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吳嘉寶話攝影 > 有人要去參加2006亞太攝影論壇嗎?
作者  
討論話題
 

dv0079


網路會員

2006/02/14 15:19
器材: 其他 其他
阿寶老師也會在論壇發表,不曉得今年是第幾屆?前面幾次有沒有人參加過呢?討論看看心得吧!
http://www.afpt.url.tw/

yirei2


網路會員

1) 2006/02/26 19:25 
三天都參加,收穫很大...
主辦與贊助單位非常用心...
就連現場的"觀眾"都很大咖^^

很感謝能有這樣的機會
以後可能改為BIENNIAL型態,
值得大家參與...

ㄚ寶


論壇版主

2) 2006/02/27 19:18 
收穫很大?!

蠻不著邊際的!

可不可以講得更精確一點,在哪些方面有所收穫?

rickylin


網路會員

3) 2006/02/27 20:36 
參加了之後,才知道為何台灣沒有攝影環境...

雖然看出攝影學會有心想作點事,但跟邀請的來賓相比起來,攝影學會的老師們真的是落後太多了... 題目定得很大,演講的時間又太短,好的演講者卻只能草草的說說廣泛的一般論,我想不是演講者的問題,問題在於沒有的好的內容規劃~

另外,攝影學會的老師們與其去抱怨傳統攝影不受現在年輕人與學生的重視,而變得沒有學生去上課學習,那不如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再進修呢?

yirei2


網路會員

4) 2006/02/27 23:06 
以往自己想了解對岸的藝術教育,藝術運作機制
大多只能靠幾本雜誌簡體書或網路去拼湊
聽了這次論壇讓自己較能摸清整體發展脈絡
也較能了解自身與國際間的差距
別人如何具體重視文化素養
對岸的二加一工程,我是第一次聽,相當震撼!

1979年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
而80年代對岸攝影家正在做什麼
我們正在做什麼?
到今天為止,這期間兩岸分別做了什麼?
自己從這次論壇得到一些解答
還有ㄚ寶老師提到的西方世界掌握通路,林志明老師的新媒體....等



ㄚ寶


論壇版主

5) 2006/02/28 12:37 
一、....讓自己較能摸清整體發展脈絡,也較能了解自身與國際間的差距.....
二、.............到今天為止,這期間兩岸分別做了什麼? 自己從這次論壇得到一些解答.............
===================================
要不要講講您在這兩點上的心得?

bennydia


網路會員

6) 2006/02/28 23:17 
同意rickylin的看法

感覺的到主辦單位的用心,但是論壇題目定的範圍很廣,
雖可以讓參與的人體會到不同領域、不同思考下的攝影,
但也因為參與的聽眾領會以及思考層面不齊消減了論壇議題本身的可議性。
因此我認為下一屆的論壇,或許能夠將議題分類,才能區分出不同領域的聽眾,
會更有助於現場的討論氣氛。

另外有關於第二天有關楊曉光教授所報告的大陸攝影節的興起,
其實我也很想聽聽阿寶老師的看法,就您參與的過程中,
這樣的攝影節除了對於「經濟」的提升之外,想請教您幾個問題:
1. 在已逐漸具備攝影人才與作品躍升國際的平台的意義上,大陸這些攝影節已有多少成效?
2. 攝影文化節不是一個商展或旅展,我相信一個能夠長久運行的文化節,必定需要與當地的文化能夠連結、生根,楊教授的報告較少談論到與地方文化的相關性,不曉得您在這方面的觀察如何?

當日本想主動提問這兩個問題,但又怕對台上的主講人不夠尊重,因此在這跟您提問。

yirei2


網路會員

7) 2006/03/01 05:28 
一 會令我想起自己身處一個充滿矛盾的地域
  文化上有人拼了命要剪斷所謂傳統,不只是去中國化
  似乎凡是文明落後的,就會被拋諸腦後
  往往在這方面採取強烈的二分法,傳統與創新?!
  在這方面,兩岸似乎都遇過類似問題(農村包圍城市/文化大革命/快速經濟發展帶來的價值觀改變...等)
  還是這其實屬於全球性的問題(西方歷經的一次次革命:工業革命/文藝復興/太多太多的藝術運動....等)
  我們是否不必擔心?只是個必然的磨合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我們的獨特性又是什麼?
  怎樣才算具有在地特色的藝術?或是創作在地的藝術一天比一天難?在教育上如何幫助其發展?
 
