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攝影異言堂 > 紀實攝影
作者  
討論話題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2005/12/19 01:27
器材: 其他 其他
什麼是紀實攝影(Documentary)?在台灣,這一直是個難解的謎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以來,它一直與寫實風格(realism photography)、人道主義、新聞攝影(photojournalism)、圖片故事(photo essay、photo story),甚至抓拍(snapshot,早年台灣曾有人譯為「快照」)混淆不清。一般社會大眾甚至以為,只要是客觀事實的紀錄,就可稱之為紀實攝影。


然而,如果我們從西方攝影史的觀點來看,卻不難發現,紀實攝影 (Documentary)是主導著傳統攝影技術,從畫意主義(pictorial photography )的桎梏裡掙脫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的重要里程碑。在1930年代以前,整個攝影界,都還一直籠罩在繪畫主義的風格下之下,攝影者無不透過任何暗房的技巧,來模仿繪畫的藝術形式,著名的攝影家亨利˙畢曲˙羅賓斯(Henry Peach Robinson)就曾說過:『避開醜陋、瑕疵並提升其作品,避開醜陋笨拙的形式使之與繪畫相似,都是攝影者必要的責任』。

然而直到史提格列茲(Alfred Stieglitz)的出現,提倡所謂的『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認為攝影目的在反應現實,不加任何的虛偽修飾,並配合Edward Weston、Ansel Adams的F/64Group的倡導,而成為一股新潮流。而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些著名的攝影師,也開始投入戰場,利用他們的相機,傳回一張張震撼人心的照片,作為對於人類歷史的重要省思,對人類社會發揮重大的影響力,而著名的戰地攝影師Robert Capa,更以一張『共和國士兵之死』,來宣揚戰爭的殘酷。至此,一種以對於社會現實的『記錄』,持續性地關注的『攝影風格』便因此孕育而生,而我們將其稱之為紀實攝影(Documentary)。


然而,若只是單純的紀錄,尚不足稱為紀實攝影,就如同我們一般出去旅遊所拍攝的紀念照片一樣,只是供給我們自己觀賞,而無法發揮對外傳播,改變社會的力量。而紀實攝影,更與一般強調即時性、真實性、客觀性的『新聞攝影』有所不同,它更像是一種『攝影書寫』的工具,由各具特色的攝影家,以其特有的觀點,來描繪並敘述某件正在發生的事情。就如同尤金˙史密斯(William Eugence Smith,1918-1978年)的『鄉村醫生』一樣,帶有其個人獨特的『關懷精神』,而足以撼動人心。

而在另外一方面,與snapshot這種隨意的、帶有簡潔詩意的攝影形式比較起來,紀實攝影更像是種散文,是攝影者對於其週遭事物一種觀點與看法,由一張張簡單的照片集合起來,而形成一種巨大的力量。

而在一般通認的觀點認為,紀實攝影最大的特色就在於他的主題性與參與性,在『人文主義』的精神價值下,攝影家們選擇了某種角度,持續性、深入性地『紀錄』社會某一階層的生活行為,以攝影的方式表現出來,配和文字的敘述,讓社會上的其他大眾理解該社會現象的存在,並進而達成其理想主張,改造社會的目的。換言之,在『紀實攝影』的角度下,攝影者不再只是一個冷漠的觀察者,他更進一步的是一個行動者,積極參與了這一場社會行動,並將其記錄下來,透過其有系統的發表方式,傳遞給社會大眾,宣揚其行動理念,並博取社會大眾的認同,而達到影響社會、改變社會的目的。


而其具體而為的代表,就是尤金˙史密斯,他在1953到1960年間,為日本九州Chisso公司的水銀污染事件,拍攝了一系列的照片,並對外發表,引起世界的關注。而由於他所發表的攝影照片,智子與他的母親,所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震驚了世人,而在日本社會引起了重大的迴響,不少的知識份子投入水俁症的反對運動,要求政府正視工業污染的問題。而尤金˙史密斯卻因為其所發表的照片,而遭受Chisso公司的威脅,被其派來的打手,幾乎打瞎了眼睛,但他仍不退縮,繼續為受污染受害的民眾拍照,將他們的聲音傳達出去,讓廣大的社會大眾聽到,進而形成一種社會壓力,終於在1995年底,日本政府公開出面道歉、賠款,而徹底解決了此重大的污染事件。而另一個以『共和國士兵之死』成名的戰地攝影師Robert Capa,更是戲劇性地在越南戰場上因誤觸地雷而被炸死。凡此種種,都足以證明「紀實攝影」的本身,實際就是一種參與社會運動的攝影風格。


