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會員

|
為了求進步,看圖都會去推敲攝影者用的方法,學習用光和構圖,意圖等等...推測如果不是RAW, L1 JPEG的彩度和平衡感沒有這麼好(不是技術問題是感光源件和影像晶片的問題)~看來我也要多多用RAW,讓VenusEngineIII少作點事,自己的大腦眼睛手多費點工才能發揮L1的性能阿!呵呵! 謝謝!惠我良多!我已經在Email中邀大家賞圖囉~!! 蔡頭不愧是蔡頭,讓人真是期待SUMILUX 25 1.4究竟可以到什麼程度呢?(看到網路上那樣的例圖...實在有點期待又怕受傷害阿) davidwalther修改於2007年04月10日21:35 davidwalther修改於2007年04月10日21:38 |
網路會員

|
寫真迷有討論文,這是顆值得敗入的好鏡唷^^ 敗家清單又多了一條…XD 前幾天才去敗了阿福的125/2.5說… 這幾天又想敗p家的31/1.9…囧 完了…真的不能玩定焦鏡…會中毒@@ |
網路會員

|
我想無論如何不能忽略的是它的實體焦長,14mm就是14mm、25mm就是25mm;這點是我最終放棄對4/3系統的夢想,現階段矇用APS、以後等全幅的原因!
之前用E-1的14-54(也算中上等級了吧,4/3的「第一砲」耶)14端用來拍紀念照~類似合照之類,用相當於28mm拍合照不過分吧~旁邊的人「扁」得令人驚訝,從此再也說不出「數位為何要follow底片規格」這樣的話了→現在認為,實體焦長愈長愈好,有120規格更棒(當然是指「比較」啦,1000mm我也買不起、扛不動啊)
|
網路會員

|
還好LEICA D 14-50 2.8-3.5用兩片兩面非球面校正的比較好一點... Jenhoxen兄能否多形容一點E1成相上和你現在用的感覺如何?有沒有真正E1 Full-Frame Transfer的優勢?? davidwalther修改於2007年04月11日20:10 |
網路會員

| |
網路會員

|
David兄:
說實在,我對Olympus把他們自己的CCD叫作“Full Frame”蠻覺得啼笑皆非的→好像在說“我是百分之一百的4/3尺寸”一樣(有人是“APS的4/3”嗎)~小就是小了,百分之百的“小巨人”還是脫不了個“小”字啊,別人管你full不full!
以前覺得4/3系統完全針對數位影像需求而開發,免去135時代的包袱、鏡頭針對4/3尺寸CCD設計,一定是有最高影像品質;開放光圈即可用光圈、平像場、畫面邊角與中央畫質接近、物理上先天較長的景深使大光圈就得足夠景深有利手持拍攝減少拍照負擔.....數不完的好處,我又不需超大相片,何苦花錢買用不著的重量和體積來揹著?Why not 4/3?
實際上使用,只覺得明顯的好處是反光鏡彈跳震動輕微,幾乎和沒有差不多,因此手持“中”砲低速拍攝(如90-250或35-100)也不是太困難,即使沒有防手震似乎影響不大。其他的....鏡頭是有小一點啦,不過也沒因為玻璃漿少用一點就賣便宜些;對焦點相對於畫面來說是斗大一片,想精確對那個點根本沒辦法(所以發展Live Mos~不過我很懷疑高階機種怎麼做活動LCD~做活動式就難耐用及防塵防滴了),焦都對不準了那來的好畫質?
以對得到焦的題材來說吧,Kodak CCD在E1上表現就是色感「紮實」些,也就是比較「濃濁」,相較之下Nikon拍的比較「純化」和「透明」一點~比方兩個紫色,E-1拍的像榨好還沒過濾的葡萄汁,D2X拍的像義美純果汁,5D的可能是樂利包倒出來的~
明天再續嘍~~
jenhoxen修改於2007年04月12日01:43
jenhoxen修改於2007年04月12日01:47 |
網路會員

|
原發文者: jenhoxen 發文時間: 2007/04/12 01:37 David兄: 說實在,我對Olympus把他們自己的CCD叫作“Full Frame”蠻覺得啼笑皆非的→好..(恕刪)
-請在此輸入回應- 有效畫素等於全部畫素.....這不也是全幅嗎! |
網路會員

|
原發文者: oldmerlion 發文時間: 2007/04/13 09:06
-請在此輸入回應- 有效畫素等於全部畫素.....這不也是全幅嗎!
是這麼說沒錯啦,但這些年來“full frame”在135FF與APS的戰爭中已變成具有“特定聯想”效果的詞彙,如果O記想表達的意思是:「鏡頭光路完全配合感測器面積開發」這個優點的話,大可不必使用full frame這個名詞,因為在市場中並沒有另一種競爭產品是使用4/3鏡頭但CCD面積不到4/3尺寸;用這些字串使人在瀏覽Spec. 時視線會很快被它抓住,一個對品牌“版塊”沒有概念但主觀意識想要FF的消費者,多花很多力氣去詢問和了解E系列產品,至終也許會買4/3~被說服(之後產生兩種可能:1.滿意→功德圓滿,2.失望→不道德,因為人家本來是要找真正的135FF,而4/3系統的“FF”並未提供相同的優勢)、也許仍是不買(白花時間)。
如果4/3系統真的能解決高畫素、低雜訊,鏡頭解像力隨CCD點距微縮而倍增確見成效、鏡頭減省製作材料有替消費者省到錢....諸多市場共同關心(畫素/雜訊)及本身號稱但有待檢視(解析度/成本)的問題、以及確實克服焦長減半所伴隨的變形相對嚴重化問題,再宣傳DSLR不必follow底片時代舊規格的理念,會更有說服力啊!
jenhoxen修改於2007年04月13日12:06 |
網路會員

