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會員

|
原發文者: lamsk 發文時間: 2008/10/27 22:43 這是場不公平的決鬥! EF 85mm F1.2L II USM 是神鏡,比它更神的,在地球上只有 Carl Zeiss Planar 1.2/8..(恕刪)
-請在此輸入回應- 你是對的! |
網路會員

|
引文:
雜訊跟曝光值有關
,
同樣曝光值在不同的感光元件上有不同的雜訊表現
道理跟底片一樣
,
不同的底片有不同的粒子表現
在數碼時代,雜訊除了與感光元件的質素有關外,也與影像處理器的運算法則有關!
|
網路會員

|
原發文者: carols 發文時間: 2008/10/30 15:31
手札測試結果是sony a900略勝1ds3一疇 如何 carols修改於2008年10月30日15:36
-請在此輸入回應-
我在手札測試結果上怎麼找不到sony a900略勝1ds3一疇這段話,只看到畫素勝出這句,但畫素不等同畫質,否則一堆千萬畫素的相機不是要拿去填海了嗎?
|
網路會員

|
SONY告訴我,這樣的價位也是有好機器的~~~!!!
我用得很滿意,很符合商業攝影使用....高光位與階調表現很棒,原影像就很銳利立體
論刀長短,不如問它的特長在那...nikon失敗多少次才有今天??(很後悔買D2X),我們當了多少年的呆子??
它若表現再不好,可以出局了. CANON的調性就是軟,這點我沒有辦法忍受軟趴趴的影像
有競爭才是好事~!!!
|
網路會員

|
比較香港網站的照片裡時鐘下的柱子左邊與後方陰影相鄰的邊, 那一個感覺比較破? 柱子上的裂紋那一個比較清楚? 這兩個地方是決定一個相机的好坏的地方. 一個相機如果硬體雜訊高了, 那就要用比較重的除雜訊設計, 再以較重的銳化使影相清晰. 由於硬體的雜訊高了會與低對比的細節混在一起而一起除去, 影相銳化時不能再強化回來, 不然雜訊又回來了, 這不是對比強弱的問題. 較重的除雜訊手法也可能對低對比的邊緣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所以會有破破的感覺.
另外, 邊緣的銳化造成的黑白邊也不能太寬, 理論上四個 pixel 是極限 (sensor 是用四個 pixel R-Gr-Gb-B (R-Gr 一行, Gb-B 一行, 所以四個 pixel) 表現一個顏色中心), 但實際上它的邊還要經過 OLPF 糢糊化與DSP 銳化, 比較欄杆上面橫線, 各位可以看到一個是六個一個是七個 pixel. 直的欄杆因為巳經互相影響到了, 比較難比.
當然以上說的是太吹毛求疵了. 不過如果我沒有金錢的考量與鏡頭的包袱, 我是會一個 pixel 一個 pixel 看的. 實際上兩個相機我都喜歡, 只是個人覺得雜訊都除太多了(放大輸出時看不到就好了, 除太乾淨放大會反倒會覺得平平板板的), 邊緣銳化也都太重了(如果可以到4-5 pixel, 或是不要那麼明顯), 不知道是不是著者設定的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