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吳嘉寶話攝影 > 20030213鄒春祥作品討論區
作者  
討論話題
 

lanechen


新進會員

2003/02/12 22:52
器材: 其他 其他
20030213鄒春祥作品討論區
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
原圖連結:
http://www.photosharp.com.tw/discussion/Wu/wu-discu-20030213-3.htm

 

catastrophe


新進會員

1) 2003/02/13 09:35 
這幅作品的主題似乎不夠明顯,
沒有把主體的主要特色捕捉起來,
我實在是看不出來中間那根是什麼東西~~
小弟不才在這裡大放闕詞,請多見諒~~

Build


新進會員

2) 2003/02/13 11:47 
這張直覺看起來似乎不甚美觀
而且畫面中主體的明處和背景看起來似乎重疊
以致於主體並不那麼地突顯
不知這張所要表現的主題是什麼.

Josh


終身 VIP

3) 2003/02/13 11:48 
我的看法.....
中間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水池中的恐龍抬頭頸部這段
整個感覺像在一場喇叭獨奏會,後面的鵝卵石是密密麻麻的觀眾,正在安靜地聆聽舞池中的演奏家,而著黑色服裝的演奏家正忘我舞動著手指,吹出一池的漣漪....^^

zorro


新進會員

4) 2003/02/13 13:55 
一.劇情,如上一個網友一樣我也覺得像恐龍的脖子.
而且因為左下角的泡沫,看來更像恐龍從水中跑出來.
第二層.脖子上的角和石壁上的石頭有群化.脖子上的一點一點的肉團和水面上的泡泡也有群化.
小弟現在還看不到第三層,恕我不才

kaluke


新進會員

5) 2003/02/17 02:50 
似乎是中影文化城的恐龍出水圖?

dv0079


新進會員

6) 2003/02/18 21:25 
恐怕真是恐龍吧,是在我們的經驗中盤旋不去的那隻嗎?就像我們從未正視卻佔據我們心頭的某些東西一樣,這隻怪獸被放置在一個據說是台灣專業拍攝古裝電影的場景中,而大家也習以為常了。攝影者以黑白單純的構圖,去營造了一個庸俗人造物的片段幻覺。切頭切身體的構圖,反而使得鱗片式的構造與牆壁上的圓石塊互相呼應的效果較突出,陌生和曖昧感於焉產生,但是整體意念上,除了基本的觀察與攝影語彙外,似乎缺乏了一個激突的突出觀點,不過這也許要由作者系列式的作品才好評斷。

lashawn


新進會員

7) 2003/02/20 02:27 
此圖一眼之下,還真不知在拍啥,不太能引起觀看的興趣,背景看起來
相當雜亂,主體看起來假假的,還有點刮片的痕跡:p
感覺構圖不太平衡,左邊及上方都太重了些,而由水面的反光以及主體
的受光來看,實在是有夠怪異…大概是暗房處理過了吧?由主體的左上
方來看似乎有點脫焦,暗部的細節不太清楚,就這樣,請大家賜教。

BBChen


新進會員

8) 2003/02/20 11:18 
棒棒腿沾照燒醬 ~ 好吃!

ez9712


新進會員

9) 2003/02/20 11:30 
第一眼看那棒棒腿 (BBChen語)
再看3分鐘......
還是那棒棒腿......
投降,完全的冷感。

阿度


新進會員

10) 2003/02/20 11:55 
如果說是我忘了初衷或對影像的感覺遲鈍了…,也許吧!
在期待老師們點破之前,先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這幾位大大的作品,好、很好、非常好》

有沒有不具第一層或第二層意義的影像,但獨具強烈的第三層或第四層意義的影像?
是不是所有的藝術表現在解讀時,都要回歸到心理學!那藝術行為本身具有什麼意義?

