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會員

|
還請各位老人幫忙,小弟再行謝過了 推薦者: 0937097098 |
部落格(7) 論壇版主

|
解析與說明
..
1-
問題在於外閃本身
.
因為外閃的發光
[
光域
].
與
[
光質
]
受到基本限制
.
所以無法拍出細膩的光感作品
.
2-
光域
..
發光的範圍與角度
3-
光質
..
是指光的調性
.
有軟
~
硬光之分
.
略分的話可分
5~8
個調子階段
.
細分的話可至
10~20
個階段調性
.
這是單一外閃控光做不到的部份
.
4-
要讓暗部與亮部區保留調性
.
又不能過暗或過亮以至無色調
.
又要有高對比的立體感
.
就必須使用高出力的專業棚閃
.
或高瓦數的石英燈才能做的到
.
5-
此外還要考慮燈罩
(
如雷達罩或
無影罩
).
及濾光
(
軟
~
硬調的控制
)
才能達到高標準的要求
.
6-
環境的彈射
.
反射光
.
以及使用反光板
.
或黑色吸光板
.
也會有必然的影響
.
7-
你希望的的結果應該是類似歐式油畫風格的人像攝影作品
.
在高 對比的光線中還要保留應該有的亮暗調性
.
8-
試試看以下建議
..a~
使用高瓦數的棚閃或持續光
. b~
使用腳架
.
放慢快門
.
縮小光圈
. c~
使用反光板
.
9-
最後
..
如果沒有以上燈光器材的話
.
把人調到有紗的窗戶前
(
白天自然光透過紗之後的軟光
).
用高感與慢速快門再加反光板
.
也可拍出類似的結果
.
推薦者: phtoboy, jk2038terry1019, 老何471130, 三米, ashine |
新進會員

|
非常感謝版主的幫助。
我在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使用了指數58的閃燈,配合燈架高位斜向下閃光,爲了改善光質加上了westcott 45英寸白色透光傘,1/4出力,相比直接使用外閃,光源面積和軟硬度都有了變化。
我還有三盞閃光燈,請問是不是多燈配合閃光,加上柔光器械就能提升效果一些? 這次拍攝以後發現單一使用透光傘,出力衰減好多,會不會用柔光箱能好很多? 一盤拍攝類似的portrait的時候,柔光箱多大的尺寸會合適一些?
再次感謝版主! |
部落格(7) 論壇版主

|
有次我去某一店家買外閃
.
店員向我推銷他手上那支高級原廠外閃有多好(很貴!)
.
他說
..
這外閃不但回電快
.
還有
TTL
以及消除紅眼裝置
.
出力微調還可在
0.1
之間加減
….
最重要的是
.
這外閃還可打到
f.22……
。
我聽完他的解釋之後就問他一個問題
..[
這是多少相對距離
.
所打出來的
f22?].
這位店員當下不知怎麼回答。
*****
1-
專業攝影師對於外閃的要求其實很簡單
. TTL.
消除紅眼
.
自動測距等功能
.
反而是多餘的
.
因為我們都只用
(M)
全手動設定
.
自動的設計反而會使得最後的曝光結果產生失誤與誤差
(
這部份稱為
~
自動裝置反干擾失誤
)
。
2-
店員在推銷那支多功能外閃時說
..[
可以將光圈打到
F22…..]
我心想
:
若用我之前的的那
500
元簡易外閃也可打到
F22.
只要將測光表放在它的
95
公分
.
前之位置即可
.(
或調高
iso)
。
3-
所以問題在人
(
思考與方法
).
而不在器材
.
過度依賴器材中的自動設定
.
反而凸顯出這個攝影者的弱點。
4-
我在初學商攝時
(
底片時代
).
拉一張拍立得要
NT.45
元
.
對於攝影學生而言是底片以外加重的負擔
.
除非不得以才會拉一張
.
也就是因為無法即拍即看
.
反而會訓練自己要多思考
.
以及去計算
(
預估
)
光的彈跳模式。這是我給你的建議之一
..[
請多思考
.
光粒子若如撞球桌上的球
.
它們是如何彈跳的
!]
5-
攝影
(
尤其是商攝控光
).
是最不易用文字與圖說去表達的
.
說的再多還不如實際操作一次
.
所以這次我還是只能用抽像的方式回答你的問題
.
給你的的建議之
2
是
..
請多用思考力與直覺
.
將這兩著搭配合作
.
才是一個攝影師的
[
特質
]
。
6-
圖解說明
..a.b.c
是各自不同的發光位置
.
也不是一定結果的位置
(
參考就好
).
三隻外閃集中力道在透光閃後同時發光出力
.
當然會比一隻強
.
也因
abc
的位置距離不同
.
於是打在被攝者時
.
就能在同一
[
快門時間
]
中創造出
3
種光的調子
。
7-
思考看看
:
如打出
*[
對比立體光
]
還能在暗部調中保有色階
.
亮部調中不至過曝無調
?.....*
軟硬光的穿透力
.
又代表什麼意思
?
。透光傘應該是離
model
更近還是更遠
?
**登入後才可瀏覽圖片**
0937097098修改於2011年12月04日15:55 推薦者: phtoboy, 餓死的貓, 老何471130, 三米, ashine |
新進會員

