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會員

|
我們以前有測過"死個馬"(sigma)的,一買來用新的電池測過用全光輸出離測光表1m 所得的GN值約比他標示的少接近半檔光圈左右ex GN:36 測出來只有28還是30,因為有一兩年了,忘了確切的數字....型號是430 ,就是作的很像NIKON SB-28那隻,背面面版也是冷光的...中看不太中用 |
新進會員

|
代理商的 Metz 輸出測光表, 我看他們測量時是會在每一待測光圈值上先測一次測量環境的值,而環境測量的值減去測量的值 曾經問到測量環境的要求好像是在2.5m * 2.5m的不反光灰色幕上,距離3m~6m吧! |
新進會員

|
ays9876: 我用Metz在A模式下曝光,的確有曝光不足的現象, 不過我懷疑Metz是否真的會把反射率設定在25%, 因為18%反射率早已是反射測光系統的基準,軟片廠 商也根據其測定值來建議感光材料的適當曝光指數, Metz僅係燈光師,似無必要另起爐灶,建立一個與承 像材料商不同的反射率基準。
我想Metz在A模式下曝光不足的現象可能另有原因。 |
新進會員

|
捲簾人: <不過我懷疑Metz是否真的會把反射率設定在25%, 因為18%反射率早已是反射測光系統的基準,軟片廠 商也根據其測定值來建議感光材料的適當曝光指數, Metz僅係燈光師,似無必要另起爐灶,建立一個與承 像材料商不同的反射率基準。>
個人的淺見,如有不正確,請見諒
我是在說明書的曝光修正看到大意是說:閃光燈和一般相機反射率設定在25%,此為閃光燈對一般被攝體的反射係數(詳細需再看說明書);18%反射率早已是反射測光系統的基準(Sekonic和Minolta的測光錶反射測光系統的基準並不是都在18%整),如此我們在拍攝時被攝體的反射係數不是都一定要限制為18%???
<我想Metz在A模式下曝光不足的現象可能另有原因。>
不知你對曝光不足的現象另有原因可有見解?
|
部落格(8) 論壇版主