|
不敢當,wufs兄 其實到目前沒買過o家任何一顆鏡頭…^^ 所以您說的廣角,我也只有kit的14-50 勉強算得上吧 把錢都花在大光圈定焦鏡了>< 新舊蔡頭還有福倫達125/2.5L 不過您說的廣角鏡,○家11-22一直是最好的選擇 缺點就是跟14-50焦段重覆太多 預算夠的話,不彷直上7-14 不過要習慣不能加濾鏡喔 保護鏡小弟一直用B+W的 至於偏光鏡嘛…我是買kenko的 kit的72mm大口徑,這兩樣買起來也是很貴的><</html> |
網路會員

| |
網路會員

|
沒想到我的一習問題,讓一些對Full Frame Transfer有誤解的可以進一步瞭解。 其實在O家官方網站就有介紹何謂Full Frame Transfer以及其優勢, http://olympus-esystem.jp/technology/ccd/index.html也順便補充一下,其時O家是寫 Full Frame Transfer ,而非Full Frame ,我提問時也一直是寫Full Frame Transfer,這原本就是不一樣的兩件事情。 Full Frame Transfer是指整片CCD面積都可以充分感光。 Full Frame是指36X24的規格感光元件(因為135這個規格變成最普遍) 其實我一直想瞭解的是Full Frame Transfer在E1上實際的效果,這一點Jenhoxen兄的比喻其實很好,我也收穫良多;至於其光學原理,我已經相當明白,不妨也補充一下,還蠻有趣的。 大家可以用一張紙,在上面畫一個大大的”田”字型(正方形),就可以假設我們有一片”4畫素”的感光元件RGGB基本單位,每一個”口”是一個畫素,然後我們假設拿一個手電筒照射,正好投射在感光元件”田”的”內切圓”,我們就可以算出RGGB感光覆蓋的 比率 正好各是圓面積 / 正方形面積。 但是因為感光元件還有”線路”和”遮光膜”等構造,因此實際上的狀況,不是”田”,而是在”田”的四個”口”裡面,在畫一個”口”,也就是四個”回”所拼成的構造,然後只有回裡面那個小小的”口”,可以感光。 http://olympus-esystem.jp/technology/ccd/index.html然後我們畫內切圓象徵光線。 於是就會發現,感光的”口”被圓覆蓋的面積 / 感光面積 大於 上一個比率。 就產生一個誤差,千千萬萬個像素都會產生這樣的誤差,就愈來愈大。 有時候大有時候小,在比率上總是很難和真實狀態相同。 就算是Full Frame Transfer的設計,還是有感光源件間隙,只是他儘可能作小。 因為以前奈米科技沒有那麼發達,”畫素”沒有辦法提升狀態下,早期發展CCD的KODAK就是用這樣發展數位機背,發展出在現在來看低”畫素”,但畫質極高的數位機背。 其實銀鹽粒子135 ISO100底片,一般也只分佈100萬”畫素”左右不等,這就是”畫素”迷思不攻自破的原因所在。 我有作奈米的工程師朋友,在國內友達和英國實驗室研究,就是致力改善縮小元件的非感光、發光部分,因為其實,不管”感光”(CCD CMOS)或是發光(LCD OLED)等的”畫素”早就超過人內肉眼範圍,可是為何還是差”還原真實光線”有一段很大距離。 所以”理論”上Full Frame Transfer是較還原真實光。 但是真實狀況更複雜,因為CCD畫素元件並非每個元件都有一個訊號處裡(放大)器,因此透過整個CCD的訊號處裡放大器和影像處裡器處裡訊號、雜訊,就沒有辦法處裡每一個像素的問題,因此CMOS每一個畫素上都有訊號處裡器,除了節省時間,更對降噪,影像處裡大有助益,但是問題就在,多了一個處裡器,多了一個”不感光單元”體積,多一條線路,整個感光面積變小。 “理論上”LiveMos提供了兩者折衷的辦法,用CMOS的原理,但是簡化的線路,”理論上”是可以間收兩者之益。 但是O家E330、E-510、E-410都不採用Full Frame Transfer,都用LiveMOS,E1後續機應該要延續高畫質就要用Full Frame Transfer CCD,但是因為這項技術是KODAK而非O家,但是KODAK又不作LiveView,所以到底是結合還是怎樣,目前的消息是E1後續機會有Live View。 理論上和實際上會有差距,還是要實際用過看過沖洗過甚至印刷過才知道,我也納悶,E500會什麼就沒有E1所謂”高端”的畫質? 所以我一直想問清楚E1的那CCD到底有沒有優勢,如果有,那E500那麼便宜,我如果單單要成相品質,那我用E500就好了,至於那些”專業”功能,我甚至可以等等,就是一直很不明白就這個。 在O家版上當然是E1傳說話了,我也相信在國外論壇多有好評,但是如果沒有解決心中疑惑,實在不想花這個錢阿~~ |
網路會員