|
早上起來的時候,看到如此細緻用心的回覆,很激動!從接觸網路到現在10年了,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疑問被莫不相識的網友細緻對待,感激更勝。 對於版主大大的提問,我的理解是: 1.圖中模特穿的黑色皮衣吸光很強,如果用性質較為柔軟,**面積較小的單一光線照射,臉部細節清晰了,但是皮衣部份會曝光不足。** 2.版主的布光圖解析:一盞閃光燈置於傘尾,由於和傘面的相對距離較大,打出來的光線以柔光為主,用以烘托面部和環境。兩盞閃光燈置於傘頭,但是角度並不直射模特,打出來的光線較硬,一方面提亮臉部以外的環境和衣料細節,一方面散射到臉部的光線也能讓臉部增亮但不至於過曝。**此種布燈方式下,傘的位置應該相較我圖片拍攝的布光位置稍遠。** 3.硬光粒子力度大,方向性強,遇到主體以後反射也強,突出陰影重,適合表現拍攝硬朗的主體或者照射吸光率大的主體以保證曝光。軟光是散射粒子,力度稍弱,方向性不強,但不會留下硬影,且照射面積往往較大,適合表現被攝體柔和細緻的一面,由於皮衣屬於吸光面,力度不足的柔光大部份被吸收了,因而顯得欠曝。 我自己的布光改進方案: 我有兩把傘,三盞燈。 原圖傘燈的大致照射角度不變,但是可以稍微拉近一些,光質本身較柔軟,不會有問題。第二只燈放在七點位置的地板上,斜朝上用燈頭自帶的擴光板打硬光,用以表現皮衣的細節和軀幹細節(模特當時一身黑。。。),第三盞燈放在模特身後,直射模特背部,燈頭加一小柔光盒(不加也可),用以增加模特和環境的對比以及輪廓,背景也會因此稍微明亮一些。 以上只是我的思考,找到時間一定嘗試下,版主說的很對,雖然我不是非常在意器材,但難免有時候會不自覺的購買原廠高價設備(我覺得原廠的兼容性會更好),我的三隻閃燈都是原廠的,平時使用多以M檔位輸出,竟然都沒有怎麼用到TTL II,TTL只在拍攝應急場合使用,因為沒時間調試出力大小。接下來的柔光箱我不會著急購入,要先體驗使用好手頭的柔光傘,等到真的發現有需求了,再上也不遲。感謝版主幫我省下了幾十英鎊。 推薦者: 0937097098, 老何471130 |
部落格(1) 網路會員

