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吳嘉寶話攝影 > 您是「適任」的觀者嗎?
作者  
討論話題
 

ㄚ寶


論壇版主

2005/08/20 21:28
器材: 其他 其他
適任的觀者
林聲「男男台北」攝影展  序
吳嘉寶


關於這個展覽,您最不應該看的,其實是這篇序文。
至少,筆者希望你是在看完整個展覽之後,而且在您的腦海中確定了:您「從這個展覽的整體內容裡面,看見了什麼?」之後,再用「參考、參考」或者是「姑且一看」的心情來看這篇序文,還不遲。

本來,影像和文字一樣,都是人們用來傳遞訊息的訊息載體。而且,「影像和文字」的關係又和「男人與女人」的關係一樣,不僅是截然不同,甚至往往「互相衝突」,可是卻又可以「互補成為一個完全整體」的兩種個體。換句話說,一張成功的影像,必然是不需要任何文字、話語的幫助,就可以單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夠把話說清楚,就能夠和觀者互動、溝通的。更何況一連串的幾十張影像,在正確的「脈絡性訊息」幫助下,影像群的訊息溝同能力,甚至往往是文字所不能企及的。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影像已經不再是人們只能在茶餘飯後用來欣賞、調劑身心的花瓶,影像早已經成為人們用來「紀錄」所見所聞、「書寫」所思所想、甚至臧否時事、褒貶善惡的論世文本了。
攝影家林聲的這個展覽所要書寫的,正是晚近台灣民間在「性別認同」議題上呈現的世相。

這個展覽,必須藉由下列四個角色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這個展覽的作者林聲老師。二、影像裡面做為被攝體的那些生活在台灣的在性別認同上異於主流社會的同志們。三、林聲老師創作的影像作品。四、站在這些影像前面的觀者。而,籠罩在這四者頭頂上,其實有著兩團雲霧,一是:林聲老師想要藉著他的這些影像,向觀看影像的觀者說些什麼?一是:觀者又能夠從這些影像裡面看見什麼?介於這兩團雲霧之中,又有著這樣的關係:觀者從這些影像群中能夠閱讀到的訊息,是否就是林聲老師想要向觀者說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問題的癥結,又有三個可能。是林聲老師駕馭影像的能力不足?還是:觀者從影像中讀取訊息的能力不足?甚或是:做為訊息載體的影像,本來就有它的極限,對某些訊息而言,影像根本就不具備傳遞的能力?

筆者以為,正因為絕大部分的觀者都把影像當作「事實真相的複製」,是「真實的再現」,大部分的觀者也都缺乏質疑上述各項疑慮的能力,才會在觀看以同志者生活狀態為內容的攝影展時,有著一種「窺視、看見別人的隱私」的心理。同樣的,做為被攝體的這些同志,也才不免會有自己的權益被拍攝者或展示者剝削的疑慮。

文明,本來就是紀錄人類各樣活動的文本。「影像文明、視覺文明」就是有關人類各樣活動的影像紀錄或藉由視覺傳播媒介的紀錄。而,由於紀錄媒介資源的有限性,早期的文明史自然會用「中心價值」來選擇紀錄對象與記錄內容類別。文明史的「中心價值」自然也成了自古以來「題材禁忌」的對極面向的另一呈現。這也是「藝術史,其實就是各種禁忌題材的超越史」說法的由來。

同志題材,會讓多數人有「窺視到、看了賺到」的心理正顯示出觀者自身對當代性別認同議題認知的落後與侷限。同樣的,同志認為自己的生活被拍成影像發表(其實是:被書寫成文本,成為歷史書寫材料的一種選項)是被別人剝削的心理,不也正顯示著這些同志者自身仍然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身性別認同的現狀?

不論在日常生活中或專業攝影領域中扮演哪一種角色,林聲老師一直都扮演著他經常掛在嘴邊的「反骨」角色。今天我們在這裡看見的林聲攝影個展,單從題材的選擇上(選擇「同志」這種先天就不容易得到被攝體的全然信任,在傳統思維中屬於禁忌的題材),就可以讓觀者看見林聲老師的反骨性格。其實即便從當代的整個台灣攝影文化圈裡面,我們可能也很難找到幾個像林聲這樣,在忙碌的專業攝影工作之餘,還能地在專業工作之餘,硬要擠出時間(而且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孜孜不倦從事影像藝術創作的婚紗攝影師,甚至專業攝影師吧。對自己的有限人生抱持的這種態度,對他自己或是對他的家人而言,豈不也是另一種反骨?