|
先跟看到這篇文章的版友說報歉!小弟前面這段話~如果O記想表達的意思是:「鏡頭光路完全配合感測器面積開發」這個優點的話,大可不必使用full frame這個名詞~植基於不正確的概念,請大家不要受到這段文字的影響。
不過即使觀念更正,仍不能改變個人現在對4/3系統(主要來自Olympus)的看法。我一直衷心期待有一天能義無反顧投入4/3而不悔~~早已厭倦非N即C的日子,但偏偏截至目前只有「名門」才出得了「大將」。
其實原先知道O記所稱Full Frame Transfer CCD所指何物,但真的不知Full Frame Transfer 是個既有概念及專有名詞,在對產品信心動搖的情況下(說“失望”比較直接),只當是O記取巧的命名與解釋,直覺反應是「最終畫質不佳說什麼優點都無益」;日子久了竟完全忘了解釋內容,以致鬧了前面的笑話!
|
網路會員

|
原發文者: jenhoxen 發文時間: 2007/04/15 02:29 其實原先知道O記所稱Full Frame Transfer CCD所指何物,但真的不知Full Frame Transfer 是個既有概念及專有名詞
jenhoxen 兄可能貴人多忘事, 其實 Full Frame Transfer 不是什麼新科技, Canon 早在 1D 時代便已用過了. |
網路會員

|
先謝謝 alecto39 兄您資訊的分享,小弟以前還在使用 SLR 的時候也是沉迷在大光圈定焦鏡上阿, 想請問您使用蔡頭還有佛輪達的鏡頭在 L1 上得時候,需要用到轉接環嗎?還是說可以直接裝在 L1 上阿, 先謝謝了 |
網路會員

|
都有用轉接環啊 本來是只有買m42轉接環的 不過因為有親友有pentax的鏡頭 所以只好又買了pentax的接環>< 福倫達也是因為這樣才買pk接環的…Orz |
網路會員

|
不曉得LEICA D Vario-Elmarit 14-50mm F2.8-3.5 ASPH MEGA O.I.S 防手震鏡頭 接到olympus510防手振機身,防手振效果如何?還是根本無法使用?很好奇,不曉得那位大大可以來個開箱文,願聞其詳,感恩! |
網路會員

|
這點在O家510板上有 D Lens14-50 2.8-3.5鏡頭防振是由鏡頭內載的處理器加上VenusEngine一代針對鏡頭震動作出修正. E510本身也是經由處理器對震動進行修正. 可是鏡頭已經修正的部分,機身並不知道,所以會產生怎樣結果可想而知,是超級晃動的模糊狀況,原本沒有模糊要要變成模糊... 就是說,鏡頭原本修正要讓光線投入修正後正確的感光元件位置,而感光元件卻自己因應修正已經偏移原來位置... 互相不能連動的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510要用D Lens14-50就要關掉其中一種,倒是可以試試誰的功能強. 雖然感光元件防振有何鏡頭可以防振的優點,但是鏡頭防振仍然在理論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這是要注意的..
感光元件本身的重量和大小比起鏡頭內部一組鏡片要大很多,要以高速進行修正,前後左右上下的修正移動,需要更多電力,而改變感光投射位置,事實上也代表入射角些微改變了,這異樣的修正,從鏡頭中心到周圍,修正程度不可能一樣,但是感光元件修正就把這個極微小差異當作一樣去修正. 而鏡頭防手振經由修正把進去感光元件的光路修正投射在一樣位置. 這是必須要注意的點. |
網路會員

| |
網路會員

|
請問版主如果更新韌體2.0 失敗不知會有什麼結果?還有假的電池要放在充電器上?是怎麼意思?不好意思因為想買但還沒買想多瞭解點。是不是要用插電的電源不要用電池電更新?所謂再按播放鍵是那顆拍完要看成品的那鍵嗎?很感謝您的回答。 |
網路會員

|
抱歉 很久沒上 您的問題答案是yes. 還沒買L1,基於現在的新產品,我有以下建議. 要問問自己的預算,買L1和買E3將來選擇的鏡頭會很不同. E3因為內建OS,所以什麼鏡頭都可以.那些光圈小的望遠鏡也都OK,反而可以省一些錢. L1如果搭光圈小的O家望遠鏡,根本不實用,如果是50-200 2.8-3.5甚至150 2.0那些,就要有敗家的準備. 那麼就是要買LEICA D鏡.我建議要購齊發揮"手動"優勢,否則L1到後來用一堆沒有光圈圜的鏡頭,會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所以還要準備LEICA D25 1.4和LEICA D 望遠鏡的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