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吳嘉寶話攝影 > 影像再閱讀的可能性?
作者  
討論話題
 

HugoChen


新進會員

2003/03/07 10:53
器材: 其他 其他
先謝謝在場的各位
底下的敘述可能會有點混亂,請多包涵
因為我得先闡述自己的想法(成見),才能替問題找到立足點。

我的問題大概是:
以一位學習創作者的角度
需要經過哪些步驟,才能讓影像更易被解讀?
而作者有沒有引導不定向觀眾(普羅大眾)的機會?

(狀況一)
當今台灣有很多電影
以夢幻部落為例吧
看著所贈送的明信片組
這些靜態影像都是片段而不完整的
可是由於我知道這是部電影,有音樂也有故事
所以很自然地會試圖安排片段之間的關聯
然後,就覺得看這些照片很有feeling.(即使在看到電影之前)

(狀況二)
國家地理雜誌社,這兩年發行一些攝影集
1.100經典選
2.北美
3.動物
4.泳裝
我細讀後,發現第二本與第三本最能感動我
儘管個別單張照片沒有第一集更震撼

大自然和根基於生活的文化
似乎已是約定成俗的共同影像語言
但創作者怎麼選擇讓觀眾理解的影像
作者的作品從自我想像中孵化
他在想像裡構築
或許看不見通往觀眾這邊的道路在哪裡

(問題)
我放一部分數位作品在這裡
http://cc.kmu.edu.tw/~u8801049

左下角-逝者的足跡
這是參與校內的某個工作隊,拍小小紀錄片同時,為自己所拍攝的照片
第一次跳入陌生社群
在完成剪接後,似乎整個感覺也告一段落
結果是唯一有頭有尾的攝影系列
而左中的"逝者之書"
則為延續那種攝影的浪漫,彷彿可以抓住什麼吧

前者只有本校外聘的一位美術老師讚賞
之後由於課業繁重,也就沒有機會再請教前輩了
可是社團內或同儕間,對這些照片的迴響很小
大家對於攝影的期待,仍是左上-合歡山雲海

親近的朋友提出質疑,為什麼要拍大家看不懂的照片?
比較理智的問法:
這類取材自生活週遭的照片(我拍了很多單張照片,都不敢放在網路上被嘲笑)
有沒有可能被解讀?

此外,我也想知道究竟自己攝影缺少了什麼?
換句話說:我來這邊尋求指點,包括技巧與觀念 :)

謝謝

ㄚ寶


論壇版主

1) 2003/03/10 00:51 
HugoChen
我的問題大概是:
以一位學習創作者的角度
需要經過哪些步驟,才能讓影像更易被解讀?
而作者有沒有引導不定向觀眾(普羅大眾)的機會?

=================================
大量使用影像的第一層訊息的影像,主要目的就是要讓觀者清楚、正確接收到攝影者想要表達的訊息。新聞攝影是最明顯的例證。但,即便是新聞攝影,一到了「XXXXX年度新聞攝影比賽」的時候,因為參賽的作品都已經具備最起碼的影像第一層訊息的張力了。這時,講究的就是影像第二層訊息的視覺美感、以及第三層訊息的影像符號性意義(是否可以引起觀者更多的聯想)了。

盡量降低影像第一層訊息的強度,盡可能引導觀者對影像中局部局部的圖形,進行影像第三層訊息的解讀,引發觀者對影像有更多的想像。主要目的,就是想讓不同的觀者,能夠對同一張影像有各自不同的想像。在影像面前有更多的觀看、想像、神遊的視覺享受的歷程。
九零年代以後的台灣當代美術作品就是最明顯的例證。請看吳天章的「關於春秋閣的傷害」http://www.tfam.gov.tw/html/art/imgjpg/媒0231.jpg
請注意,這個網址應該包含後面的/媒0231.jpg這一段。
北美館的這張資料影像,把吳天章這件作品最重要部分的,有如黑棺材的巨大黑色漆皮邊框完全給裁切掉了。很可惜!對作者也不公平!不知道是美術館裡面的人不懂解讀當代影像藝術作品,還是包網頁製作的電腦公司的工作人員的素質有問題?

總之,不管前者或後者,兩者都共同需要影像的第二層訊息:視覺美感的訊息!