  會牽涉到自我認同....等,問題好像又太廣了
  "自我認同"是否影響我們的藝術?如何影響?
  政治是另外一回事,文化上,我認為中華文化既廣博且豐厚,硬要與之劃清界線實在可惜...
  自己無法實際到內地攝影節走訪
  對岸的洞穴又令我摸不著邊
  這次論壇對我又是一次入門...
 

二 如果對岸攝影在1949年到1979年間,以"為政治服務"為目的,
  自己感覺台灣同期像二分法
  偏向形式主義的攝影觀,或是偏重內容統稱"人文"的攝影觀
  直到現今雙方的擁護者似乎還存有一些對立分明
  讀了ㄚ寶老師的"報導攝影在台灣"
  提到許多台灣創作者在60年代轉往電視公司廣告公司等經濟體系發展
  因此現代攝影曇花一現....等,這是經濟起飛的必然現象嗎?或是可以避免?
  如果沒有這個斷層,今天會有怎樣的不同?
  讓我聯想到對岸是否也正遭逢一樣的問題?或是即將遭逢?或是透過大陸政府的文化政策已產生免疫?
  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政策,一味的移植西方經驗是否導致失調?亦或是無法抵擋的趨勢?是否導致西方長期掌握通路?

  另外中國不可任意結會,只能透過中央管轄的文化藝術聯合會
  這樣的體系和台灣的學會林立,對照之下
   對攝影藝術的發展分別帶來助益或是扼殺?
 
  如果教育在培養消費者,那怎樣的條件會成為生產者?
  對岸以國家力量作文化政策的同時,台灣專注在統與獨,國家認同,自我認同
  年輕人專注於消費文化...
  在台灣,文化水準提高是否也代表消費水準提高?
  年輕人審美能力提高,具體表現在消費名牌上,或是在創造能力上?
 
  顧錚老師提到,大陸80年代之後攝影家多走向"去政治化",轉為"個人式"的表達,這點與台灣很相像....
  記得4~5年前自己有些老師告誡,現代年輕藝術家喜愛不著邊際的自我呢喃,強說愁...等,多少帶著批判之意
  但原來這似乎是抵擋不住的潮流,包括兩岸,日本與西方世界新生代都有如此傾向...

  謝謝ㄚ寶老師提醒...把心得具體化之後,我的問題越來越多了...XD

yirei2


網路會員

8) 2006/03/01 05:37 
另外我認為在每個場次結束後立刻開放提問,會有更精采的互動^^

ㄚ寶


論壇版主

9) 2006/03/02 19:12 
但也因為參與的聽眾領會以及思考層面不齊消減了論壇議題本身的可議性。
==========================================
同意!
<><><><><><><><><><><><><><><><><><><><><><><><><><><><>
1. 在已逐漸具備攝影人才與作品躍升國際的平台的意義上,大陸這些攝影節已有多少成效?
========================================================
最大的成效,就是讓大陸境內與境外的所有專業與非專業人士,都可以實際用自己的視覺看見大陸攝影藝術發展的真相。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真相,從各種攝影傳播媒體不就可以看得見?

但是,只要對「媒體的本質」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即便是所謂言論自由的地區,幾乎所有我們從媒體看見的訊息都是片面的、經過特定、有心人士篩選過的,有色訊息。更遑論言論被嚴重箝制的地區,這種攝影藝術的真相更是難以從官方管控的媒體中一窺全貌了!

