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數位相機電子配件討論區 > 不知大家對黃東明的這文章有何看法?
作者  
討論話題
 

shanwey


網路會員

2007/04/10 23:55
器材: Transcend 創見 其他

傳統暗房真的有此侷限嗎?


黃東明老師 專欄文章_再說大尺寸

上週六(2007/3/31)下午連趕了兩場攝影開幕,一為邱奕堅老師策展的「台灣大型相機學會」展,另一場為學弟妹在 TIVAC 展出的「台大攝影社─《跨世代聯展》」(我當時參加的是美術社並非攝影社,陳斌華學弟的熱情歡迎實在不敢當),聽說爵士還有一場黃丁盛的「世界的遺產」影展,同一天八德路上及附近就有三場攝影盛會,令人目不暇給,台灣這幾年來攝影風氣正盛,不論是扎根或發展均有十足進步,可喜可賀!由於當天是兼程趕場,還沒時間靜心品味作品,無法逐一細說;但對大型照片的發展仍有一些想法如鯁在喉,先用短短的篇幅就教諸先進。

        邱老師名氣在外,大型相機又一向都是 PRO 級的人在玩,既神祕又可敬,加上此次展覽標榜著50吋的大作,自然吸引了旺盛的人氣,會員全用大尺寸展覽,恐怕是頭一遭,即使在亞當斯,高手如雲的時代,玩大型相機的人大部分也都洗 Contact print-8x10吋為多,亞當斯後期加洗的16x20吋 算是我見過前輩大師級裡面最大的了。邱老師去年跟我提過說現在流行大照片,傳統的小照片已經在市場漸漸式微,蔣載榮老師這次在北美館展覽的也都是一公尺長的橫型照片,西風東漸,現在又有噴墨印表機的加持,聽說九月間還有超大型的印表機(寬幅 64 吋,長不限)將應市,等於宣佈了大型照片時來臨。蔣老師說現在攝影不只在拼質量,還拼大小,他以身作則,這次的「台灣橫著看 http://distance.shu.edu.tw/the_realistic_illusion/01.htm 」長度都超過一公尺,果如其然,如果你還在忙著創作小照片,可能會心有戚戚焉。

        我在前文說過攝影藝術的價值不是在比大,並舉了我最欣賞的 Minor White, Eliot Porter, Paul Strand, Wynn Bullock, Edward Weston 等人生前都只留下小幅作品為證,現藝術市場上這些佳作仍然洛陽紙貴。當天我看了50吋的照片,內心確實感到震撼,但也發現一些放大機難以避免的命運-放越大質感越鬆。同時想起 Adams 生前最有名的一張作品「Mount Williamson http://www.hctc.commnet.edu/artmuseum/anseladams/details/mtwilliamson.html 」,此作分別在1944, 1978 年印製了 8x10 及16x20 的尺寸,Edward Steichen 在1955 年擅自把這張 Adams 得意的作品放大成大海報(我想是壁紙!)在紐約 Museum of Modern Art "Family of Man" 的展覽上展出,廣告上還出現一個小男孩站在照片前面伸開雙手彆,照片最前端的大石頭竟然比男孩張開的手還寬,我可以想像 Steichen 的野心,但我們也別忘了原創者對這件事的感受與不安。Adams 一生追求的不是作品的寬度(雖然他在能力範圍內已經盡量放大了自己的照片),而是藝術的深度,我可以想像他每次從暗房走出來時表現的愉悅心情應該是滿足於他精心設計的尺寸及洗出黑白分明的精緻度,而非抱著一張「令人震撼」的偌大影像向人炫耀,難怪他看到 Steichen 這張翻照的巨無霸時,用了一句維多利亞女王的話來調侃:我們笑不出來!

        不曉得是因應現代人的裝潢所需還是為了捍衛傳統暗房的價值,底片已正式跟噴墨拼尺寸,所以滾掃 300Mega, 500Mega, 甚至標榜1Giga 的高階掃瞄機都紛紛問世,藉著這些鉅細靡遺的機器可以將底片上的細節完全轉換為數位檔案方便後製。另一邊以我對手工放大底片的了解,底片越小放大的比率越大,大底片不表示可以放得很大,在某種尺寸以後其實差異會越來越小,尤其只憑光學放大機在暗房拉常常力有不逮,從這個展覽我就發現 4x5 與 8x10 底片放大到40吋時效果看不出差異,真要拉大差距可能還是要藉助掃描機將像素提高。上次在亞太影像論壇看到柯錫杰135的數位相機拍的放大到30吋清晰度也不比這些大相機的差;但我相信用底掃大底片可以突破手工放大的侷限。蔣老師這次用底掃的大作展覽正好也驗證了這項事實,他也承認放大機無很難做出跟噴墨匹敵的細緻度。

