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到中國去,選擇的是上海;從小,對於中國的印象,除了長江黃河的浩浩湯湯,江南的水鄉澤國、小橋樓台之外,上海灘的故事與黃浦江的景色,常常佔據對中國印象的大部分;因此,第一次前往中國旅遊,會優先選擇上海,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吧?!
		 
				一抵達上海晚上9點,3度的低溫,飄著小雨,卻沒有阻擾我衝往外灘的衝動,畢竟,那是從小對上海的唯一印象,上海灘、黃浦江,對我來說,似乎就代表上海的全部。
		 
				由靜安寺站搭二號線,就在南京東路下車,快步由南京東路往中山東一路衝,許多遊客已經成群結隊、陸陸續續往回走,或許已品嚐過上海外灘的美食,或許已逛完上海外灘的各大精品店、或許由浦東搭船一覽黃浦夜色已盡遊興;而我,卻腳步匆匆衝往我踏上中國的第一個景點,興奮心情不言可喻。
		 
				走過和平飯店,來到南京東路中山東一路交叉口,第一個印入眼簾的是隔著黃浦江眺望浦東陸家嘴的夜景,那是在許許多多旅遊介紹的書籍、節目都會看到的景色;沒有香港維多利亞港的多采多姿,範圍也不大,卻已然讓我深吐一口氣,幽幽嘆道:上海,我來了。
		 
				
						  
				浦東夜景 (24mm f3.2 1/10秒 ISO 400)
		 
				
				  
				放慢腳步走上外灘觀光走廊,
				
						1700
				
				多公尺的步道,如果不是時間匆匆,如果不是頂著攝氏
				
						3
				
				度以下的低溫,如果不是天空飄著細雨,如果不是上海灘冷冽的風,應該是詩情畫意的散步所在。
		 
				
						
						
								 
						
				
		 
				面對夜景,沒有腳架,只好手持;一向對高
				
						ISO
				
				粗顆粒很不以為然的我,鎖定
				
						ISO400-640
				
				,光圈拉到
				
						3.5
				
				以上,試試
				
						Olympus OM-D EM5
				
				,號稱
				
						5
				
				軸避震,
				
						4
				
				級防震的功能的功力。在
				
						15
				
				分之一秒以下,勉強穩定,
				
						8
				
				分之一秒,甚至
				
						13
				
				分之一秒,就真的不行了。如果要自我解嘲,或許天氣不要那麼差,溫度不要那麼低,可以讓我好好找到穩定的依靠,效果或許更佳。
		 
				
				  
				
				  
				
						  
				外灘觀光走廊  (70mm f3.2 1/4秒 ISO 400)
				
						
								 
						
				
		 
				
						
								
								
						
				  
				
						
								
								
						
				  
				外灘的歷史建築群,座座鑲嵌在燈海中,煞是好看;不知為何,這些建築群以外灘
				
						?
				
				號來加以命名,似乎這是中國的命名習慣,過去中國人幫孩子命名,老大叫大寶,老二叫二寶,老三叫三寶,最小的叫小寶,上海地鐵也是,地鐵一號線,地鐵二號線
				
						…
				
				,因此,外灘一號、外灘二號
				
						…
				
				,也就見怪不怪了。
		 
				
						
								 
						
				
		 
				外灘
				
						12
				
				號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前身是匯豐銀行,所以還是稱為匯豐銀行大樓;新古典希臘式建築,在外灘很具標誌性;
				
						1949
				
				年後,外資逐漸撤離,
				
						1954
				
				年該建築成為上海市府大樓;內部最有名的是
				
						1996
				
				年在整修時發現的被封存近半世紀的壁畫,外部則站立兩座石獅子。據聞這石獅子的原鑄銅版已毀棄,故彌足珍貴;而匯豐銀行發行的港幣中,就以該石獅子為圖案。
		 
				
				  
				
				  
				
						  
				
				  
				
						
								  上海埔東發展銀行(24mm f3.2 1/10秒 ISO 400)
						
				
		 
				
						
								
								
						
				  
				
				  
				外灘
				
						13
				
				號海關大樓;外灘在租界時期,幾乎所有大樓皆為各國租借站領,這棟海關大樓是唯一倖存者;
				