是的,做為一個的觀者,您是否能夠從這些影像中看見林聲的存在?您是否能夠從這些影像中,看見做為有別於文字、話語的訊息載體,影像為您的觀看所承載的訊息,有著哪些優勢?又有著哪些劣勢?或者說,這些影像是否能夠在您的觀看中,讓您心頭為之一揪?為之毛骨悚然?還是心頭為之一震?而,您的心中的確也十分清楚,這樣的「震撼」是來自影像自身的視覺力量,而非劇中人的行止或劇情故事多麼異於常情。看見影像中顯現的這些劇情故事,又能夠讓您的心中湧出多少想替這些同志身處的狀態設身處地著想的「移情、神入 empathy」的情愫?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而且,您也的確只能從影像中看見台灣竟然有這麼多同志活著。或者是:原來這些同志是這樣活著。甚至不自覺的在觀看時,還要冒出幾句「真噁心」、「變態」之類的喃喃自語的話,恐怕我得要說:「面對當今影像文明的高度,也許您還不是一個『適任』的觀者」。

二〇〇五仲夏台北

ㄚ寶


論壇版主

1) 2005/08/20 21:29 
jetaime 發言

視丘網站資料庫中http://www.fotosoft.com.tw/book/library-2-4.htm所說的
A photograph is a secret about a secret. The more it tells you the less you know. - Diane Arbus(1923-1971)
由前面吳老師所歸納的論述中的四個環節來看
在作品完成與開展後
"適任的"觀者在其中扮演的色就明顯重要許多
但是在攝影展場貧乏與影像視覺藝術觀念尚未成為"已開發"行列的台灣
在有限的資源與許多不利條件下
作者對作品如何挑選、排列、陳列、以何種形式展出上
往往也決定了觀者是否可"更容易"成為適任的觀者
但不巧的是
由大師Edward Weston的例子看來
作者往往會被拍攝時的場景、想法種種脈絡所羈絆而無法"客觀地"思考作品呈現時作品對觀者間產生的連結
以致於在挑選自己作品與決定呈現方式後
無法將自己作品所能在觀者面前呈現的力量作適當的發揮

換句話說
有好的作品經過"適當的"挑選排列與呈現形式
對觀者而言將使其"更易於"成為"適任的"觀者
就算不是所謂適任的觀者在好的策展之前也能比較不合適的策展作品下能獲得更多的觀看樂趣
而這種角色通常對日夜鑽研創作的藝術家而言如還需兼任的話
我想往往會是過重的負荷吧


------------------------------------------------------------------------------------
~手指骨折中~

BBChen


網路會員

2) 2005/08/21 05:21 
好棒的策略^_^

BBChen


網路會員

3) 2005/08/21 05:24 
老師,網路上有林聲老師的關於這次展覽的圖嗎?因為要下週才上台北,所以想先看看圖片。甘溫^_^

BBChen


網路會員

4) 2005/08/21 05:28 
老師,jetaime 舉Edward Weston的例子是指哪一張圖?關於他提到這個例子後面那段文字內容,
是出於哪一個reference,還是他個人的看法?

BBChen


網路會員

5) 2005/08/21 05:35 
老師,jetaime的意思是不是

1.  策展人 > 作品> 作者 ?

2.以及策展人需要 "挑選、排列、陳列、以何種形式展出上" 這些能力,
所以作者需兼任以上工作就會負荷過重?

BBChen


網路會員

6) 2005/08/21 05:43 
老師,商業性質的策展人跟研究性質的策展人在 "挑選、排列、陳列、以何種形式展出上" 這些能力上有什麼不同?還是這兩者的角色是一樣的?像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韓國光州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德國文件展、坤士蘭亞太三年展的策展跟攝影的策展有差別嗎?