        我不知道我的數位機背可以放大到甚麼程度才會穿幫,理論上依照像素的密度來看,超過24吋 (4992x6688像素/300ppi) 我就擔心了,但我有一個朋友上回在 Photokina上看到有家廠商把2200萬畫素的原稿放到60吋還精細無比,或許現在有很多軟體可以擴充尺寸。我不曉得這種大小之爭有沒有意義,美國網站上不少攝影藝廊賣手工放大黑白照片的都還停留在 8x10-16x20吋,噴墨的才有到40吋,我想一般眼尖的藏家會選擇小尺寸的,如果他對底片的極限有了解的話,為了裝潢當然也會跟著大尺寸走,但大小絕對跟藝術收藏價值無關。

        我常常翻閱外國攝影拍賣的資訊,每次看到二十世紀大師的作品屢創高價,除了羨慕外,也會深深期許自己有為者亦若是,如果你問我,你要 Adams 的一張14x18吋 的 Moonrise, Hernandez, New Mexico http://www.hctc.commnet.edu/artmuseum/anseladams/details/moonrise.html  還是一張 50x60吋的當代攝影家 (Whoever) 標到天價的作品,我會毫不遲疑的說,給我 Adams 的!
Timothy Huang, the artlover
2007/04/03

推薦者: mac96233, farside

Lulumi


終身 VIP

1) 2007/04/11 11:15 
市場殘酷的事實
繪畫價格高又會增值收藏的人多
照片根本沒有太大的增值空間所以收藏的人相對較少

Lulumi修改於2007年04月11日11:22

infoto


網路會員

2) 2007/04/11 12:30 

4/7 當天讀書會邱老師已經有針對這篇文章提出見解
為避免轉述上產生誤差,還是私下請教一下當天在場的朋友
我想應該可以解開您的疑問

PS.重要的場合還是要到,不要缺席,才能獲得更深層的知識阿

小十


網路會員

3) 2007/04/12 18:46 
傳統暗房有這侷限嗎??
這部份個人不了解,
只知道要探這底線侷限前,
先要投資不少,呵呵。
不過我想這次展出就是個現成的答案了吧??

至於說安瑟北北放得大放得小,
都很值錢的。

個人的看法是:
一寸長,一寸強。
數位輸出一樣要不少成本,
但,照片,越大,威力越強,
應該是沒有啥問題。
另大照片,遠看整張,近看細節,會變得抽像和有一種特別的看展感受,
各國展覽目前流行大的原因可能也在此。
只是要不要做大,
攝影者個人還是可以依自己要的效果,自行判斷選擇。
有時有些照片不大不好看,
有時有些照片不必大,也很ok。

另,原作底稿(底片和數位檔)越大,制作成本越高,
出來效果,應該也是越好。就算要把傳統底片數位化輸出也是如此吧。

又,我對這次展出的裝裱實在是有意見。
沒壓平啊。很抱歉,每次看展看到照片玻璃上有灰塵都覺得難過想動手的人,
對此也難免要講一句。


BBChen


網路會員

4) 2007/04/12 18:55 
安杯杯的作品是不是只有到20吋?
這點倒是可以問問看,現在的作品都是保管片製作的,
他的原作(自己放相的)在晚年已經很少了,
過去在台南的藝廊有展出過他親放的原作,調子比保管片的還要軟,
沒有對比鮮明的反差,更適合慢慢品味,
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40吋。

yeats99


網路會員

5) 2007/04/12 22:09 
哈,
小十兄,
您的意見就是大家共通的意見...

yeats99


網路會員

6) 2007/04/12 22:13 
以後應該來玩小尺寸的
我用8x10放成6x8,或5x7
應該會很細..
然後再發放大鏡給觀展者
一定很有趣..
推薦者: steve35735, 頑皮豹

頑皮豹


網路會員

7) 2007/04/12 22:45 

葉老師.....請再多準備幾副老花眼鏡喔......謝謝啦....