chiachi


新進會員

11) 2003/02/20 12:14 
我覺得鄒春祥的這張作品 主體部分 由暗轉亮 恰好把主體的紋路突顯和表現出來 而他對於"觸覺"的掌握非常貼切 請看背景的石頭牆 和主體(可能是一隻大鱷魚身體的一部份或大象的腿或某種動物)身上的紋路及丘狀突出物 在相片裡是否有一種"融"在一起的錯覺 這讓我想起 某一年(7 or 8 年前)在展覽中看過"吳天章"(希望沒記錯名字 不然就請多包含囉)的一幅黑白攝影作品  作品是一個女人乳房的特寫 而乳頭部分是用'靈芝'or'香菇'黏上去 他對於視覺和觸覺的結合也表現的很好

BBChen


新進會員

12) 2003/02/20 13:11 
原來只有質感.

小嬉皮瘋


新進會員

13) 2003/02/20 15:56 
鄒春祥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攝影人....
只是他這一批作品裡 阿寶老師卻挑了這張照片讓我們討論
阿寶老師一定有特別用意吧?!
我是比較喜歡花瓶跟花那張!!

redword


新進會員

14) 2003/02/20 16:58 
直覺認為,是模型恐龍的頸子部分.為什麼會是模型恐龍,
因為恐龍(即使未滅絕)不會出現在台灣醜不拉機的水溝中
(由醜不拉機又不講究生態的水泥護岸猜測這是條水溝)

eos3hs


新進會員

15) 2003/02/21 01:52 
看, 不是只看表面表像吧! 影像有趣的地方, 應該是它所帶給我們的聯想.
1.你覺得它像什麼
2.你聯想到什麼
3.你覺得有趣的地方在哪兒
4.構圖與層次顏色的變化
5.是不是讓你更能瞭解影像, 並把2+3=5 2x3=6 2的三次方是8 這種很有意思思維方程式有效運用? 一樣是三個數字, 排列方式不同, 效果也就不同 影像也是一樣, 類似的素材中, 你有沒有辦法找到異同, 發現條理或趣味, 或賦予新的看法與解釋, 或讓現況充滿了生命力, 或...............

不要忘了你我當初為什麼會去拍照, 初衷是很重要的, 保持原有的熱情來看其他人的照片吧~!!

eos3hs


新進會員

16) 2003/02/21 02:00 
補充說明一下, 這些照片其實都有些共通性, 都有圖地逆轉的趣味性, 每張都有, 你看到的局部跟你看到的全部, 真相與假相, 眼見為憑與眼不見為淨, 這些都是要用心體會, 細細思量與玩味的........

玩過了相機不等於摸透了攝影, 你, 還相信你看到的東西嗎?

郭大爛


新進會員

17) 2003/02/21 07:08 
補充說明一下, 這些照片其實都有些共通性, 都有圖地逆轉的趣味性,
---------------------------------------------------------------

圖地可以逆轉嗎?
還是只是個人主觀認上的不同?

BBChen


新進會員

18) 2003/02/21 09:27 
視錯狀態,這意義又......難不成只是心理測驗?

半夜


新進會員

19) 2003/03/01 11:29 
這是忙著生;或是忙著死啊
不知道,我硬掰的。

ㄚ寶


論壇版主

20) 2003/03/02 05:43 
阿度:有沒有不具第一層或第二層意義的影像,但獨具強烈的第三層或第四層意義的影像?
影像的第一層意義,是經過正常教育過程的社會人解讀影像時,與生俱來就具備的解讀內容的。請注意,這裡講的「與生俱來」是有「經過正常教育過程」的前提的。想想看,我們小時候看各式各樣的圖鑑,其實就是為了培養這樣的能力而有的圖像資料輸入過程啊!所以,任何影像都會具備第一層意義的。這就是為什麼,影像的第一層意義又叫做影像的「直接義」的原因!

