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器材版 > 有關 E-system 和 135 系統的透視感與景深討論
作者  
討論話題
 

Acon


新進會員

2003/10/28 11:32
器材: 其他 其他
在討論串
http://www.photosharp.com.tw/forum2003/topic/topic.asp?forum_id=27&Code=20031023000030&fPage=1&Page=3
當中大家討論到 Olympus E-system 和 Canon 系統的機身、鏡頭重量,進而討論到焦長,衍生出透視感與景深的討論,現在我將自己的發言整理如下。

背景資訊方面,大家都該都知道,E-system 的感光元件是 18mm x 13.5mm,是傳統 135 系統的 36mm x 24mm 的四分之一大小。這使得焦長轉換率為 2。換句話說,Zuiko Digital 50mm 的鏡頭在視角上相當於 135 系統的 100mm 鏡頭。

eddiehorng


新進會員

41) 2003/10/29 09:36 
透視僅與物距有關啦, 焦長, 感光元件大小都無關.
但在維持相同的放大倍率下, 不同焦長或感光元件大小不同時,
勢必要改變物距, 此時透視效果就會改變.
大家都有變焦鏡吧, 試著維持某物在觀景窗裡放大倍率不變,
一邊變焦一邊跟著改變物距, 從觀景窗裡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
透視效果的改變, 電影裡也常看到這種效果.
所以300mm在4/3上的透視是600mm的效果沒錯.

但景深的問題似乎沒那麼簡單, 理論上只有對焦那一點才是清析的,
會有景深的產生是因為人眼無法分辨細微的差異, 於是在人眼
無法分辨是否比對焦點模糊的範圍之內就是景深, 故有模糊圈的概念.
因為景深實際上由人眼的分辨能力產生, 故人眼實際上看到的成像
輸出就應該會有影響, 輸出成4x6, 8x12還是300萬, 600萬圖檔,
相信人眼的分辨力大不相同.
以Acon兄舉的例子來說, D30和D60拍尺放到1:1來看, 是否景深相同?
倒是未必, 600萬放到1:1時比300萬放到1:1時大, 原來在300萬感覺
清楚的刻度在600萬是否還是清楚? 拍人像時這種感覺更明顯.
輸出的大小影響了人眼的分辨力也同時影響了景深.
但目前景深公式裡CoC=1730/(感光元件對角線長)
卻沒有包含到數位機像素的影響, 小弟以為數位照片若輸出成相片,
則此公式還是適用, 但若是在monitor上1:1檢視,
則常數1730似乎必需帶入像素值重新計算.

至於DC是否因為改變了像距而影響模糊圈值, 小弟一直對此點
不太明白, 今正好利用此機會討論.
dcview計算DC的景深公式裡, CoC值也僅如上列公式以
感光元件對角線長來計算, 其他的值與計算135相機的值並無不同.
135相機與APS Size DSLR的像距相同, 而DC的像距可能與之不同,
但計算景深的公式卻都是相同的, 是否其中有誤謬之處?
還望有研究的前輩不吝指導.

winsun

部落格(1)
藝廊顧問

42) 2003/10/29 10:32 
對與透視感小弟看法與eddiehorng一致...
我用我的說法補充說明..
透視感講白話點就是[相對距離感],
只跟相對距離有關,跟其餘焦長,光圈,感光元件大小,視角等都無關...
也許你會覺得用望遠鏡頭與廣角鏡頭拍攝出來的畫面透視感明明不同啊?
那是因為使用望遠鏡頭時為了取得與廣角鏡頭同樣的視角必須將距離拉遠,
透視感是因為距離的改變而變化而跟焦長無關....

舉個例子,
假設A為後景B為前景,A距B一公尺,C為拍攝點..

使用廣角鏡頭拍攝時
C距B一公尺,C距A兩公尺,
此時A與C的相對距離是B與C相對距離的2倍,
感覺透視感蠻強的...

使用望遠鏡拍攝時為求取得相同視角,
C必須距A六公尺,距B五公尺,
此時A與C的相對距離是B與C相對距離的1.2倍,
感覺透視感便已被壓縮了..

那如果使用望遠鏡頭時與廣角鏡頭時是同一個點拍攝,
那透視感其實是一樣的,但因為視角差距過大比較上便比較沒意義...