ㄚ寶


論壇版主

7) 2005/08/21 14:21 
老師,jetaime 舉Edward Weston的例子是指哪一張圖?關於他提到這個例子後面那段文字內容,
是出於哪一個reference,還是他個人的看法?
==================================

我還以為老鳥如 BBChen者,一定知道。這篇文章去年就已經登載在這個專欄了啊!
顯然這個專欄是個寶藏喔!
剛來不久的年輕人一定要仔細翻閱喔!
這就是網路訊息的弔詭。到圖書館,我們總認為歷史最悠久的書最值錢,上 internet 我們也總以為最新的訊息最有價值(要不然選項裡面就不會有一個「新發表」的按鈕了)。殊不知, internet上最有價值的往往就是那些老舊資料呢!
http://www.photosharp.com.tw/FORUM/ArticleList.aspx?TopicId=76196&ForumId=42&ParentLink=http%3a%2f%2fwww.photosharp.com.tw%2fFORUM%2fTopicList.aspx%3fForumId%3d42%26Page%3d2
這個策展人學院的節目2005年的平遙國際攝影節也有喔!
今年9月16日到22日,您絕對不可以錯過!

BBChen


網路會員

8) 2005/08/21 14:37 
謝謝^_^

BBChen


網路會員

9) 2005/08/21 22:09 
老師,就平遙的經驗,您策的台灣館的概念是?還有什麼論述是在這次展覽中。

ㄚ寶


論壇版主

10) 2005/08/21 22:34 
去年,我為平遙策了兩個台灣的展覽。都是大型的。
一是:台灣當代影像藝術大師展。由吳天章、袁廣鳴、陳界仁三位大師的作品構成。很可惜,大多數中國攝影家還不瞭解這三位大師的重量。倒是廣東美術館的館長見過世面,聽到平遙能將這三位大師的作品齊聚一堂,不僅瞠目結舌,甚至因此對平遙的重要性重新評價。

二是:八位台灣中堅代攝影家攝影聯展。有林國彰、沈昭良、許哲瑜、鍾順龍、林佩熏、張杏玉、許智強、黃子欽。

今年我沒有策台灣的。但是策了一個中國攝影家王軼庶的作品。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作家。敬請期待!

BBChen


網路會員

11) 2005/08/21 23:02 
所以,老師是以人為策展概念,介紹台灣的攝影家為主。

但是,在這裡卻又不像是要建構當代台灣的攝影脈絡,
或者是說還有什麼概念在串接這些作品?

ㄚ寶


論壇版主

12) 2005/09/02 00:48 
個人以為,建構一部完整的攝影史的第一部,就是幫助攝影家整理他的作品與相關資料。
而,整理攝影家的作品與相關資料,就是為後面想要寫史、想要研究的人做一個前期的準備工作。

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的攝影家其實有一點像三歲的小孩子吃飯。也許他有把飯吃入肚子裡的能力,但是往往沒有把飯桌上的菜屑飯粒整理乾淨的能力。這時,就需要策展人或史學家來幫忙了。

舉辦一個八人聯展,真正的最艱鉅的工作,其實就是為這八個作家,或者說,逼迫這八個作家去找出相關資料讓你來幫助他們整理他/她的藝術創作相關的一切資料。

而這樣的結果(整理出來的資料),自然也就變成攝影史的研究史料,而,這種史料也就是後面的人可以用來研究歷史發展脈絡的最佳材料。

所以,策展人為攝影家策展,最大的貢獻往往不是幫助攝影家的作品呈現給當代的觀眾看,它的最真實的意義還是在為歷史留下珍貴的文獻。

BBChen


網路會員

13) 2005/09/03 23:15 
對了,老師是用什麼方式來看姚瑞中先生所整理的
《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Since 1999》。因為台灣
的攝影脈絡似乎在1999之後話語權從人間雜誌之
後的紀實報導產生轉向,然而這中間似乎找不出
什麼聯繫,從你的文章也提到攝影教育到視覺傳
達教育的轉向,我一直好奇這種轉向難道沒有任
何的過渡。

BBChen


網路會員

14) 2005/09/03 23:16 
若是從世界攝影史的發展脈絡,老師會怎樣看待
台灣的發展與大陸的發展,這次朋友碰巧以雲門
流浪者計畫去北京作了兩個月的訪談與資料收集
(視覺藝術類,BUT還是以攝影為主)發現了一些
普遍的差異,就我們這群朋友私下會討論與關注
日本美國或是德國等當代的作者的作品,都可以
發現他們攝影發展的脈絡,但是大陸的朋友卻直
指我們太依賴國外的資料,所以大多對於當代的
外國作者都不認識,他們認為只要好好作一定會
有人來挖掘他們的作品,這點老師是否也有類似
的經驗?

