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攝影異言堂 > 「攝影是一種遺憾」攝影家張照堂獲文化獎
作者  
討論話題
 

BBChen


網路會員

2011/02/01 11:35
器材: 其他 其他

中時電子報

【記者廖珪如/台北報導】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12日舉行「第30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名單公布記者會,得獎者為攝影家張照堂。這是繼第7屆文化獎得主郎靜山之後,第2個又以攝影家身分獲獎的得主,期間相隔23年,他不禁感嘆「攝影是一種遺憾」。

     張照堂現在任職於台南藝術大學影音紀錄所,因為他頭大大的,身材比較矮小,長得像卡通人物哆拉A夢,被他台南藝術大學的學生戲稱為「哆拉老師」,部落格就叫做「哆拉老師的又一天」。知名紀錄片《無米樂》導演莊益增就是張照堂的學生,莊益增說,雖然自己沒有畢業,愧對老師,但他在南藝大所學最大的收穫就是「老張的品味」。

     就是這味「老張的品味」讓莊益增的《無米樂》如此感人。張照堂的作品走過50年代戒嚴時期、60年代現代主義前衛思潮、70年代鄉土論戰、80年代戒嚴及社會運動,攝影作品與文學、哲學、劇場、視覺及美學成熟連結,靜照與紀實影片兼具實驗性、紀錄性與內省性,作品風格獨樹一格。

     張照堂從1959年開始接觸攝影,第1台相機是拿爸爸送給哥哥考上大學的120雙眼相機,他說,「拍照可以打發時間」,但也讓他一拍就將近半世紀。不過,張照堂可不是看到景象就按快門,他對「攝影」這件事有很多省思。張照堂不拍生離死別、悲傷、殘酷的畫面。

     他強調,「不能因為自己是攝影家,就隨心所欲的拍」,攝影家要有所限制,不如文學家可透過文字表達場景,也因為如此,「攝影家比其他藝術家還要理性」,因為攝影家看到太多外界的事情,反而會保持距離,用鏡頭去觀察。

     榮獲文化獎的張照堂在記者會中呼籲應該盡快成立攝影博物館,他認為,現階段沒有攝影博物館保存歷年來的歷史照片,若能把報社或攝影家的作品全都彙集、整合到同一個博物館,不僅能方便尋找歷史照片,也能讓攝影藝術界有個發揮平台。


推薦者: Bill, 。珍攝。, nikonguy, 麥克888, 一小黑一, berich1688, Shine0623, 快拿, yoyochen, 李大興, zanwu

BBChen


網路會員

1) 2011/02/01 11:37 
延伸閱讀 : 張照堂老師的個人部落格 「哆拉老師的又一天」

BBChen


網路會員

2) 2011/02/01 12:12 

張照堂獲文化獎 倡攝影博物館  中央社新聞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2日電)「攝影是一種遺憾」,行政院文化獎得獎者張照堂今天說,常沒帶相機或不忍心拍下悲傷或殘酷畫面,因而錯過非常有畫面的照片;此外,他也呼籲成立攝影博物館,保存歷史照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舉行「第30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名單公布記者會,得獎者為攝影家張照堂。他表示,這是繼第7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郎靜山之後,相隔23年後,第2個又以攝影家身分獲獎的得主,「有點感慨,也有點感動。」

張照堂從1959年開始接觸攝影,第1台相機是拿爸爸送給哥哥考上大學的120雙眼相機,他說,「拍照可以打發時間」,但也讓他一拍就將近半世紀。

張照堂的作品走過50年代戒嚴時期、60年代現代主義前衛思潮、70年代鄉土論戰、80年代戒嚴及社會運動,攝影作品與文學、哲學、劇場、視覺及美學成熟連結,靜照與紀實影片兼具實驗性、紀錄性與內省性,作品風格獨樹一格。

