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色彩管理/影音軟體版 > 數位相機影像是如何產生的?
作者  
討論話題
 

didadida

部落格(16)
終身 VIP

2009/08/25 10:05
器材: 其他 其他

很多人認為,只要拿起相機,按下快門,我們想拍攝的東西,就會—— 透過某種神奇的程序—— 完整地進入相機的儲存卡。所以,攝影者要做的,只是把這個儲存檔案顯示在螢幕上,或直接印出來,就可以得到如同眼睛所見場景一模一樣的影像或照片。這種概念還有另一層含意:相機所擷取的資料,如果經過電腦軟體加工,影像就不再「真實」,蘊含某種程度的「欺騙」,也是正統攝影者所不該做的。

真是如此嗎?

目前這篇文章就是想討論這個主題:「數位影像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換言之,本文主題是所謂的「數位影像處理程序」( image processing pipeline )。

*****     *****     *****

數位相機所擷取的資料究竟是什麼?

當我們按下快門,相機究竟拍到什麼東西?(這篇文章的內容取材自我部落格的一篇文章『數位影像為何需要經過後製』。)

數位相機的感應器( sensors ),佈滿一系列方格狀的「畫素」,它們就像水桶收集雨水一樣,用以收集光線的「光子」( photons )。當光線落在感應器上,每個畫素都會收集光線的能量構成元素「光子」。然後,感應器計算每個畫素所收集的光子數量,經由對於光線敏感的光電兩極體( photodiode ),將光子數量轉換為電荷。電荷再轉換為電壓,電壓經過擴大,又經由「類比 - 數位轉換器」(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簡稱 ADC ),把類比訊號轉換為電腦軟體能夠處理的數位訊號(由 0 1 構成的資料)。這就我們按下快門,相機所擷取的資訊:由 0 1 構成的一系列 亮度 資訊(甚至沒有色彩),也是一般所謂的 raw 檔。

請注意,目前的數位相機大多採用貝爾型態的感應器(參考圖 01 ),只能夠透過畫素配備的光電兩極體衡量光線亮度,不能區別光線波長(所以 數位相機根本沒有能力直接擷取場景的色彩 )。因此,感應器之上,必須裝置「彩色濾片陣列」( color filter array ,簡稱 CFA ),這也是圖 01 顯示的馬賽克型態彩色濾片,讓它們濾出落在該畫素位址之光線的紅色、綠色或藍色成分。圖 01 顯示的這種 CFA ,是由 25 %的紅色、 50 %的綠色與 25 %的藍色濾片構成,稱為 GRGB 貝爾型態( GRGB Bayer Pattern )。請特別注意, 每個畫素上的濾片都只有 一種顏色 (或是紅色,或是綠色,或是藍色),所以每個畫素偵測的亮度資訊,只夾帶一種色彩的資料,完全沒有另外兩種色彩的資訊;在 RGB 色彩系統裡,由於任何色彩都是由 R-G-B 共同形成的,所欠缺的另外兩種色彩資料,必須根據附近其他畫素的資料進行估計(詳見後文的「解馬賽克程序」)。

 

001

每當我們按下快門,數位相機就會根據前述程序擷取資料,內容包括感應器每個畫素的亮度資訊,夾帶著 CFA 的色彩資訊(每個畫素只有紅 - - 藍濾片之中的一種顏色),這就是所謂的 raw 檔(特別強調,相機真正擷取的資訊,只有 亮度 資訊)。

 

Raw檔如何轉化為一般影像?

任何數位相機都只能拍攝 raw 檔。至於數位相機拍攝的 raw 檔,如何才能產生色彩,然後演變為一般可觀賞影像,則需要透過電腦軟體的一系列後續製作與解釋。這也是此處想要討論的「影像處理程序」。圖 02 呈現的只是大體上的概念,因為每種 raw 檔轉換軟體的實際處理程序都未必相同。

02

 

讓我們稍微解釋這個流程圖。首先是解馬賽克程序( demosaicing process )。相機拍攝取得 raw 檔,其中包含每個畫素的亮度資訊,夾帶著 CFA 的色彩資訊。請參考圖 03 ,裝置在相機感應器前面 GRGB CFA ,使得每個畫素只能產生 R-G-B 之中的 一種 色彩讀數,另外兩種色彩資訊則是經過插補( interpolation )或解馬賽克程序估計取得的。唯有透過解馬賽克程序,每個畫素才有完整的 R-G-B 色彩資料。這個程序,請參考圖 03

 