需要經過哪些步驟,才能讓影像更易被解讀?
我想需要深刻的理解和影像傳播理論有關的一切知識吧!這是需要閱讀很多相關書籍、上很多相關課程的。

作者有沒有引導不定向觀眾(普羅大眾)的機會?
當然有囉!只要懂得利用視覺心理學裡面的一些和視覺注視點的操控有關的各種視覺原理!
Edited by - ㄚ寶 on 2003/03/10  00:56:17

Edited by - ㄚ寶 on 2003/03/10  13:13:33

HugoChen


新進會員

2) 2003/03/10 11:03 
謝謝阿寶老師的指點

更能理解老師在這兒的各種討論裡,強調心理學與傳播理論的用意
過去對這方面的學習幾乎為零
在「生產影像」過程中遭遇一些瓶頸

我要開始學習了,謝謝 :)

HugoChen


新進會員

3) 2003/03/10 23:32 
攝影者傳遞的訊息不必然能以一張照片完整表達
攝影作品,一個系列的創作應該可以彼此詮釋
其實,作者的每張影像都像一個足跡,看越多,觀眾越能發掘其想法

老師放在討論區的卻是個別單張作品(作者不同,風格不同)
這是為什麼呢?
在(我認知的)第三層,這些單張影像就讓我感到"不定向"

ㄚ寶


論壇版主

4) 2003/03/11 23:25 
HugoChen
攝影者傳遞的訊息不必然能以一張照片完整表達
所言甚是!
攝影作品,一個系列的創作應該可以彼此詮釋
這就是系列影像之間的脈絡性訊息使然。也是攝影家想要表達更豐富、更深刻的訊息時,發現單張影像無法達成目標時,必然採取的思考方向。
八零年代以後,當代藝術家更發現,除了系列影像間的脈絡性訊息之外,影像與文字 Word、字型 Typography 之間、影像與其他繪畫材料之間、影像與現成物 Object 之間、甚至影像與實體空間的所在位置、影像播映時間的存續之間的脈絡性訊息,更能擴展視覺書寫的表達範圍。也就是,脈絡性訊息正是當代藝術的特質。


其實,作者的每張影像都像一個足跡,看越多,觀眾越能發掘其想法
我們在其他主題裡面曾經提到過,儘管每一張影像都是攝影者的足跡,但是這並不表示觀者一定可以一定得要從影像中看見作者的足跡、作者的想法不可。
事實上,當我們越瞭解影像的本質(尤其是其中視框 Frame 的特性)之後,我們越容易理解,「想要觀者從影像(尤其是單張影像)中看見作者的想法,往往是緣木求魚」的說法是的確有道理的。

記得有位法國文學家說過,男人是火(?)星來的,女人是土(?)星來的。兩人的意見無法溝通原是兩者之間的本質使然,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兩者要能相互溝通無礙,必須雙方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去努力經營溝通之道。
個人以為,攝影家和觀者間的相對關係,簡直像極了這位法國作家講的男女關係。觀者看不見攝影家的想法,那是影像的本質使然,是當然的。攝影家想要觀者一眼看見自己的想法,那就得在這方面下足夠的功夫才行。不要以為:「只要是影像,別人就得(就有義務)看見你的想法!

更弔詭的是,就像 Diane Arbus 說過的:「你的照片說得越多,觀眾知道的就越少」。這和設計界著名的「Less is More」格言一樣,都在告訴我們,攝影家越是拼命「想要讓觀眾看見什麼」,往往會在最後發現其實是白費心機一場。這都是不瞭解影像的本質所致啊!


老師放在討論區的卻是個別單張作品(作者不同,風格不同)
這是為什麼呢?
記得我在某一篇文章講過:其實,傳播媒體就是當代社會的主宰者。生產者(藝術家)或消費者(觀者)一定得要有媒體介入其中,兩者才可能開始接觸。就像你我的接觸,要靠攝影家手札這個媒體一般。
而,我們也知道,善與惡總是存在於一切事物的一體兩面。任何媒體都有它的特質與從這個特質而來的限制。

首先,因為網路其實就像大馬路或金魚缸一樣,是完全透明的,只要上了網路一切都纖毫畢露。諸如著作權等等的問題,都會限制了我們討論的對象與方式。
目前我們在這個欄位上看得見得作品,都是我個人可以確定著作權沒有問題,同時根據個人的判斷,就作品的內容而言,應該可以引起不同面向意見的作品。