第二層意義,是來自大腦處理感官訊息必然有的進階訊息處理過程的產品。簡潔化 The law of Pragnanz、秩序化、邏輯化(也因此帶來的群化Grouping)是它的主要原則。所以,除非我們的視覺受到外在的限制(如:時間急迫,觀看影像僅止於「辨認」階段),否則影像的第二層意義,一定會出現在我們的解讀影像的結論之中。所以,只要觀看的時間稍稍長一點,任何影像都會具備第二層意義的
當然,感覺到「美、秩序」是影像第二層訊息為我們帶來的訊息,覺得「醜、亂」豈不也是反向的影像第二層意義的訊息?

布列松所說的「決定性瞬間的影像」,其實就是指同時具備第一層與第二層意義,而且是相互共鳴的影像。但是大家都誤會了,以為他講的只是指在第一層意義中發揮攝影現場劇情變化的最大張力的影像。

至於獨具強烈的第三層或第四層意義的影像就要請你先讀讀世界攝影史上最重要的兩本攝影集:Robert Frank的The Americans,以及Diane Arbus 的攝影作品集了!讀了之後,相信你應該會比較瞭解所謂獨具強烈的第三層或第四層意義的影像的道理了。但是要強調的,任何影像一定天生就具備第一層、第二層意義。


是不是所有的藝術表現在解讀時,都要回歸到心理學!那藝術行為本身具有什麼意義?
「心理學」豈不就是研究「人的行為」的學問嗎?人們在解讀包括藝術表現在內的任何影像的過程,豈不就是一種視覺行為正在進行的過程?所以,如果我們想要瞭解人們「如何解讀影像」,豈不就最應該用心理學的角度來思考。
我知道困惑你的原因在哪裡。你困惑的癥結應該是「作家創作的意義和心理學有啥關係?」

我們必須強調(其實前面都已經說過了!),
傳統的攝影觀念:有關「影像的生產」的訊息是攝影知識的全部。所以大家都會以為「只有藝術家創作的藝術行為」才是有關藝術知識的全部。所以,有關藝術家的想法、做法的研究(而且通常只從史學、社會學的角度)一直是藝術史研究的主要內容。但,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不妨想想,藝術家也是人,所以想要瞭解藝術家的行為,豈不也應該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可以讓我們在史學、社會學的角度之外,多了一個面向瞭解藝術家的想法?


當代的觀念:有關「影像如何被使用、被解讀」的訊息,也應該是攝影知識的一部份!請注意,這裡講的是「也應該是其中的一部份」並沒有講「全部!」。也就是說,即便是現在,藝術家的創作行為本身還是應該被討論的!

但是,我們不妨想想:一張照片,從它的生到死的整個生命週期,倒底是攝影家生產影像過程的時間久一點,還是這張影像在不特定的時間點上,被不特定人觀看的時間久一點?
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想:從量化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用心數算,可能和某一張影像產生某種關係的人數的多寡,到底是生產該影像的人數多,還是使用影像(傳播媒介裡面的編輯、美工、系統工程師等等)的人數、可能看見該影像的觀者人數多?

上面幾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很明顯才對。所以,以往只有攝影家如何創作的技術、材料、創作的心路歷程、思想體系、生平等有關「影像生產」的相關訊息,才是攝影知識的全部的想法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當代的觀念認為,除了影像生產過程的訊息之外,影像在傳播媒介上怎麼被流通、怎麼被使用(標題、說明的附加)、影像被怎麼解讀,等等來自觀者、中介者的相關訊息,也逐漸成為影像相關知識的主要部分。

而,我們前面提過,想要瞭解影像的解讀,我們就必須瞭解人的觀看行為的生、心理機制啊!!



Edited by - ㄚ寶 on 2003/03/02  05:52:02
回上一層 第1頁 / 共2頁 到第 頁   下一頁 1 2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DSLR必殺技超值包《旅遊攝影+必殺技》
史上最殺!★Canon 600D超值包★
【Nikon D4 / D800 完全活用】晉升Nikon專業旗艦必備寶典!
【Nikon D3200 完全活用】最佳入門手冊!
【2012攝影年鑑】★攝影家手札2012年度鉅獻正式登場!!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4764336人 │ 線上1671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