總結而言,我們可以將『紀實攝影』看作是一種攝影者的『敘事風格』,由攝影者憑藉著其對某一事件的觀察與看法,透過一系列持續性的攝影方式,將其報導出來,提供給社會大眾所知;而在另一方面,由於其脫離的了客觀報導的拘束要求,使得其更成為攝影者抒發政治理念的一種重要方式,而更具有社會運動發展的可能性,更使得其與單純客觀報導,而不具評論性質的新聞攝影區別開來,而成為一種獨立特行的攝影形式與風格。

春一ㄗ嘴


終身 VIP

41) 2005/12/22 00:58 
廣義地:只要蘋果在的一天.....呵呵~~認同~~^^

郭大爛


網路會員

42) 2005/12/22 01:25 
re 嬉皮兄
BBChen兄說topography(地誌學)是對的哦 ^^
這裡講的應該是一種地誌型攝影Topography Photography
用在藝評上, 就會變成藝術批評地誌學topography of art criticism

牛肉湯餃


網路會員

43) 2005/12/22 01:59 
Bernd, Hilla Becher確實是與建築類型學相關,看作品便知道了!因此嬉皮大大說的沒錯,至於Gursky與其師的作品是否同可劃在所謂的地誌型攝影,個人覺得這裡可能還有些美學爭議!

綠茶多多


網路會員

44) 2005/12/22 15:31 
re 嬉皮兄
BBChen兄說topography(地誌學)是對的哦 ^^
這裡講的應該是一種地誌型攝影Topography Photography
用在藝評上, 就會變成藝術批評地誌學topography of art criticism
-----------------------------------------------------------
請教大爛兄
Becher夫婦以降及其流派Gursky,Ruff,Struth等人的發展
與新地誌型攝影的脈絡發展有何關係呢? 我一直查不到這方面資料.....

BBChen


網路會員

45) 2005/12/22 22:21 
快沈下去了,浮一下~~~

BBChen


網路會員

46) 2005/12/22 22:25 
powerslide:
以典範轉移來說,以西方世界的例子,就廣義的Documentary的攝影作品,
你願意談一下你手中資料嗎?

郭大爛


網路會員

47) 2005/12/23 00:51 
re 綠茶多多
http://www.answers.com/topic/new-topography

還有很多網頁談及此事
我對藝評如何將作品定位在Topography或typology其實也是很好奇
若綠茶多多兄有何見解也請不吝分享

郭大爛


網路會員

48) 2005/12/23 00:56 
http://www.hoopla.org/Margolies/

約翰‧瑪葛里斯的作品該是Topography還是Typology呢?

嬉皮


網路會員

49) 2005/12/23 01:26 
對不起 大爛兄
綠茶就是我,忘記換過來....
如何定位關係到起源與脈絡,如果我也參加了一個MOMA的聯展,假設題目叫"新喇低賽學派",那...^_^"
我想說的是...知識本來就存在分類裡邊~~重點在看"哇!!他是怎麼分類的..."我們應該告別老是對著史密斯、布列松或者三劍客捻香膜拜的日子,至於"紀實攝影"我認為它應是在一個"存而不論"的位階上!!因為如同我前邊講的,那是在某個時代某群人作的定義,後面繼之的行為與形式又太複雜了,以致於不再是原來那個了,這種藝術形式的演變歷程,你是行家了,請指正一下我謬誤之處!
手邊剛好有一本邱志杰的新書 他將荒木經惟定位在"採樣時代:數量的意義"那一章裡,並將荒木敘述為系譜學(多少有點刻意迴避自然物)的攝影裡頭一個驚人的例外!
我倒是吃驚的發現,無論是topography或typology,荒木都不在"那個"脈絡上,他根本就是斷裂的,在其他某個文化之上生出來的....
這兩個學派都有各自原初的主張,我想如果符合那個精神,應該就是吧!!至於新的分類出現,有待新知識的嵌入!!
http://www.hoopla.org/Margolies/
如果僅就這一頁上面可點選的照片看來,我不曉得服應那一個精神耶?
大爛你說呢?
推薦者: the4x