雖然拍照拍了半世紀,但張照堂表示,從不覺得自己是攝影師,最主要的工作是在拍紀錄片,他也勸告現在對攝影有興趣的年輕人,以台灣的環境,要把攝影當成一輩子的工作很難,若能當成是興趣,拍照時也比較不會有倦怠感。

早年還沒有數位相機,張照堂無法隨身攜帶底片相機,因而錯過許多非常有畫面的照片。他表示,1980年代有一次從南部搭夜班火車回台北,看到一名像是無家可歸的女子縮起來睡覺,可惜當下沒有相機可捕捉畫面,「若能拍下,應該可以表達不同族群的樣貌。」

不過,也有讓張照堂不忍心按下快門的時候,像是生離死別、悲傷、殘酷的畫面,「不能因為自己是攝影家,就隨心所欲地拍」,張照堂認為攝影家還是有所限制,不如文學家可透過文字表達場景,但也因為如此,「攝影家比其他藝術家還要理性」,因為攝影家看到太多外界的事情,反而會保持距離,用鏡頭去觀察。

總是說拍照是在尋找一種氛圍的張照堂,經常等待一個比例協調的景物,可以耗上半天的時間,他認為一張照片要能呈現現在、過去、未來這3種感覺,「要活在當下才能拍出不同族群的生活樣貌,但又要能讓人從照片中看到歷史的過去、並且能想像未來。」

紀錄片導演傅季中表示,原想要拍攝一部長篇的張照堂紀錄片,卻被婉拒。張照堂說,「拍照的人喜歡躲在背後,照片自己會說話,攝影家少說話」,把最後詮釋照片的發言權留給讀者。

榮獲行政院文化獎殊榮,張照堂仍為台灣攝影界擔憂。他認為,現階段沒有攝影博物館保存歷年來的歷史照片,若能把報社或攝影家的作品全都彙集、整合到同一個博物館,不僅能方便尋找歷史照片,對於當今的攝影師,也能讓他們有個展現的舞台,他希望未來的文化部能有成立攝影博物館的願景。


 


推薦者: 快拿

BBChen


網路會員

3) 2011/02/01 12:15 

張照堂:攝影與族群應納百年史    中央社新聞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9日電)中華民國發展史論文研討會今天進入第2天,文學與藝術類探討中華民國百年來攝影與音樂的發展脈絡。擔任攝影類講評人張照堂說,盼論文撰寫人將攝影對族群的相互影響納入紀錄。

為歡慶建國百年,政治大學人文中心接受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籌備會委託,組織學界撰寫中華民國發展史,並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去年5月開始編纂作業。

這項編撰計畫動員149名專家學者撰寫,分為「百年學術發展」、「政治與法制」、「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學與藝術」和「文化發展」6大專題,今天在政治大學舉行第2天「中華民國發展史論文研討會」,收集參與學者的意見編修。

行政院文化獎得主攝影家張照堂擔任本次「文學與藝術」中攝影類論文的講評人。張照堂說,透過論文的確可讓外界對台灣整體攝影發展有概括論述,但他期盼撰稿人能多著墨介紹台灣攝影教育、各年代攝影人、攝影學會的變遷和新聞攝影在解嚴前後的變化。

張照堂認為,攝影與族群間的關係少見但很重要,若概括將攝影人分為閩南、客家、外省人和原住民4個族群,進而深入探討攝影與族群相互影響的現象。「例如原住民族多是被拍,也有人專拍客家文化,各族群間與攝影發生的關聯現象,都能成為百年來攝影發展的論述。」

另外,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教授陳郁秀擔任「文學與藝術」音樂類論文撰寫人,她以「Y」圖形來詮釋中華民國百年兩岸音樂發展沿革。陳郁秀說,台灣在1945年到1970年代,在音樂上仍受大陸時期的民謠影響很大,但現在要重新找到1945年以前大陸在戰亂時期的民間歌謠其實很困難。