另外一個成效,就是藉由受邀到這些攝影節參觀或實際參與策展的國際攝影藝術界的各種專業人士的傳播,中國攝影家的作品不僅僅已經以極高的價錢在世界各地流通(北京地區攝影市場已經是一張一千美元起跳了),中國攝影家也此受邀前往世界各地參加各種攝影節。

至少據我所知,我去年邀請了丹麥攝影美術館的館長參加去年平遙國際攝影節的「在此會面:攝影作品集點評」的節目,這位生平第一次到中國的館長,在攝影節期間已經邀請了至少五位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參加由他策展的兩年以後的丹麥奧登司國際攝影三年展了。

如果沒有這些國際攝影節在中國大陸各地舉行,相信這些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很可能永遠無法在國際間曝光。

此外,我曾經在2002年的平遙國際攝影節邀請了丹麥、日本、韓國、台灣四個地方將近三十位攝影家的作品參展,2004年我也為平遙國際攝影節邀請了美國兩位策展人、日本兩位策展人、荷蘭、印度、德國、韓國、台灣等地超過五十位攝影家的作品參展。2005年則邀請了美國三位、日本、韓國兩位、德國、匈牙利等策展人策展他們國家的當代攝影展(台灣由我策展了兩個展覽),這些代表著世界當代攝影藝術現況的攝影家的作品,如果不是因為有國際攝影節,不但中國大陸的攝影家根本無緣一見,即便中國攝影家有錢買世界各地出版的攝影集,也因為這些攝影家太「新鮮」,而買不到他們的攝影集來看。

因此,你可以想像,由於上述這些直接面對面的接觸(中國攝影家與外國攝影家作品、中國攝影家與外國攝影策展人、外國攝影策展人與中國攝影家作品.........等等),在短短六年不到的時間裡面(2000山東一品國際攝影節是中國攝影史上第一個國際攝影節),『看似應該』比台灣『落後』的中國攝影家(不論是攝影家的人或他的作品)見過的「國際世面、大場面」早已比台灣的攝影家見過的要多太多、成熟太多了。

這正是我一直在台灣、日本、韓國等地不斷的呼籲這三個地方的年輕攝影家,一定要排除萬難務必每一年要前往中國參加大型國際攝影節的原因。

不參加,就是等於失去用最少的投資(不論是旅費或時間)讓自己的人與作品,得到最佳的見識國際性攝影文化場面的機會。

不知道,這些是不是你所說的成效?!

ㄚ寶


論壇版主

10) 2006/03/02 19:39 
2. 攝影文化節不是一個商展或旅展,我相信一個能夠長久運行的文化節,必定需要與當地的文化能夠連結、生根,楊教授的報告較少談論到與地方文化的相關性,不曉得您在這方面的觀察如何?
================================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似乎很合乎邏輯,但是仔細想想,其實也不盡然如此。

先說,合邏輯的部分:
的確有許多國際攝影節的主辦單位挖空心思想盡辦法要讓他們主辦的攝影節與當地的「人民的生活」做某種結合。已經有三十年歷史的日本北海道東川町國際攝影節就是一例。http://town.higashikawa.hokkaido.jp/jp/ 他們主辦的「寫真甲子園」(高校學生攝影比賽)就是邀請日本全國高中生前往東川町在當地進行攝影,然後比賽。
過去,主辦單位也曾經提供了一個數據說,原本東川町的居民是不斷移住到更大都市的,但是因為東川町國際攝影節舉辦之後,由於居民引以為傲,東川町的居民數量還因為人口回流而開始增長。

韓國第一個攝影節,韓國江原道寧越縣的東江攝影節,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時間,也已經在當地建立了一個「東江攝影美術館」,與當地的其他博物館、天文館、紀念館,連成一個可以讓觀光客停留三至四天的旅遊資源。

其實,攝影節與旅展、車展等其他形式的展覽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所不同的是其他商展是以有形或無形的商品為主要展出內容,攝影節是以攝影家的作品為展出內容。
除了與「攝影節」可以共存共榮的「攝影美術館」這個雙胞胎弟兄之外,其實,攝影節就是時間到了就呈現在那裡,為當地人民、店家帶來鉅額的消費經濟效益之外,要說能夠為當地提供怎麼樣的文化連結,我看不僅十分不易,也可能沒有太多可以著墨的地方。
當然,如果有一個攝影美術館可以配合攝影節被建設起來,當然又另當別論了!

bennydia


網路會員

11) 2006/03/02 20:21 
感謝ㄚ寶老師這麼快速且詳盡的回覆。
讓晚輩受教良多!

