是不能說光圈值是由快門來量測,虛報光圈是一回事,但不能說是由快門來測,如果在物理上設計的光圈無法達到預期的影像照度,只能說他設計不好,透光率不良,或是說實際在曝光時只有相當3.5的曝光量之類的,但是光圈還是光圈。 |
網路會員

|
消失了幾天去做事, 沒有來回覆PO文, 非常抱歉
========================================================== 開口口徑(D)就是光圈直徑, 設計鏡頭時就定好的, 真的是可以用尺量的
F number(F/#)= (Focu lenghth) / (Diameter)
經轉換 D = F / F number(與正規表示法相同F/#) ==========================================================
上面的D是光圈開口, 是可以用尺量的, 千真萬確
不是相對光圈
檔位要設定再哪一個F/#是設計師設定好的
她希望有什麼光圈值就設計什麼光圈值, 所以沒有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但為了差兩倍的受光強度所以有標準光圈值(根號2的次方倍)
當然也可以設計出半檔(ex F/3.5;F/4.2 etc.)
jefftangd 前輩說的方法我沒有辦法說您錯誤, 但"通用定義"不是這樣的
如果葉片是設在第一面鏡前, 那您去量"光圈"直徑D應該就會是 F / F number
但是今天"葉片"應該都是設在鏡組裡, 直接去量他的"葉片閘直徑"是錯誤的 (看您的回復相信您了解光在鏡組間不是平行)
小弟的光圈直徑是指平行光涉入時, 不會被葉片擋住的光,
讓鏡頭真正有使用到了鏡片面積, 稱作光圈直徑D(這就是如果放在第一片鏡前可以實際量出的原因)
小弟說的用尺量是指量第一片鏡有用到沒被葉片遮光的面積和直徑
名詞定義可能造成前輩的誤會
光圈玩攝影的人可能都直覺認為是葉片閘
但"光圈"這東東在光學上可以在前面加上很多個形容詞來區分
然而也真的有"相對光圈"這個專有名詞, 就是F/#的倒數: D / F
說到這裡我又開始覺得自己胡言亂語了
但是...我們的說法還是都過於簡單, 把其他鏡頭結構都忽略掉
譬如:我們對焦是在對什麼焦, 完全不會影響鏡頭的焦距(28mm;50mm;85mm)嗎
所以我愚蠢的認為和建議, 用簡單的方法理解這堆東西就夠了
F number(F/#)= (Focu lenghth) / (Diameter)
經轉換 D = F / F number(與正規表示法相同F/#)
50mm鏡頭在 F/2時 光圈直徑就是 25mm (F number剛好也等於光圈直徑)
135mm鏡頭在 F/2時 光圈直徑就是 135/2mm
不要給自己找麻煩, 哈哈哈(我是超笨) |
網路會員

|
當然大家都知道書上是這麼定義的, 只是大家都不是鏡頭設計者, 怎麼討論也都是從書上得到的知識, 到底現在人家是怎麼定義的,我們都不曉得。
一般的變焦鏡頭大約都有15片左右的鏡片, 假如每片損失2%的光, 最後光會只剩下原來的0.74,約少了半級, 差一點的沒多層膜coating的, 每片玻璃可能損失4%, 光會只剩下原來的0.54,就是差了一級, 我"猜"快門還是要考慮的一個因素, 反正景深是很難定義的一個東西, 假如他設計了一個f2的鏡頭, 最後因為快門值不符,只好標示為f2.8, 有誰看得出來嘛? 當然有人會說,用景深表就可以檢驗出來的, 不然鏡頭上的景深指示就是就是錯的了, 但到底人家怎麼定義的,還是要是做那個行業的人才知道。
|
網路會員

|
我記得有另外一種標示方法,就是分成F光圈和T光圈,F光圈就是物理上的光圈,不考慮鏡片的失光量,而T光圈就是包含考慮失光量,真正達到底片上的亮度,但是因為目前的鏡頭鍍膜品質好,差異不大,因此都直接以F光圈來表示,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正不正確。
|
終身 VIP

|
T光圈 ------------沒聽過
目前的鏡頭鍍膜品質好,差異不大,因此都直接以F光圈來表示 --------------鏡頭不可能隨便標標 |
網路會員

|
superstupid 兄這樣說就對了,只是真正要量的話不容易去量而已,例如起算點是哪裡?自己可能不易量,但不是真正無法量,如果找到點光源,放在焦點,逆向投射出來,在第一鏡片的表面有光線透出的圓形應該就是真正收入光線的口徑。此外沒有鍍膜的玻璃損失應該不只4%,我再去查查資料,有些角度的時候好像會到20%。 |
網路會員