郭大爛


網路會員

50) 2005/12/23 02:45 


關於約翰‧瑪葛里斯的作品,我的看法是這樣: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是地誌型攝影。圖中所記錄的各式各樣建築物體,其中彰顯的不只是建物主體,也從中與美國文化相連結。Becher、Andreas Gursky那一脈絡的作品我也是抱持著相同的看法,那是一種「Architectural Topography」建物地誌學。但是從操作的手法來看,約翰‧瑪葛里斯已在該網頁經過系統整理,將具有「相似特徵」之物分類開來,這又是屬於Typology的手法。因此我認為整個定義領域應該是:紀實攝影 > 地景攝影 > 地誌型攝影 > Typology。

個人心得,若有誤請嬉皮大不吝指正。
(請問一下, 你說的邱志杰的新書是哪一本呀, 我馬上購入了解一下. 給我一個面具? 自由的有限性?)

郭大爛


網路會員

51) 2005/12/23 02:52 





我說的"建物地誌學"大概就是類似這樣的味道
不知嬉皮大同意否?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52) 2005/12/23 10:13 
to BBChen:

關於紀實攝影,我手上的參考資料並不多,只有李文吉的『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以及孫京濤的『紀實攝影:風格與探索』。

至於你所談1970年代以後的紀實攝影類別,在我看來,已經是融入了其他學科的理論,(譬如說『田野調查』與『類型學』),並非純粹的攝影了,甚至你所指的Becher、Andreas Gursky那一類的作品,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看,就是所謂的功能主義學派下的Pattern Language,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加州大學環境結構中心所出的系列叢書: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Series)(我手上剛好有一本),是以『功能』的方式來區分建築的形式,並將其歸類,提供給設計者參考,在這類學說的角度上,攝影只是工具罷了,並非主體,重點是在於設計者的所欲採用的PATTERN而已。

至於田野調查的案例就更多了,在此我就不再贅述了。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53) 2005/12/23 10:33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建築模式語言中最常使用的方式,譬如說,『有陽光的臥窗』
,然後你就會看到一個深入岩壁的的窗台,就如同電視理常出現的地中海建築一樣,
旁邊還附註了說明的他的長寬可能比例,以及可能的附屬設施。或者,『可以遮雨的
斗蓬』,然後你就會看到另外一張圖片。這就是典型的attern Language例子。Becher
、Andreas Gursky所拍的那些東西就是這些代表,甚至你可從族譜學的觀點,來
發覺這些建築形式的演變。但不論如何,這樣的東西,必須與建築學密切的結合起來
,才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如果單純只是給其他非建築學的人來看,可能根本就看不出
個所以然來,而只能淪為形式的美的欣賞而已。

牛肉湯餃


網路會員

54) 2005/12/23 11:10 
Becher夫婦的作品是以木構房子或工業建築中如水塔等為人所忽略的建築設施,他們往往以黑白.同一視角,多張並置的方式展呈,透過此安排,讓這些原本無名的建築呈現出一種關於類型上的提問,在微度的造型差異上,卻也反映了一種關乎結構,風格,類型上的述詞!他們一直堅守在此路線進行,自50年代起便在前東德等地進行這樣的紀錄!雖然如此,將之畫在紀實攝影或純攝影或地誌上討論,也難免狹隘,因為在90年代他們的作品獲得了威尼斯雙年展雕塑類的獎項,但何以如此?這還得先有雕塑發展脈絡的背景理解,才得深入!