關於第二個問題。
攝影本就是一記錄的工具,因此在思考「攝影文化節」這樣的活動之時,
總是會聯想到攝影自身應該是很容易能夠將地方文化呈現出來的媒介。

若文化節現實的狀況是一個「展覽的平台」,
那麼我便在思考,何以這個平台必須固定於這幾個地方?用這幾個地方的名?
若要用這幾個地方的名,那麼,是否在邀集世界各地策展人與攝影作品的同時,
也能夠邀請國內外的攝影家進入這些地方作一個「駐村」的動作(或許已有?),
我想這便是對雙方都有益,也能夠與地方文化扎根的活動。
當然,若最終能夠有攝影美術館的成立,是最好的媒介了。

ㄚ寶


論壇版主

12) 2006/03/03 00:31 
何以這個平台必須固定於這幾個地方?用這幾個地方的名?
===========================================================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就是只有這幾個地方的地方政府有這樣的膽識,知道舉辦國際攝影節可以為他們的人民帶來豐富的經濟上的收入。所以,他們願意舉辦這樣的攝影節活動。

其實,最終,這些地方政府與人民都是最大的贏家。參加攝影節活動的攝影家與攝影策展人也是贏家。

對於沒有膽識的地方政府官員而言,要在沒有任何經驗的前提底下,先期投入資金,舉辦國際攝影節,似乎是一個「只輸不贏」的冒險投資。

但是,至少個人看見的國際攝影節都因為能夠吸引大量的境外人士前來參加攝影節的活動,而得到許多廠商的鉅額廣告經費。最終結果都是「只贏不賠」。而且,還在經濟的贏之上,另外得到名聲與政治資本的多贏局面。

問題是,不知道台灣的哪一個縣市政府的官員能有這般膽識?

rickylin


網路會員

13) 2006/03/03 00:33 
想問老師... 開幕時我有聽到台北市副新聞局長(應該沒錯吧?)有提到...

今年會舉辦一個攝影節,然後會把一個古蹟改成攝影博物館,真的有這回事嗎?

ㄚ寶


論壇版主

14) 2006/03/03 16:17 
是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
他說的「但願」是事實,也期待是「事實」

但是,即便是有了攝影博物館,也不要太高興。
硬體不是重點,什麼人來「營運」這個館才是真正的重點。

其實,單從他們說要成立攝影『博物』館,這樣的講法,就可以知道,不必期望太高了。

博物館也者,可能和他收藏的多少徠卡古典相機,是否有完整的尼康相機的收藏有關。
如果他們有成立「攝影『美術』館」的想法,就表示他們已經有了正確的觀念了!

rickylin


網路會員

15) 2006/03/03 18:32 
恩... 這次研討會最大的感想就是,看來搞攝影一定得要往外走...

攝影學會的老師們的觀念,似乎沒辦法吸引現在網路上,不斷冒出新影像的年輕人,而想投入影像創作的年輕人,在這樣的學會下學習,只是扼殺創造力而已!另一方面確實也不太能期待學會和政府能一起弄出個有趣的東西出來...

ㄚ寶


論壇版主

16) 2006/03/04 09:54 
若要用這幾個地方的名,那麼,是否在邀集世界各地策展人與攝影作品的同時,
也能夠邀請國內外的攝影家進入這些地方作一個「駐村」的動作(或許已有?),
=====================================
個人的看法是,一個城市要能夠讓藝術家「駐村」前提是這個城市的藝術環境應該已經相當成熟,否則駐村可能成為毫無意義的資源浪費,不論對駐村的地方,或進駐藝術家而言。

也就是,駐村要有意義是對駐村的藝術家而言,這個地方的文化藝術環境應該要豐富到藝術家能夠在這裡找到研究、觀察、關心的對象,同時,這個地方也應該已經有足夠的藝術家可以與駐村的藝術家相互交流。