陳郁秀表示,整理百年音樂的工作雖然困難,但非常有趣;現在新世代所聽見的音樂已是「Y」圖形的後段,她除在論文中會寫到當代藝人周杰倫和江蕙等人外,也會寫到過去民謠對現今樂壇的潛在影響,就像「何日君再來」、「夜來香」、「叫我如何不想他」這些歌曲現在很多音樂系的學生仍朗朗上口,而且潛移默化著當代。


推薦者: 快拿

一小黑一


網路會員

4) 2011/02/01 15:56 

攝影是不分族群種族 廣納海川 彼此的交流與學習

好的文章訊息 值得推薦 與 閱覽

      台灣全紀錄

推薦者: 虹, zanwu

BBChen


網路會員

5) 2011/02/02 07:40 

張照堂老師 介紹短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vLu4ogmgBM

BBChen修改於2011年02月02日07:48

推薦者: Shine0623, 蘇仔

BBChen


網路會員

6) 2011/02/04 05:43 

论张照堂与台湾“现代主义摄影” 

在攝影作為一種觀景窗與快門藝術的年代裡,張照堂也許是台灣攝影史里,藝術境界最高的一位攝影家。翻開張照堂的攝影履歷,洋洋灑灑不一而足:他從1958年就開始拍照,至今未歇,寶刀不老,已整整半個世紀;他50年來有至少30次以上的攝影個展、聯展和策展紀錄,得獎無數,同時從事電視片、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創作、策展與教學;他策劃、主編、撰寫多種台灣攝影家的叢書,與攝影主題的專書。

        這些赫赫的事蹟,也許說明了他對攝影創作和推動攝影文化的熱情與勤奮,但並不是我推崇張照堂為台灣最優秀之攝影家的主要評斷依據。對我而言,張照堂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這不僅是由於他的多重才華與藝術境界,更在於他的藝術和他這個人、他的生活、他的生命態度,是高度一致的。而且,他總是在一種既踏實於現實生活之中、靈魂又同時行走在世俗之外的奇妙狀態裡,使他作為一個藝術家,永遠有趣而不可預測。他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他根本不在乎“藝術家”這個頭銜,而且嘲笑它。我想,他只在乎有趣的生活與炙熱的生命。

         重新閱讀《台灣攝影家群像》叢書 中《張照堂》這一冊裡,由他自己所寫的短文《非影像筆記》,我發現其中一段札記,似乎生動貼切地映照了張照堂的某種生命狀態:


        加班到凌晨四點半,一個人站在十三樓等電梯,恍惚中抽著煙。指示燈上得很慢,長廊黑漆漆的,我好像聽到一種奇異的撞擊聲。電梯終於上來了,門一開,一只犀牛從裡面擠了出來……(1975.12.15.)

        這是他小兒子出生的那一年,張照堂為了生活負擔不得不努力工作。但世俗的工作,從沒有拿走他自由遊蕩的藝術靈魂和狂想能力。他用如此的幻想力與幽默感,以拒絕被俗世的平庸生活所吸納、同化,也賦予我們一種抵抗庸俗的想像和鼓舞力量。正是基於張照堂攝影創作背後的這種現實情境,使我們在觀看和分析他的攝影藝術時,必須將他所處的時代氛圍、生命情境、與他的人格特質等各種語境,一併閱讀,或許才能比較準確的理解和評斷張照堂的攝影藝術,所謂“台灣現代主義攝影”,和它們的意義。

iice0727tw


網路會員

7) 2011/02/04 23:12 
他好厲害~~攝影是種遺憾
常常真的會因為來不及錯失很多感人的畫面
回上一層 第1頁 / 共1頁 到第 1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2013攝影年鑑】年度新書隆重上市!
【Canon EOS 6D 實戰攻略】年度新書上架!
【Nikon D600 實戰攻略】全幅新戰力完整剖析!
【Canon EOS M 輕鬆活用】電子書免費下載!
【Canon EOS 1D X / 5D Mark III 完全活用解析】長銷熱賣中!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9437980人 │ 線上1397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