|
轉貼自魯獅札記第16頁 http://www.photosharp.com.tw/forum/topic.asp?whichpage=16&ARCHIVEVIEW=&TOPIC_ID=41786(C-136)閃燈GN值的灌水現象探討 (一)閃燈GN值的標示: Guide number,以50mm焦距鏡頭為基準,使用100度軟片時,GN值除以光圈值,等於閃燈正確曝光的距離[以公尺M作單位],例:GN40除以光圈8等於距離5M. 不知諸位是否對這GN值的計算公式有疑義? Metz有一款閃燈40MZ3,不知哪位有它的說明書? Metz的54MZ3的說明書上即標示在ZOOM50mm時GN=40,這與40MZ3所標示的GN值是否相同?但為何兩款輸出一樣光度的閃燈卻標示不同產品名稱? 當然產品有它的不同處,才會有不同的產品名稱,因手上沒這款40MZ3的閃燈無從說明起.但就54MZ3之所以改為標示54,就是以該產品能夠調整在ZOOM105mm時,因打光寬度範圍縮小,使其打光距離加長了,計算後相當於GN54的曝光值.請問這種以40標示54是否算灌水現象? (二) Metz的54MZ3的說明書上寫著: 閃光燈及大部份相機的自動曝光系統是基於物體約25%的反射光(閃光燈對物體拍攝的平均反射光) 而就我們所熟知的18%反射率早已是反射測光系統的基準,軟片廠商也根據其測定值來建議感光材料的適當曝光指數,而Metz卻說明是25%,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難怪我以POLARIS測光表在50mm時經測試結果,其GN值僅36而已.請問這種以實際輸出36(18%)標示40(25%)是否算灌水現象? (三)轉載國家地理雜誌攝影精技第137頁的建議片段: 今日科學研究發現,明暗度平均的畫面,實際上只有反射照射其上的光量的13%(而非18%);為了保持連貫性,今日的灰卡仍如以往,作成18%的灰,如柯達公司所建議的,使用18%的灰卡來進行替代性曝光時,必需將其曝光值再調高半格(曝光補償+0.5) 哇!終於讓我恍然大悟,實際13%的反射率,以25%反射率計算基準的閃燈GN值,不曝光不足才怪咧! (四)但諸多使用Metz閃燈的用家怎會不提出疑義呢? 經個人猜測,原因有幾: (1)使用有TTL功能的自動相機,接用有支援該廠牌之TTL閃燈接腳,是由相機來自動偵測正確的曝光值.因TTL系由機身偵測自物體實際反射到底片的光度,當達到需要的曝光量時,發送一信號來切斷閃燈的發光.因此,只要閃燈的全輸出在當時需要的曝光值範圍內,即能得到正確的曝光. (註:閃燈的輸出量多寡,系以輸出時間長短來決定,約自1/200秒至1/20,000秒) (2)當使用閃燈A模式時,由閃燈的感應器以25度的視角(或稱攝角,畫角,約100mm焦距鏡頭含蓋範圍的平均測光),當達到正確曝光量時,即自動切斷閃燈發光.既然閃燈設計以25%的反射率與實際底片的18%有誤差時將使底片曝光不足,但當您使用負片拍照時,因其有約+和-各約兩格寬容度,沖印店已幫您將曝光不足的部份予以補償了,讓拍攝者無從知曉,但正片用家卻一目了然.魯獅何以建議像魯獅這般的攝影新新手們使用正片來練習拍照就是這原因了,如此才能學得正確的測光. (3)當使用閃燈M模式時,如果以閃燈上頭的曝光指示來操作拍照,因閃燈的發光給予物體的反射量與實際底片的感光量不足,鐵定很少能得到滿意的照片,因此我總是將光圈依表調降一級(例原11調至8)來得到自己較喜歡的曝光. 既然使用M模式還要根據距離來計算該使用何光圈,何不以較簡單的A模式省下這道麻煩的手續呢? 雖然以A模式再以降一級光圈的方法來省下先行測距離的麻煩,但問題是: 當遇到被攝物太白或太黑或雜光佔整個畫面區域太多時又得依經驗作曝光補償多不方便呀! 因此個人習慣以M模式來節省因使用A模式卻要以包圍曝光多浪費幾張底片. (4)有些正片用家習慣以幻燈機來欣賞作品,而曝光稍為不足的正片在幻燈機的強光下卻顯得色彩更趨飽和漂亮.但魯獅我卻覺得自己拍的那些爛照片實在不值得那麼麻煩一張一張地將它們放在幻燈機上來觀賞.而偶爾以掃瞄器數位化在網站上貼圖或洗照片或印刷,以曝光過度那麼一些些反而比曝光不足來得容易處理些. |
新進會員

|
魯獅兄說得不錯,閃燈什麼50、54、80等等都是灌水的,小弟都不太理這些﹁標示﹂︹應該叫﹁標榜﹂﹂,只知道32z2是延續32ct7/32ct3的後續機種,用在一般未挑高白色塗裝室內時,打跳燈最多只能到ISO400 f4;metz45CT系列,只能多一點五到二格,也就最多ISO4005.6到8;其他約36的燈最多到ISO400F5.6;真正強力的大輸出閃燈,看來只有Metz 60系列。 |
新進會員

|
魯獅兄: 請問要如何用測光錶測閃燈GN值呢? 是否製造商有一些特殊儀器及特殊的要求環境(測試環境≠使用環境吧)來測試? 又是否製造商有一些設計上的公式? 會不會是有一些製造商的測試基準,但我們不知道? 不然如果每個製造商都有灌水現象?那我們又要如何認定閃燈GN值=光圈 * 距離計算公式的成立? 請知道的人說明一下,幫助大家解惑吧! 謝謝 |
部落格(8) 論壇版主