BBChen


網路會員

15) 2005/09/03 23:23 
7.策展人:Wu, Jiabao吳嘉寶,策劃展:總展題:文化中國攝影展

1.展名”Where are you heading? Mother China!”
:Photographs by 4 Chinese Young Photographer
《要往哪裡去?天人合一!》攝影展

參展作家:
1.晉永權 Jin Yongquan:儺
2.顏長江 Yan Canjiang:三峽
3.王寧德 Wang Ningde:某一天
4.丘 Qiu:玻璃後面的丘
http://www.recruit.co.jp/GG/exhibition/2004/gg_0412.html
---------------------------------------------
老師,你願意談一下對於這幾位作者與作品的看法,
與他們在當代大陸攝影發展上的定位。

ㄚ寶


論壇版主

16) 2005/09/03 23:56 
非常期望,這樣難得的欄位,不會變成BBChen和我兩個人而已的談話空間。
多麼的期待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進到裡面來,發表一下感想。
關於 BBChen上面的問題,我想還是先請 BBChen看過這些人的作品,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之後,才來討論會更有意思吧!

文化中國 China in Trasition 這個展覽其實是由兩個大型展覽結合而成。
一個是我去年在日本銀座策展的 「要往哪裡去?天人合一!」http://61.218.95.149/gallery/2004GardianGarden

一個是由去年才發掘的一個中國年輕攝影家 王軼庶的這五年來的104個人作品構成。名叫:
弔詭大地:王軼庶攝影作品2000~2005
http://61.218.95.149/gallery/Paradoxical-Continent

BBChen


網路會員

17) 2005/09/04 00:48 
老師,圖好小....細節很不容易讀~~~

BBChen


網路會員

18) 2005/09/04 00:51 
王軼庶攝影作品2000~2005---->看小圖 有點像彩色版的劉鎮祥

BBChen


網路會員

19) 2005/09/04 01:05 
弔詭大地,王先生的轉化作的很棒,可以將現場轉化成他的視覺世界(詭異的想像)
這個技巧跟現在這各大通訊圖像社第一線的作者是不相上下的,以大家所知道的
magnum的作者Trent Parke對於澳洲的書寫技巧都是同一級的。
http://www.magnumphotos.com/c/htm/FramerT_MAG.aspx?Stat=Portfolio_DocThumb&V=CDocT&E=2TYRYDO4ELU1&DT=ALB

其實,我比較好其的是他對於文化現象那個部分的抓取是如何,這其中必然發生
他對於社會現狀想像的批判,但是圖實在太小,不容易閱讀細節,僅能就大結構
來觀看。

BBChen


網路會員

20) 2005/09/04 01:24 
以拍照的對象來說,他記者的背景可以讓他面對各式各樣的事件 地景與人物,
很多精彩的圖片除了用弔詭的美學氛圍來作為統一的格式外,更令我感興趣的
是這些攝影對象都有值得獨立發展的專題,以上海拆遷的城市地景,就讓我熱
血沸騰.....畢竟這種就文化(明)的破壞應該可以搞出些什麼,如:梁思聰或是
畠山直哉 (2004台北雙年展)這樣對於土地的關注外加上他美學上的技巧,
會是令人興奮不已。
回上一層 第1頁 / 共2頁 到第 頁   下一頁 1 2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DSLR必殺技超值包《旅遊攝影+必殺技》
史上最殺!★Canon 600D超值包★
【Nikon D4 / D800 完全活用】晉升Nikon專業旗艦必備寶典!
【Nikon D3200 完全活用】最佳入門手冊!
【2012攝影年鑑】★攝影家手札2012年度鉅獻正式登場!!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4751480人 │ 線上1439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