好想和您看雲去..再去吹吹風兒

嬉皮


網路會員

8) 2007/04/12 23:32 
攝影史幾乎是一部器材史
工具一直變 腦袋就得跟著變
無奈的是人終究得戴上老花眼鏡.....

我會選Andreas Gursky的集合住宅
嬉皮修改於2007年04月12日23:37

毛主席

部落格(5)
藝廊版主

9) 2007/04/13 07:52 
原發文者: yeats99 發文時間: 2007/04/12 22:13
以後應該來玩小尺寸的 我用8x10放成6x8,或5x7 應該會很細.. 然後再發放大鏡給觀展者 一定很有趣..

-請在此輸入回應-

葉老師:除非您的鏡頭很差或是用針孔拍的,不然我認為8x10放1:1的細節應該夠細膩了!6倍放大鏡下看應該都沒問題

BBChen


網路會員

10) 2007/04/13 12:10 

那用6倍的放大鏡看,跟放大成40吋看,有什麼不同???

是不是安杯杯都要我們拿放大鏡看圖?

屎殼螂


網路會員

11) 2007/04/13 12:25 
4x5攝影鏡頭的MTF是以10/mm為衡量標準,
經過放大鏡頭”縮小”之後又經過一次損耗,
再加上肉眼與相紙分辨率的限制,影像縮小應該不會比印樣來的更細吧,……我是這麼覺得。

推薦者: yeats99

yeats99


網路會員

12) 2007/04/13 13:00 
我來放放看就知道了..

嬉皮


網路會員

13) 2007/04/13 13:19 
這是不是微縮膠捲的技術?
可能相紙本身的解析度也要夠高啊!!

BBChen


網路會員

14) 2007/04/13 13:21 
如果可以使用製造積體電路用的微縮鏡頭應該很好~

嬉皮


網路會員

15) 2007/04/13 13:24 
反差會不會太大?
會斷.....斷階喔~~

ycwang03


網路會員

16) 2007/04/16 23:51 
個人認為:
數位vs傳統 由如當年 彩色vs黑白,
彩色底片真的式微了,黑白底片ㄋ(個人認為還是會存在)

如果再加入永久保存.....
我想沒人要去買印表機印的相片來做收藏
就目前印表機墨水應該還不行吧!!
為何還有數位放大機頭,使用相紙顯影原因就是如此!!

喜歡一位雜誌朋友的一段話:
數位都是假的......Why??
以前給稿給幻燈片,印刷廠就照幻燈片上顏色反差去調
現在是數位,給了檔案,自己家電腦看的,跟出來的結果又不一樣!!
很煩......誰是誰非ㄋ??
沒個準

屎殼螂


網路會員

17) 2007/04/17 12:15 


原發文者: yeats99 發文時間: 2007/04/13 13:00

我來放放看就知道了..

翻出一份柯達公司提供有關於解像力的文章,
內容順帶提到了Oriental光面相紙在檢像鏡下的分辨力為每毫米(mm)13條線,
即便影像來源是像Technical Pan這種高光比時能產生每毫米320條線的底片遇上相紙時也是枉然,
換句話說,TP 2415這種底片有利於放大卻無助於縮小,
至於TP能放得多大呢?
文章中同樣以檢像鏡檢視照片,在無法觀察到粒子的前題下,
6x6的哈蘇相機拍下的底片,最大只能放大到7x7吋的大小。

farside


網路會員

18) 2007/04/28 09:50 

我想沒人要去買印表機印的相片來做收藏

---------------------------------------------------------------------

歐美已經有很多名家改用數位輸出了,同樣賣得天價。雖然我還用黑白暗房,不過大環境的數位化是必然的。

shanwey


網路會員

19) 2007/04/29 13:09 
farside:歐美已經有很多名家改用數位輸出了,同樣賣得天價。雖然我還用黑白暗房,不過大環境的數位化是必然的。

------------------------
可以請問一下是哪些名家嗎?  如果很多的話  可以舉幾個例子嗎  

謝謝你喔

forany


網路會員

20) 2007/04/29 17:39 
回上一層 第1頁 / 共2頁 到第 頁   下一頁 1 2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今年VIP會員招募-超大無敵1.5G相簿再加贈好禮!
【台灣私房景點全集】共5冊,合購73折再贈進口黑卡
【我的夢幻人像鏡】2013最新增訂版!
【Nikon DX 達人聖經】手札聖經系列重出江湖!
【駕馭數位單眼相機】貫通攝影的最佳教本!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4998200人 │ 線上1674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