另外回應Acon一點,
Acon認為E1相對於全幅機,
以相同等效焦長的鏡頭來說,
有著較佳的景深,與同樣透視感,
以上說法都沒錯,
但這是所有較小感光件相機的通有特性啊,
這些優勢在焦長轉換率動輒5-7倍的消費機不是更更明顯的嗎...
何況有深景深優勢,相對意味著淺景深之營造照不易,
被壓縮的透視感意味著強烈的透視感的取得不易...

討論歸討論,如果有消費機與單眼機實際一起拍攝比對,
應該就很容易瞭解了..

Acon


新進會員

43) 2003/10/29 10:40 
ITO 兄,你說的那效應我不清楚。就如你所說,每家的 low-pass filter 設計不同,有些甚至夾了好多層。

http://www.canon.com/camera-museum/tech/report/200211/report.html
(1Ds,見 Fig.2)

要估計它造成的景深效應,說實在我覺得那只有原廠設計人員有辦法去做。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一陣子前在手札看到有人說某攝影雜誌比較 10D 和 SLR 的景深差異,結果發現竟然是 10D 景深較淺,結論是可能和它的 CMOS 比較"厚"有關係。我是沒有看那本雜誌,不過它可能就是如你說的受到 low-pass filter 影響 (實際感光部位離鏡頭後端的距離變了)。

Acon


新進會員

44) 2003/10/29 10:58 
winsun 說
---------------
另外回應Acon一點,
Acon認為E1相對於全幅機,
以相同等效焦長的鏡頭來說,
有著較佳的景深,與同樣透視感,
以上說法都沒錯,
但這是所有較小感光件相機的通有特性啊,
這些優勢在焦長轉換率動輒5-7倍的消費機不是更更明顯的嗎...
何況有深景深優勢,相對意味著淺景深之營造照不易,
被壓縮的透視感意味著強烈的透視感的取得不易...
---------------

沒錯啊,我大概是那個意思。可是我沒有說景深長就是「較佳」,135 相機和 消費型 DC 在景深這一點上,我看是兩個極端,一個過,一個不及。

在這一點上,我說 E-system 好,是因為它的設計剛好處於極適當的地位; 它的景深不會如 135 系統在特定主題下有過淺的困擾,也不會如 DC 一般想淺也淺不起來。

而且 E-system 相對於 135,它不見得會有你所說的「有深景深優勢,相對意味著淺景深之營造照不易」的問題。為什麼呢? 別忘了,它的鏡頭 size 較小,相對可以做更大的光圈。你看現今 135 的 600mm 只能做到 f/4,E-system 300mm 卻可以到 f/2.8,正好彌補上來,可用於營造淺景深。

這就是我說 E-sys 是個經過用心設計,考慮週全的系統的原因。

Acon


新進會員

45) 2003/10/29 11:13 
eddiehorng:

解析度的影響是會有,可是你真的覺得它有「那麼」大的影響嗎?

拍一把尺的刻度,如果在 300 萬像素下你可以看清楚刻度 2cm ~ 8cm 的範圍 (也就是景深範圍為 6 公分),同一張圖用 1100 萬像素去拍,看清的範圍真的能夠多多少? 好吧,了不起說可以看清楚 1.8cm ~ 8.2cm 的刻度範圍,那景深範圍也只因為這種解析度變高而「增加」了 4mm。(其實哪有增加,是「看起來」增加了)

這種因圖檔解析度增加而能夠在景深範圍前後邊綠模糊地帶多辨識出哪些哪些細節的現象,在實際應用上實在很自欺欺人,不是嗎?

我不瞭解 CoC 是怎麼弄出來的,不過它具備的顯然是個物理和數學意義,定出這個值後它的推衍邏輯是固定的。如果解析度這事也能算得上是影響景深的因素,那視力好壞大概也可以了。以我的近視度數來說,消費機也變成淺景深了,因為我什麼都看不清楚。

alfax.lee


新進會員

46) 2003/10/29 11:24 
透視感看用什麼解釋
簡單說
不同鏡頭或不同底片(CCD)尺寸在同一個位置拍攝同一主題"透視感"皆相同(當然主題在成像不同大小)
不同鏡頭或不同底片尺寸拍攝同一主題使得"主題"在底片(CCD)畫面上"一樣大"透視感將不同