即便是台灣,除了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大都會圈之外,能夠提供這樣條件的「地方」,恐怕是寥寥無幾。更何況目前在大陸舉辦國際攝影展的地方,除了廣州之外,也盡都是離真正的都市非常遙遠的窮鄉僻壤。這樣的地方,即便主事官員願意提供極高額的經費讓國外藝術家或策展人進駐,這些藝術家策展人也勢必在進駐不久因為文化落差的關係得到「文化飢渴症」、或「文化極度貧血症」吧!

也就是說,公元兩千年以來的盛行於中國各地的「國際攝影節熱」,不論其能或其不能,套一句鄧小平的用語,是有其「中國特色」的脈絡所衍生出來的種種特質的,不是我們能夠拿教科書的理論來套用就可以理解的!

正是,讀死書不如無書啊!

ㄚ寶


論壇版主

17) 2006/03/04 11:10 
一 會令我想起自己身處一個充滿矛盾的地域
 文化上有人拼了命要剪斷所謂傳統,不只是去中國化
 似乎凡是文明落後的,就會被拋諸腦後
 往往在這方面採取強烈的二分法,傳統與創新?!
 在這方面,兩岸似乎都遇過類似問題(農村包圍城市/文化大革命/快速經濟發展帶來的價值觀改變...等)  還是這其實屬於全球性的問題(西方歷經的一次次革命:工業革命/文藝復興/太多太多的藝術運動....等)  我們是否不必擔心?只是個必然的磨合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我們的獨特性又是什麼?
 怎樣才算具有在地特色的藝術?或是創作在地的藝術一天比一天難?在教育上如何幫助其發展?
=============================================
看見這位網友寫的這些,推測這位網友應該是在學生(大學?研究所?)要不就是剛剛從學校畢業出來不久的年輕朋友!
極力建議您去找一部彼得葛林威的電影來『研讀』:「廚師、大盜、大盜的太太和她的情人」。

這部電影把一個社會中必有的「政治、科學技術、商業經濟、文化藝術、消費大眾」結構和其間相互作用的關係,用隱喻的手法討論得極為精闢。

這五者間的互動關係,乍看之下,似乎是前三者支配後二者,其實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兩個群組的互動關係卻是極盡弔詭之能事。

你的發言中,短短幾行裡面就出現數量極為龐大的「術語」,恐怕是做為後二者的您的「思考」本身已經被前三者操弄的最好例證。

政治家和披著學術外衣的政治本質者,想要操弄消費者(學生、年輕人正是學術消費者)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本來極為複雜深奧的諸般社會現象的「整體」,用極為簡化的幾個(他自己恐怕都很難定義清楚的)術語來涵蓋、詮釋、類型化,最終取得當代的話語權,成為那個領域的所謂「權威」。

而,這樣的作法(或者說,社會機制)很可能他的本意,除了爭奪話語權之外,就是可以藉此(因為成為大家所認定的權威,就可以藉著消費者與媒體對權威的崇拜而)掌控後來的消費者對事物狀態認知的銘記(印痕) imprinting 的原型http://www.josephtong.org/issue%20one/Theology%20Pastoral%20Care/tpc010308.doc,進而成為後來者的「思考模式」。

您的思考中,把傳統與創新當作二元對立的群組來思考,正是我上面所說的「消費者的思考模式被政治型學者發明出來的術語(而,因為媒體的本質的緣故,媒體本身就是只能詮釋現象的片面無法涵蓋現象整體的『術語』的最大嗜好者)引導、操弄」的一個典型。

個人以為,傳統與創新,不應該是相互對立的群組的!同樣的,在地與全球化、統一與台獨、農村與城市、等等,都不應該是絕對的「二元對立的」。故此,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也最好不要把他們用對立的方式思考。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這個問題就會自然消失的。

我知道我這樣的發言,很有可能像「捅到馬蜂窩」一般,引來許多砲火般的爭端,
但是,請相信我,我的這篇發言的立意是:

我誠懇的期望我們的下一代是個不論在思考方式上或國民的基本權益上都是個「『真』自由人」!