再者,網路上我們往往都是看了一方的發言,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就得將想要回復的話語在鍵盤上鍵入完畢。加上這時網路還連著線,就在你一面鍵入文字的時候,中華電信的口袋就一直在進帳。這都使得我們在網路上的發言幾乎不可能嚴謹的加以註明言論的出處,甚至往往不可能謹慎的對自己的言論加以順句、改錯等等。

個人以為,在網路上開設這樣的專欄討論影像的視覺問題,當然也有因它而來的制約問題。

在網路上的討論特別適合「就特定一張影像的閱讀經驗,書寫自己的看法」,這種討論方式。所以我們就最先採取這種方法討論。其實,最早將王福春、彭衛華、楊基發三人的三張影像,本來是準備分別放在不同的三個單欄目中的供讀者討論的。但是因為當時個人與手札之間的溝通不清楚,才會放在一起。害得許多讀者拼命在思考三者之間的脈絡性關係。實在非常抱歉。

其實,我正在和手札的同工商量看看是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討論另外一些作品,各位不妨拭目以待。


在(我認知的)第三層,這些單張影像就讓我感到"不定向"


Edited by - ㄚ寶 on 2003/03/11  23:50:41

ez9712


新進會員

5) 2003/03/12 10:33 
更弔詭的是,就像 Diane Arbus 說過的:「你的照片說得越多,觀眾知道的就越少」。這和設計界著名的「Less is More」格言一樣,都在告訴我們,攝影家越是拼命「想要讓觀眾看見什麼」,往往會在最後發現其實是白費心機一場。這都是不瞭解影像的本質所致啊!
*******************
真的是很"弔詭"......老師強調了許多理論的重要性之後,卻又提出這樣一段話。那在拍照的當下,是否就像張無忌學太極拳般,學了招式之後還須把它通通忘掉。只留下......直覺??
又或是說,我們該做的並不是「想要讓觀眾看見什麼」,而是「你想說什麼」??

ez9712


新進會員

6) 2003/03/12 10:44 
突然又有個想法。
相關的這些理論,是讓我們更了解"人"。
更重要的是透過理論的學習,來了解"自己"。
當我們用"直覺"感受到某一個影像產生特殊的吸引力時,經由過去理論的學習,抽絲剝繭的解析,讓我們自己由"直覺"的感動,轉為理性的認知。

ㄚ寶


論壇版主

7) 2003/03/12 12:25 
ez9712
真的是很"弔詭"......老師強調了許多理論的重要性之後,卻又提出這樣一段話。那在拍照的當下,是否就像張無忌學太極拳般,學了招式之後還須把它通通忘掉。只留下......直覺??
對了!就是這個意思!
在攝影現場,按快門的當下,只有直覺最值得依賴!
但是,同樣的是直覺,你妳人在中年的直覺當然會和少年輕狂時的直覺是截然不同的!要是十幾年之後的和十幾年前的直覺一樣,豈不白活了?
就是「見山又是山」的境界啊!


又或是說,我們該做的並不是「想要讓觀眾看見什麼」,而是「你想說什麼」??
正是如此!
畢竟,人類發明的一切工具,都是為人服務的!
ㄚ寶在大學擔任的課程,從起初的攝影學變成影像理論,而目前是影像傳播理論
以世界為格局的攝影教育的核心內容,也從最先的1.攝影是技術,到2.攝影是藝術,到3.攝影是紀錄,以致於目前的4.攝影是語言。人類對攝影的理解不斷的進化,而進化的進程,也直逼人類社會活動中需求的本質:「人與人之間的訊息傳播」。
所以,影像所成能承載的訊息內容 Content才是一切攝影技術、材料、方法論、形式等等形下知識的所歸。
對了,有話想說、想說什麼?觀者從你妳的影像中看見什麼樣的訊息?才是攝影家利用攝影這個媒材的終極目的啊!
 
回上一層 第1頁 / 共1頁 到第 1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駕馭閃光燈】最完整的閃燈指導教本!!
【Sony α NEX-C3‧NEX-3‧NEX-5完全上手】熱購中!!
數位攝影達人超值包【就是愛 構圖】+【數位單眼達人速成】74折
今年VIP會員招募-超大無敵1.5G相簿再加贈好禮!
【台灣私房景點全集】共5冊,合購73折再贈進口黑卡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3253098人 │ 線上1482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