在簡單說我在我家陽臺用肉眼看101大樓
跟拿起望遠鏡看的"透視感"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2台像機一個裝600大砲一個裝20廣角同一位置拍同一隻鳥
除了20廣角鳥較小隻外"透視感"是一樣的
當你把20的鳥格放跟600鳥一樣大"透視感"是一樣的
但你拿20廣角跑到鳥前面拍跟600鳥一樣大時大"透視感"是不一樣的

所以不同鏡頭的透視感要看是用什麼角度解釋

Acon


新進會員

47) 2003/10/29 11:41 
再講仔細一點:

我的意思是 CoC 當初的制定的確可能有考慮到視覺分辨能力。但一旦制定完成、套入公式後,整個景深的計算和推衍,就只有物理和數學上的意義,而不具視覺上的意義。因為如果解析度或眼力造成的這種細微的分辨率上升也能納入事後的考量,那不同的感光元件、不同的鏡頭,甚至不同的人都可能會影響到景深了。怎麼可能依據這些細微的系統變化而去一一重新制定景深公式?

夢幻nikon


新進會員

48) 2003/10/29 11:50 
"整個景深的計算和推衍,就只有物理和數學上的意義,而不具視覺上的意義"

所以這就是所謂"專家的盲點"
算了半天對於拍照的用途有多大?幫助為何?
若公式算出來不能與經驗來驗証,不過是無用的數學遊戲而已

景深如此,透視亦如是

Acon


新進會員

49) 2003/10/29 12:05 
夢幻nikon

不會啊,我覺得景深公式超級有用,它可以在在印證你每一張照片的景深效果。我不是說拍每張照片前都要拿電腦出來算一算,我是說對景深公式的瞭解會讓你對自己拍出來的照片之所以看起來如何如何,有很大的印證效果。和拍照經驗對照後,更可以幫助建立日後操作相機時心裡的一種底。

所謂的技術,包含了經驗和知識。瞭解景深是屬於知識的部份,它和所謂經驗是相輔相承的,哪有何者有用、何者無用之理?

Rick07


終身 VIP

50) 2003/10/29 14:41 
拍照如果只當興趣或消遣,這些理論當然知不知道都無所謂
以影像擬真合成(composite)而言,不懂透視的觀念,是無法組合出一張正確的畫面,你不會知道為什麼兩張圖光線一樣,但為什麼這個東西放在那,看起來就是這麼奇怪不協調,問題往往出在景深與景深上面‧
個人曾從事過電腦建築外觀透視,一張圖要影像組合4~50個影像是常有的事,沒有透視的觀念做出來的東西只會變成四不像,無論是建築外觀透視或室內設計,透視都是極為重要與常用的知識,夢幻nikon兄您沒有用途,不見得其他人都沒有用途‧

Rick07


終身 VIP

51) 2003/10/29 14:44 
拍照如果只當興趣或消遣,這些理論當然知不知道都無所謂
以影像擬真合成(composite)而言,不懂透視的觀念,是無法組合出一張正確的畫面,你不會知道為什麼兩張圖光線一樣,但為什麼這個東西放在那,看起來就是這麼奇怪不協調,問題往往出在景深與透視上面‧
個人曾從事過電腦建築外觀透視,一張圖要影像組合4~50個影像是常有的事,沒有透視的觀念做出來的東西只會變成四不像,無論是建築外觀透視或室內設計,透視都是極為重要與常用的知識,夢幻nikon兄您沒有用途,不見得其他人都沒有用途‧

Acon


新進會員

52) 2003/10/29 15:07 
唉! 可惜,忽然想起 11/2 那天有事,不能去玩 E1 了…

多麼想玩它呀…

我也是 Olympus 使用者,我用的是 E-100RS。

夢幻nikon


新進會員

53) 2003/10/29 17:43 
Acon、Rick07兄:
你們誤會我的意思了
我當然知道景深公式與透視的計算與意義
代公式不難
但是這些數學的、物理的東西如何應用到拍照上面去
並不是把數字拿出來就OK了,不是嗎?