然而高爾斯基Gursky真的跟他們一樣嗎?這裡差異實在很大,雖然有人將之與Struth,Becher等人畫在所謂的杜塞道夫學派來談論一種德國系統,但真要接近Becher或許Struth比Gursky更接近,然而後兩者就作品來看,也根本未停在建築類型的探討上,更多的還在於現代生活模態的基礎,但之所以說Struth更接近乃是因其仍持著一種攝影的客觀態度,但高爾斯基則還透過後製改變影像內容,並且就題材上的多樣性還高乎他人許多,他的作品也往往是單張而非系列式的,也許這些都可在紀實攝影範疇中談,但細緻去看究竟是同大於異還是異多於同,這就得由看官仔細思量了!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55) 2005/12/23 11:19 
然而後兩者就作品來看,也根本未停在建築類型的探討上,更多的還在於現代生活模態的基礎
--------------------------------------------------------------------
A Pattern Language:就是一種典型的生活模態,他所代表就是近代美國布爾喬亞階級的
建築品味啊,與傳統機械主義的建築形式並不相同,甚至與從外觀形式來區分的建築類型學
也不相同啊。

在台灣,台大城鄉所甚至要發展出屬於台灣自己風格的Pattern Language呢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56) 2005/12/23 11:28 

牛肉湯餃


網路會員

57) 2005/12/23 11:38 
抱歉也許是我表述過於簡化,我想說的是高爾斯基的作品不盡然都拍建築題材來反應現代生活模態,也包含證交所的人群,運動場演唱會等等,至於Becher的作品就沒那樣的走進市景街角來反應現代性!就形式語彙上,客觀的造型的體現是其主要內容,而高爾斯基則不在造型範式的對比上進行!

powerslide


網路會員

58) 2005/12/23 11:49 
抱歉也許是我表述過於簡化,我想說的是高爾斯基的作品不盡然都拍建築題材來反應現代生活模態,也包含證交所的人群,運動場演唱會等等,至於Becher的作品就沒那樣的走進市景街角來反應現代性!就形式語彙上,客觀的造型的體現是其主要內容,而高爾斯基則不在造型範式的對比上進行!
------------------------------------------
現在建築學或地景學在探討建築模式的時候
也不是單純的從『建築造型』來定位的,甚至有更多時候,是語文化生活有關的
譬如在討論『菜市場』這種類型建築的時候
你就不能單從『遮雨棚』來討論,因為那根本討論不出什麼東西來的
而應該從『菜市場』這種市集文化來分析,才能真正了解『菜市場』這種類型建築的真意
前面所引的二篇文章,對此都有很深的論述
尤其第一篇附錄最於台北市景建築代表的探討更是有趣
其中對於『寶藏嚴』群落的分析,也頗值得參考



牛肉湯餃


網路會員

59) 2005/12/23 12:47 
賜教!
嗯..也許我們想討論的東西不太一樣,我其實是圍繞在作品本身上去看待藝術脈絡的問題,因此相關的言論乃從作品上的形式因由和作者訪談等上去理解的,我關心的還是在於當代攝影的脈絡探考,至於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看藝術作品,則非我本領域所能深入,但我也好奇在此研究法下,藝術作品的位置是放在何處?是研究題材所再現的內容,還是作品本身,對我而言影像內容僅是作品的一部份!當然這些已是題外話了!

總之,在不同研究範疇,這些作品就被置放在不同語境中,差異的是範疇別,而非定義與否,因此紀實攝影對我而言也是研究範疇的問題,而非要去在定義上琢磨,前者具有開放性,此乃因藝術作品是不斷發展的,而非墨守的,新的作品形態可能逾越過去的定義價值,因此大家多多提供不同的切入點亦是非常有趣!

嬉皮


網路會員

60) 2005/12/23 16:48 
to 大爛
邱志杰(2005)。攝影之後的攝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回上一層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 / 共16頁 到第 頁   下一頁   最末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頁│下10頁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Canon EOS 1D X / 5D Mark III 完全活用解析】長銷熱賣中!
【Canon EOS 650D 完全活用】好評發售!
【Nikon入門者超值包】享74折,立省249元!
DSLR必殺技超值包《旅遊攝影+必殺技》
史上最殺!★Canon 600D超值包★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5357917人 │ 線上1440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