|
T光圈的意義是要考慮,但是是否名稱叫T光圈我不記得,但那好像是沒有鍍膜時代要考慮的名詞。現在倒是有些反射式的鏡頭因為中間被遮住一些,如果用開口來計算口徑就會有虛報的情形。 |
網路會員

| |
網路會員

|
那我也"猜"一下
光圈值就是光圈值
我是設計者話我不會考慮透光率、反射率的問題
這東西我會交給快門和底片的ISO去調節
透光率的誤差我用底片在ISO國際標准化組織定義的寬容範圍去彌補
光圈值我就專心的讓他表現鏡頭不同光圈值的特性 |
網路會員

|
superstupid 兄:"第一片鏡有用到沒被葉片遮光的面積和直徑"
這個可以理解,假如把光圈葉片就做在第一片鏡片之前,那麼的確用尺就可以量測 但一般鏡頭光圈不是,它通常作在數片鏡片之中或最後 這時必須要去計算透光孔徑"等同於" "第一片鏡有用到沒被葉片遮光的面積和直徑"
這要如何辦到呢?
|
網路會員

|
to 夢幻nikon
關於這個算法是線性光學中最基本的知識
相信鏡頭設計者也會去做運算
一片靜片包含兩個介面, 一個介面用3個3*3的空間向量矩陣計算
換句話說
如果aperture stop在第一片鏡的5片鏡後 她只要解15個矩陣相成的方程式
就可以完成他的設計
這很簡單, 她可以丟給他的學弟去算, 或是電腦去算
怎麼消除5種像差才是他設計的賣點
|
網路會員

|
to 夢幻nikon前輩
剛剛忘記加上前輩真是失禮
其實小弟想表示的是說光圈在攝影的主要用途並不是量測或控制受光強度
因為我們用的不是"恆定光圈"鏡
aperture stop控制的應該是鏡頭的特性 |
網路會員

|
更正
打太快
如果aperture stop在第一片鏡的5片鏡後 她只要解"45"個矩陣相成的方程式 |
網路會員

|
打完以後很心虛
其實我的寫法也只是很簡單的說明而已
真正計算的方法還相關於鏡頭是幾片幾組(這是為什麼原廠會標示的原因)
會算matrix methods of ray racing的前輩不要在網路上取笑我阿
我只是簡單的說明給個數量級, 不想把大家搞的霧薩薩
見笑見笑 |
網路會員

|
這一篇已經變最近P版上最具"學術性"的討論了
大家都用很科學的方式來解答~ 對小弟釐清觀念真是一大幫助 ^^~ |
網路會員

|
笑死我了
我的暱稱不是選假的, 我真的是超笨
================================================================ 如果aperture stop在第一片鏡的5片鏡後 她只要解15個矩陣相成的方程式 如果aperture stop在第一片鏡的5片鏡後 她只要解"45"個矩陣相成的方程式 ================================================================
都是錯的, 應該是 5片鏡 * 2個介面 * 3個矩陣 = 30個矩陣
真是不知道我再幹麻, 少發言少錯好了 |
網路會員

|
superstupid 兄:
你不用太謙虛啦 你的解說我大致能瞭 在作鏡頭的時候,比如我要作出50/2的鏡頭 那麼等效口徑應該是25mm 這時我就經過一連串的計算,算出要裝光圈那的位置的確實孔徑,並做好這個孔 然候再將鏡片組裝完成 是這樣吧
推論起來 50/2的真實孔徑可能會小於25mm,但他的第一片鏡片一定要大於等於25mm才成 廣角鏡的情況就更明顯,真實孔徑通常會比"等效口徑"小更多 以50/1的鏡頭來講,第一組鏡片應該要大於等於5cm 才可能達到光圈1
|
網路會員

|
在過去鍍膜不佳的時代,那個T光圈其實在用測光表的時候確實要考慮,因為鏡頭可能會虛報光圈,計算透光率後其實光線沒那麼強,確實要考慮,否則必然曝光會不足一些。不過現在的TTL測光相機其實測光表都已經考慮了,相機所考慮的只是照最大光圈再縮多少級來曝光而已,根本不管虛不虛,看P家的底片機身都有一個壓環與鏡頭上的一個突起配合,不管什麼光圈的鏡頭,都是壓到底,壓到底就是告訴機身現在的光線強度就是最大光圈,所以P家的機身才能隨便裝一個有突起的設備,不管接什麼都可以測光準確。 |
網路會員

|
下面是一張示意圖,鏡片結構是借用canon50/1.0的,如果左邊是點光源,在右邊成像,可以看出左邊的光線經過鏡片的折射通過光圈再折射後成像,此時最左方的鏡片使用到的直徑應該就是接近50mm,中間的光圈則並不會等於50mm,至於要量測左邊的直徑,並不容易,實際上當然設計者手上一定有光線追蹤的圖。此圖只是匆忙中畫的,比例上並不正確,只是示意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