個人是覺得討論的重點應該放在與拍照實務的相互對照之上
若是執著於一個算式或小觀點,反而會造成與既有知識的錯亂
這也是"景深"和"透視"兩個問題經常會在網上爭論不休的主因

"專家的盲點"是小弟的有感而發而已
絕非鄙視之意
請見諒



deshin2


新進會員

54) 2003/10/29 23:17 
有關透視與焦距
http://www.cphoto.net/xxyd/wq.htm
第十題

有關Coc
http://leicafanclub.org/institute/leica-dof.htm

有關景深公式推導
http://www.photosharp.com.tw/photo123/dof2/dof2.htm

"如果"鏡頭符合高斯成像公式,景深公式沒問題
問題就在Coc

CoC豈有
CoC 值= d/1730,d 是感覺元件對角線距離 (某友站抄來的)
如此簡單!!

Coc至少與
1.人眼辨識率
2.鏡頭品質
3.底片片幅
4.CCD解析度
....
有關

而人眼辨識率又與
每個人的視力‧照明環境,圖的色調、反差,銳利程度...
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還有辨識力是根據人的肉眼可以分辨出的"視差角"而定
跟物距(拍照時)決對有關
跟相片放大倍數(假設固定於30cm遠檢視相片)也有關

總之影響CoC的因素太多了
但是各廠商可能把所有因素考慮進去嗎?
如果是,現在的"景深表"會變成"景深大辭海"
會去翻的人更少了

所以想用"簡化的"景深公式去解釋一切
似乎很難
但景深公式也並非完全無用
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還有CoC 值= d/1730 很像是Z牌鏡頭用的
O牌鏡頭何時跟Z牌平起平坐了
果真如此O牌鏡頭賣的貴還真有道理

collective_9-9


新進會員

55) 2003/10/30 07:42 
deshin2兄,
小弟算了一下,35mm film的對角線是43.266615mm, d/1730=0.025mm.
又翻閱了眾文出版,塗紹基先生翻譯的"Nikon的世界(三)鏡頭專輯",在第38頁提到"景深表除了特別標出者以外,皆以1/30mm(0.0333333mm)為準,這可造成標準的清晰影像.就55mmf/3.5 Micro-Nikkor 鏡頭而言,其模糊圓直徑為1/40mm(0.025mm).至於200mmf/5.6 Medical-Nikkor 鏡頭,其模糊圓直徑為1/20mm(0.05mm).
是否每支鏡頭的真實CoC值都不同,而廠商只以一固定值來概括描述,另外請問您是否能提供各廠牌鏡頭的CoC值?相信很多人都和小弟一樣想知道事情的真像.
先謝謝啦....^_^

eddiehorng


新進會員

56) 2003/10/30 09:01 
解析度影響景深否? 那是絕對有影響的,
舉個極端的例子, 在像機上用約10萬畫素的LCD檢視和
在monitor上1:1檢示時, 景深相同否? 絕對不同啊.
小畫面看起來可能100cm內都清楚, 在monitor上可能變成只有10cm.
所以景深公式很有參考價值, 卻沒有絕對的比較意義.

E-1和APS DSLR其實感光元件大小相去不遠, 按照Acon兄的說法,
APS DSLR也可說是135FF和DC之間的平衡點, 公式上APS DSLR景深比135FF來的大, 但就實際上用起來, 很多人覺得600萬APS DSLR景深卻比135FF來的淺,
同樣的情形也可能發生在E-1上. 因此E-1在景深應用上取得平衡的說法,
也許不能光靠公式計算.

而就長鏡頭來說, 135也有300f2.8啊, 經過裁切也可"變成"600f2.8,
重點是誰家的感光元件做的好, 可以提高密度又維持影像純淨.
而E System當初號稱因為CCD縮小可以連帶降低鏡頭的重量, 體積,
價格...今日看來卻沒有實現.

Acon


新進會員

57) 2003/10/30 09:22 
所以我說,如果要精確考慮視覺對於景深判別,那不同的感光元件、不同的鏡頭,不同的人,甚至不同的放相大小 (聽說一般是以放到 8x10 來制定) 都會影響到景深。不太可能依據這些細微而無限的系統變化去一一重新制定景深表。

討論景深公式,或是利用景深公式比較不同相機系統的景深時,我們就只能在一個事先設立的標準 (比如說 CoC 這部份) 看待其物理和數學意義,比較局限。CoC 的制定當然可以改,可是改了還是一樣,一樣不精確,一樣無法普世通行,依然只能非常有限地對應到某個範圍內。這樣的討論和真正的攝影當然有點不同,可是有損它的價值嗎?