我們不要再像上一代一樣,因為是每個人,所以,整個社會都被少數的政治野心者透過種種明示的、包藏禍心式的各種隱藏的方式,將整個社會族群用簡單的幾個語詞做對立式的分類,給操弄了幾十年而不自知。

如果您也想這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我們思考、討論任何問題時,試著要求自己盡可能的不去使用那些氾濫成災的『術語』,或者盡可能的提醒自己少用術語,看看是否這樣還可以把問題討論清楚。

如果可以的話,那就要恭喜您,至少在您「對事物的思考」的範疇中,已經沒有那些居心叵測者(想要藉著他們創造出來的術語來控制你的思考方向)的陰影了。
推薦者: yirei2

yirei2


網路會員

18) 2006/03/05 02:34 
非常感謝ㄚ寶老師點出我的問題^^
是自己以往一直看不到的
電影我會去找的...
我是個大學生沒錯,偶爾會去旁聽老師的課...

ㄚ寶


論壇版主

19) 2006/03/07 10:44 
二 如果對岸攝影在1949年到1979年間,以"為政治服務"為目的,
 自己感覺台灣同期像二分法:偏向形式主義的攝影觀,或是偏重內容統稱"人文"的攝影觀
 直到現今雙方的擁護者似乎還存有一些對立分明
 讀了ㄚ寶老師的"報導攝影在台灣"提到許多台灣創作者在60年代轉往電視公司廣告公司等經濟體系發展  因此現代攝影曇花一現....等,這是經濟起飛的必然現象嗎?或是可以避免?
 如果沒有這個斷層,今天會有怎樣的不同?
 讓我聯想到對岸是否也正遭逢一樣的問題?或是即將遭逢?或是透過大陸政府的文化政策已產生免疫?
 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政策,一味的移植西方經驗是否導致失調?亦或是無法抵擋的趨勢?是否導致西方長期掌握通路?
================================
所謂「文化」,是由在同一個時期,同一個地域活動的人的所有活動組成的。
弔詭的是,這樣的「個人活動」所塑造出來的「文化」,這個「整體」又會倒過來塑造出每一個個體的行為模式。

所以,從微觀的角度看,一個地區的文化藝術的發展,與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環境脈絡必然是緊密互動在一起的。

但是從宏觀的角度看,世界上所有個別地域的文化藝術發展,同時又和那個時代的世界整體的時代脈絡也必然有某種程度的相連結。

台灣攝影藝術的發展,和七零年代台灣年輕攝影家初次「看見世界」時,當時的全球的大環境(越戰、嘻皮)有關,也和當時台灣的經濟起飛脫離不了關係。

中國大陸攝影藝術的發展,和八零到九零年代中國年輕攝影家初次「看見世界」時,當時的全球大環境(全球化、全球資本家以整個中國為他們的後院工廠)當然有必然的關係,更重要的,和當時整個中國的政經情勢(因為上下一心全力發展經濟,民眾某種程度容忍官方的壓制、官方也某種程度容忍民眾的自由言論)更有密切關係。

所以,同樣處於「經濟起飛」的內在環境,但是由於兩岸經濟起飛的時間點上,宏觀角度上國際環境的不同,當然會使得發展的結果大不相同。

更何況同樣處於「政治逐漸從過去的高壓管制,漸次放寬允許民眾擁有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自由」的自由拂曉前的時刻,由於內在環境脈絡的差異,兩岸的發展結果也大不相同。

至於為什麼老是西方影響東方的問題,個人以為恐怕和「文化的正負壓」有關。

幾年前,台北有幾天大停水,停水期間,因為所有自來水管裡面沒有水,水管內的負壓就立刻造成水管外的污水侵入水管,使得通水之後,有許多台北市民吃了自來水夾帶的髒水而拉肚子。