						1927
				
				年美國人威爾遜設計,與外灘
				
						12
				
				號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為同一設計師,因此該兩棟建築一高一矮,有姐妹樓的稱號;該建築最有名的是其歌德式鐘樓及大鐘,據說大鐘式仿照英國國會大廈的大鐘所鑄。
		 
				
				  
				
				  
				
						  
				
						
								 
						
				
		 
				 上海海關大樓 (46mm f3.2 1/15秒 ISO 400)
		 
				
				  
				
				  
				
				  
				
						  
				
				  
				 (46mm f3.2 1/40秒 ISO 400)
		 
				
				  
				
				  
				外灘
				
						16
				
				號招商銀行;原名台灣銀行大樓,
				
						1924
				
				年,台灣在日治時期,台灣銀行在上海建造的辦公大樓;如果到日本旅遊,可以發現許多類似的西洋式風格建築,有趣的是有四根歐洲古典式的柱子豎立其間,確為混合多元文化的建築物。
		 
				
				  
				
				  
				
				  
				
						  
				
				  
				上海招商銀行(台灣銀行大樓) (24mm f3.2 1/30秒 ISO640)
		 
				
				  
				
						
								 
						
				
		 
				
						
								
										  
				
						
								 (46mm f3.2 1/15秒 ISO 640)
						
				
		 
				
				  
				
				  
				外灘
				
						17
				
				號
				
						AIA
				
				友邦大廈;原為「字林西報」大樓,字林西報
				
						(
						North China Daily News
						)
				
				前身為
				
						1850
				
				年創刊的
				北華捷報
				
						(North China Herald)
				
				,曾是在中國出版非常有影響力的英文報;該大樓在
				
						1921-1924
				
				年完成,曾是上海最高的建築;建成後一部分由報社使用,一部分出租,而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即為其中承租者之一;
				
						1998
				
				年該
				公司上海分公司獲得該
				建築物
				的使用權
				,故稱
				
						AIA
				
				友邦大廈。
		 
				
				  
				
				  
				
				  
				
						  
				
				  
				 友邦大廈 (70mm 5 1/6秒 ISO 400)
		 
				
				  
				
						
								 
						
				
		 
				外灘
				
						22
				
				號沙遜大廈;建於
				
						1929
				
				年,和平飯店的北樓,之前為上海灘最高檔豪華的飯店
				
						-
				
				華懋飯店
				
						(Cathay Hotel)
				
				,華懋飯店號稱「遠東地一樓」。
		 
				
				  
				說到沙遜財團,其實是中國另一頁無奈的滄桑史;當時沙遜財團的老闆,維克多
				
				
				沙遜
				
						(Ellice Victor Sassoon)
				
				為
				英籍猶太富商沙遜家族的第四代,其曾祖大衛 沙遜由巴格達遷至印度孟買成立「沙遜洋行」,專做印度鴉片及棉製品生意而成富翁;
				
						1877
				
				年,在上海成立分行,繼續做鴉片生意;之後鴉片禁絕;
				
						1920
				
				年代,維克多
				
				
				沙遜就繼續經營軍火生意,同時在上海炒地皮、蓋大樓,沙遜大廈就在此時完成。維克多因為在參戰時腿部受傷而跛腳,外號「蹺腳沙遜」
		 
				沙遜大廈的隔壁就是外灘
				
						23
				
				號中國銀行;
				
						1934
				
				年,中國銀行重建時,據說,為表示中國人也有蓋大樓的實力,打算該做上海最高的
				
						34
				
				層建築物,在打地基時,維克多沙遜出面阻擾,認為中國人蓋的大樓不可高過沙遜大廈金字塔的頂端,因此中國的工務局不敢發給
				
						34
				
				樓的建築證照,後來中國銀行只建了
				
						17
				
				層,硬是比沙遜大廈矮了
				
						30
				
				公分。
		 
				
				  
				
				  
				
						  
				
				  
				沙遜大廈  (34mm f3.5 1/4秒 ISO 400)
		 
				
				  
				
				  
				上海和平飯店,1992年被列為世界著名飯店,全中國就這麼一家;由外往內望,只見其中金碧輝煌。由於時間匆促,又冷又雨,只得下次再說。
		 
				
				  
				
				  
				
						  
				 (60mm f3.2 1/6秒 ISO640)
		 
				
				  
				
				  
				急急忙忙走完上海外灘,雨越下越大,溫度越來越低,行人匆匆往回衝;而我也在上海的第一夜的夜色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