03

CFA 濾鏡上,對應每個畫素的濾片,其中通常有 25 %為紅色, 50 %為綠色,還有 25 %為藍色。綠色濾片的數量最多,因為人類肉眼對於綠色最敏感。由於紅色濾片只佔整個感應器畫素的 25 %,所以整個影像的紅色資訊, 75%是經由電腦軟體估計得來的 ;同理,有 50 %的綠色資訊與 75 %的藍色資訊都是經過估計或解釋得來的。

由於每個畫素的另外兩種色彩資訊,都必須根據周遭畫素的資料進行估計,這涉及插補的程序,因此而造成影像的銳利程度下降,這稱為「解馬賽克假影」( demosaicing artifacts )。換言之,畫素經過插補而呈現的色彩,雖然很接近理論上應該呈現的精確色彩,但畢竟不會完全相同,這種現象最在色彩差異很大的邊界區域尤其明顯(請參考圖 04 )。

04

 

紅色蓮花與綠水的邊界畫素,原本應該是「紅」「綠」分明的,但「解馬賽克運算」造成紅色侵入綠色部分,綠色也侵入紅色部分,請注意黃線圈起來的 2 × 2 畫素範圍。可是,隨著感應器畫素增加,再加上軟體進步,這種「解馬賽克假影」的影響已經愈來愈小了。

請注意,每家相機製造商或 raw 檔轉換軟體的解馬賽克運算都不盡相同;所以,即使相機感應器相同,影像性質也可能顯著不同。

讓我們回到圖 02 Raw 檔經過解馬賽克程序之後,這些數據必須經過線性化。大體上來說,數位相機感應器本身就是線性的。現在,每個畫素都有 R-G-B 的資訊,但這些紅 - - 藍究竟是怎麼樣的紅(綠或藍),如果沒已經過明確的定義,只是很模糊的概念。所以,對於這些色彩讀數所代表的真正色彩,我們必須給予明確的定義,這通常是透過一個 3 × 3 的矩陣,把相機 RGB 讀數,映射到 CIE XYZ 之類的色彩空間(這類空間的色彩具有明確定義)。前述映射過程,要考慮曝光亮度與白平衡的調整。然後,影像再由 CIEXYZ 轉換到特定 Gamma 的一般 RGB 空間(譬如: AdobeRGB sRGB )。

此處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數位相機擷取的資料,基本上線性資料(場景的實際亮度與相機記載的讀數,兩者之間成固定比例關係,場景亮度增加一倍,記錄讀數也增加一倍)。這和人類視覺或其他感覺系統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由 raw 檔轉換出來的一般影像,需要映射到比較符合人類視覺之亮度變動比例關係的色彩空間(通常是 gamma 1.8 2.2 )。

關於圖 02 顯示的程序,攝影者雖然能夠選擇採用哪種 raw 檔轉換軟體,但對於轉換程序內的某些動作,原則上是沒有辦法控制,譬如:解馬賽克程序與線性化。可是,關於另外一些行動,攝影者是可以控制的,例如:白平衡設定、曝光補償調整、選擇影像的 RGB 空間、其他非線性調整、階調曲線、雜訊、銳利化…等。真正講究的人,甚至可以透過相機校正來控制相機 RGB 轉換到 CIE XYZ 的程序等,讓影像儘可能顯示場景的真實色彩。

總結:數位相機只能拍攝 raw 檔。換言之,數位相機每有辦法直接拍攝影像,它只能透過感應器上包含的每個畫素,擷取的亮度資料(夾帶 CFA 的不完整色彩資訊)。所以, raw 檔只是一種數碼檔案;除非經過後續製作與處理,這個數碼檔才能變成肉眼看得見的影像。(這個世界上沒有數位相機直接拍攝而不需要後續處理編輯的影像。)

 

進一步討論

這方面幾乎有討論不完的話題(這應該也是攝影之所以有趣的部份原因),歡迎有興趣的人可以做進一步延伸:

1. 拍攝 raw 檔與 Jpeg 檔,兩者有什麼差別?

2. 相較於傳統底片,數位攝影有什麼值得特別注意之處?

3. 如何建構自己的影像處理程序( workflow )?應該考慮什麼?

4. 如何儘可能取得「對應真實場景」( scene-referred )的影像?

5. ………

 

 

 

 

 

 



推薦者: ljm99, EASTMANS, jenhoxen, F55

haijihai110

部落格(1)
新進會員

1) 2009/11/18 21:29 
本則留言已移到保留區
回上一層 第1頁 / 共1頁 到第 1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DSLR必殺技超值包《旅遊攝影+必殺技》
史上最殺!★Canon 600D超值包★
【Nikon D4 / D800 完全活用】晉升Nikon專業旗艦必備寶典!
【Nikon D3200 完全活用】最佳入門手冊!
【2012攝影年鑑】★攝影家手札2012年度鉅獻正式登場!!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5402722人 │ 線上1436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