| |
網路會員

|
如版主圖示3隻外閃應該還是辦不到 外閃的出力有限 玩玩可以~認真可不行
祝您 金兔 行大運 財源廣進 |
部落格(7) 論壇版主

|
回應
[
巨森
]
大
:
1-
我在
(4
樓
)
的回應之圖解
.
基本上只是一個
[
參考方法
].
外閃除了出力的問題外
.
它的內建
(
固定
)
壓克力調光板也是影響之一
.
這片固定內建的透明壓克力本來就被設計成調整光質的功能
.
光質屬於軟
(30%)
偏硬
(70%)
的調子
.
若再透過透光傘的話就更
[
軟調
]
了
.(
這也是問題之一
)
2-
但是因為許多業餘攝影者
.
或半專業者
.
受限於預算無法擁有高出力的棚閃
.
於是
[
必須
]
將就手邊現有的器材
.
所以在有什麼就用什麼的情況下
.
至少也能參考一下
.
試一下
.
4-
[
圖解
]
中
3
支閃光燈
.
如果改成
3
個
150W~300W
的小棚閃的話
.
效果當然會更好
.
除了出力夠之外
.
發光的光質也是原汁原味
.
更不會因為
(
外閃
)
壓克力板受到影響
.
5-
以上回答等等
.
因就
[
非專業模式
]
關係
.
考慮到業餘攝影者的使用度範圍
.
所以有很多不專業的地方
.
還請包涵
.
推薦者: phtoboy, 巨森 |
部落格(7) 論壇版主

|
*
軟硬光質的分析
..
1.
發光體
(
閃光燈之閃管
)
自標準罩發出光線之後
.
若遇到透光傘或透光布
.
描圖紙
.
之過濾後
.
光質的軟
~
硬調即受到改變
.
2.
濾光體
(
如透光傘
.
反射傘
.
無影罩
)
離發光體越遠
.
光質越軟
.
反之越近越硬
.(
光線的強弱也會影響
.
但在這裡強調的是光質
)
3.[
無影罩
]
也就是利用這個特性
..
閃管與濾光布固定保持約
60~65
公分的距離
.
因此產生偏軟調性
.
類似無影的效果
.
4.
如何分辨軟光與硬光
..
看影子的邊緣線就知道
.
邊線越清楚就越硬
(
光
).
影子邊線越模糊
.
光就越軟
.
5.
軟光調子之屬性
..
涵蓋率多
.
反彈率弱
.
色階細密
.
缺點是遇到黑色
.
深色及吸光材質時
.
無法拍出色階
.
6.
硬光調子之屬性
..
穿透力夠
.
對比性高
(
色階短
).
若用於拍攝深色吸光物質時
.
能用其穿透力拍出豐富色階
.
缺點是若遇到淺色反彈率高的拍攝物時
.
容易過曝而至無調
.
7.
如之前
(4
樓的圖解
).
如果使用
2~3
支棚閃
.
與濾光布
(
透光傘
)
保持不等距離與發光角度
.
就可在一次快門曝光中
.
呈現不同軟硬調光質
.
推薦者: 巨森, phtoboy, ashine |
新進會員

|
過渡的黑色色塊要放大看嗎?還是小弟我的螢幕要換了? |
部落格(3) 網路會員

|
小弟的一些建議,參考看看: 1.如要刻意表現臉部特徵則背景比例不應該太多。照片中的背景似乎沒有加分效果,可以減少比例。 2.單燈拍任何物品,最好善用反光板,不然容易有亮部與暗部差異過大的問題。 3.可以的話建議用雙燈,副燈與主燈成1:4的比例,這樣亮暗部差異在兩格左右會比較適合。 4.照片中光源的面積似乎不夠,不然就是距離太遠,可以拉近一些。 |
新進會員

|
這篇文章的問答真的很棒 |
站長

|
本則留言已移到保留區
|
站長

|
本則留言已移到保留區
|
網路會員

|
 感謝讓我受益很多照是我常上網最大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