|
Re:pop888 我是將測光表放在特定的距離,例如2M,3M,5M 將閃燈調在50mm焦距視角,以全光輸出. 得到的光圈值再乘以距離即得GN值.
Metz的54MZ3的說明書上寫著: 閃光燈及大部份相機的自動曝光系統是基於物體約25%的反射光, 但是 (三)轉載國家地理雜誌攝影精技第137頁的建議片段: 今日科學研究發現,明暗度平均的畫面,實際上只有反射照射其上的光量的13%(而非18%);
難怪會有誤差,像Metz的54MZ3的說明書上即標示在ZOOM105mm時GN=54,ZOOM50mm時GN=40,我以POLARIS測光表在50mm時經測試結果,其GN值僅36而已. |
新進會員

|
老式的閃光燈發光範圍通常是28mm而GN值會以50mm一公尺計算,這是大家認定的標準(只是大家認定並非iso),而新式閃燈會在燈前加一變焦鏡頭(28-105)讓燈光變窄而射的更遠,而GN值偏偏又是光圈X距離(公尺),所以廠家把測到最大的值標上並不是灌水,是真的有那個發光量,只是我們自己50MM角度計算的觀念要改變就是了。 (其實GN值也可以是光圈X英呎,這樣GN值就更大了) |
新進會員

|
閃光燈會以25%反射率來計算我記得以前學校攝影老師有提過(20幾年前),一般光線可分側面光、逆光、頂上光、漫射光和正面光,在自然環境裡,物體對側面光、頂上光、和漫射光的反射率平均值約18%,唯獨正面光因光源直接反射入鏡頭,物體的反射率會提高一些,所以閃燈廠家會以25%反射率來計算是有道理的。
不過閃燈以正面光反射來接受光線,容易造成被攝物平面化,專業攝影師如用單燈攝影會以微側面光來拍攝(求被攝物立體化),加大光源面積來模擬漫射光(柔和畫面淡化陰影),加1-2級曝光來細化銀鹽(負片)。
失學已久,如有繆論請各位先進不吝指正以免誤導。 |
部落格(8) 論壇版主

|
"唯獨正面光因光源直接反射入鏡頭,物體的反射率會提高一些,所以閃燈廠家會以25%反射率來計算是有道理的。"
Alingal大大所言甚是.
曾經拍過牆壁上或地面上平面的畫或布料,結果依閃燈的標示去打光,曝光正確.
但一般拍照,皆以立體物件居多,此時閃燈之反射光就不只是正面光而已了.
|
新進會員

|
謝謝諸位先進糾正了我的錯誤,過去我發覺此現象時總憑經驗 進行修正,從來不曾懷疑在反光率上被做了甚麼更動,連說明 書都懶得詳讀,現在終於明白了﹝又重讀了說明書﹞。
這結果還是有些令人失望,雖然改變反射率設計有其必要性, 但在A模式下經時曝光不足已為用家視為常態,甚至質疑其GN 灌水,我們就不能認為這種設計很完善了。
Alingal提到的說法我也想過,這是從柯達18%灰卡的使用上得 來的:在陽光直射的情況下柯達建議18%灰卡朝光源角度傾斜三 分之一,這時灰卡更面向光源,顯然它的反射率已經不是18%灰 下的平均值了。可是,每想到一個商品必須面向廣大的用戶,而 用戶的觀念已為慣例僵化了,閃燈廠家逕自更改反射率,是否徒 增不必要的困擾?
人工光源本來就難模擬自然,機頂閃燈;簡直就像在頭頂裝了盞 探照燈看東西一樣....在反射率上做些更動僅是權宜之計,也未 嘗不事件好事....如果改成21%的話?哈哈!
|
新進會員

|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
新進會員

|
Bingo - $ |
新進會員

|
以上都說得不錯,版上有如此佳作令人稱讚, 是否有人想過不同鏡頭的2.8會有相同的透光率嗎? |
新進會員

|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