這時人們才瞭解到,原來平時自來水不會有污染,是因為水管裡面如果一直都有足夠壓力的水隨時流通(因此,造形正壓),外面的污水就根本無法進入水管。

個人以為,文化侵略不侵略的問題,本來就不是問題。口口聲聲說西方文化侵略東方的人,不是不理解事實的真相,就是昧於事實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文化是負壓狀態。

最明顯、也最新鮮的例證是公元兩千年以前,韓國和台灣、香港、中國大陸都一樣,對日本文化是負壓狀態,因此韓國和兩岸三地華人一樣,民間看的電視錄影帶都是日本製的電視節目、年輕人聽的是日本的流行歌曲。

可是曾幾何時,在韓國政府的「用心經營」之下,不出十年,現在韓國文化(至少是流行文化)已經對全亞洲都呈現正壓的輸出狀態了。

所以,東方人口中「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侵略』」的現象,說穿了其實是東方人自己不爭氣。
西方文化絕對不是不可抵擋的趨勢,如果東方人爭氣,西方更不應該會永遠掌握媒體訊息的通路。

講到這裡,恐怕十個有九個人會想到,「政府的做為」的問題。

其實個人不認為這和「政府有沒有做為」有必然的關係,

政府無能、政府總是貪污、不做好事,那是「結構本質」的必然。你去看我前面講的那部電影就會知道,真正的問題是:「政府沒有做為,政府總是貪污、不做好事」的現象,是因為民眾允許他們如此無能、如此不幹好事的。
既然是民眾自己允許的,我們就無須遇到問題時總是把責任推給政府,好像事情與『我』無關。

是的,台灣的藝術發展真正的最大障礙在於:每一個個體的「沒有膽識!」。
在於:每一個打從心底喜歡藝術、喜歡攝影的年輕人都沒有 LP,不敢真正投入創作的領域。

1977年我從日本回到台灣以來,快30年了,真是看盡台灣「口中說,喜歡藝術、喜歡攝影」的年輕人,其中實在有天分的真的不在少數。但是只要我勸他全力投入創作,這些年輕朋有立刻就會發揮他/她那「沒有 LP」的本領。說什麼「做藝術家會餓死」、「我還有父母親要奉養」、要不就是「我還是一面工作,有空的時候再創作吧」,「把攝影當作興趣比較好」等等。

所以,每一次當我聽到人家總說:「我『玩』攝影玩了幾十年」,這種話,就覺得非常刺耳。台灣攝影文化的前途,就是被普遍存在於台灣攝影界每一個個體的這種心態給「玩」得毫無前途。

我也總是最不願意看見到處參加攝影比賽得獎的總是那些還有別的「正職」工作的那些人,用「玩」的心態來參賽、得獎。
害得那些想要全心創作(想要靠一點點獎金貼補一下生活費)的年輕人一點得獎的機會都沒有。

不要怨政府(政府的爛、差、惡,舉世皆然)、不要怨西方(西方世界多的是全職的藝術家,西方文化的正壓正是這些全職藝術家的作品累積出來的)、要怨就怨自己為什麼還不敢撩下去勇敢的去做一個全職的創作者!

如果在台灣每一個藝術青年聊,都有 LP,敢勇往直前全心做好全職攝影藝術創作者的本分,相信不要十年,台灣的攝影藝術就可以往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輸出了!
推薦者: BBChen, yirei2, amolo

BBChen


網路會員

20) 2006/03/08 13:16 
請問阿寶老師,在90台灣興起整理攝影史風潮是否有對於2000以後的台灣有所影響?
我心中的疑惑是,如果與台灣影像創作的系譜擺一起,是不是有另一條整理作品的脈絡...
回上一層 第1頁 / 共2頁 到第 頁   下一頁 1 2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Nikon DX 達人聖經】手札聖經系列重出江湖!
【駕馭數位單眼相機】貫通攝影的最佳教本!
【2013攝影年鑑】年度新書隆重上市!
【Canon EOS 6D 實戰攻略】年度新書上架!
【Nikon D600 實戰攻略】全幅新戰力完整剖析!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4743317人 │ 線上1810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