真正的攝影操作時,就像夢幻nikon 講的,要配合一點經驗來進行。可是,不同層次的討論本來就是要以不同層次的觀點來看待,哪有別人在以公式比較各系統景深之時,我卻天外飛來一句「攝影要靠經驗,不然公式只是廢物」的道理,這不是雞同鴨講嗎?

這樣子把不該混雜的東西混雜在一起、無法 focus 的「討論」,只會引來更多口水和壞情緒,不是嗎?

對不起夢幻nikon 兄,我不是在說你,我只是在說一種我們在討論各種事物時所常犯的錯誤,我自己也無法完全避免這種錯誤,不過,錯的終究是錯的。

偶自己的發言在此先暫時打住,我這幾天好多工作積了要完成。deshin2 兄貼的那些連結好專業,讓我知道了 CoC 不是那麼地簡單。我要仔細把它們讀一下。我想我之前的許多說法在細節上都有可能要修正,不過就 E-system 和 135 系統的透視與景深比較方面,我想我在大方向上說的都是對的。



的意思是 CoC 當初的制定的確可能有考慮到視覺分辨能力。但一旦制定完成、套入公式後,整個景深的計算和推衍,就只有物理和數學上的意義,而不具視覺上的意義。因為如果解析度或眼力造成的這種細微的分辨率上升也能納入事後的考量,那不同的感光元件、不同的鏡頭,甚至不同的人都可能會影響到景深了。怎麼可能依據這些細微的系統變化而去一一重新制定景深公式?

Acon


新進會員

58) 2003/10/30 09:27 
對不起我下面怎麼多貼了一段? 歹勢歹勢,最後那一段是誤植,我上一篇發言只到「…都是對的。」為止。

Acon


新進會員

59) 2003/10/30 10:07 
eddiehorng 的說法是對的。

一般聽說廠商設計機子時,考慮到的景深效果是以最終放大到 8 x 10 的相片來決定。就如你所說,放得小 or 放得大,看起來清晰的感覺會完全不同。

我的說法是從物理上切入,也就是以一個前提制定公式後,它所呈現出來的清晰範圍。所以我才說實測景深不能拍什麼風景人像,要拍尺才會準,因為刻度就直接入鏡在畫面上,一看就知道了; 在一般人眼分辨率下 (我所謂的前提之一) 不會有什麼爭議。能不能和公式相互印證也是一目瞭然。

jakyou


新進會員

60) 2003/11/01 00:55 
透視感與物距有關,與焦長無關。

但...視角與構圖有關,構圖連帶影響物距順道牽制景深,所以說視角不重要嗎?我不認為。

純以數字來看的話 E-1 似乎很美好,景深不致過淺,但實際上用呢?
除非鏡頭光學素質有辦法達到大光圈下還能維持一定水準以上畫質,不然必定會發生縮光圈遷就畫質的情形,以目前的 135 鏡頭來看,除了少數定焦銘鏡之外,幾乎沒有光圈全開畫質不下降的(Nikon 金環 AFS,Canon 紅線 L 都一樣啦... )。

若不重視畫質的話上面這段可以不必理會...

另外就是 3/4 系統個人覺得沒未來性,小 CCD 等於限制了未來的發展,以現在 APS 6MP CCD 的密度而言,已經對鏡頭非常挑剔,平價變焦鏡拍出來的東西跟失焦沒兩樣(解析力不足),若再提高 CCD 的密度實在不是個好主意,鏡頭很難去搭配,提高的畫數沒有實質上的意義;CCD 密度越高,雜訊的問題也會跟著來,看看現在 5MP 等級的消費機吧,雜訊比起兩年前同樣大小 CCD 的 2MP 機種不知高出幾倍,也許有人會說 DSLR 不會如此,DSLR 目前的低雜訊有大半是拜 CCD 密度較低與單位感光面積較大所賜,以製程來說,消費機的 CCD 要來的更精密...結果卻是...

APS DSLR 還存在著增大感光面積的可能(可增加畫數不必提高 CCD 密度,順道使視角更接近 135 原本設計),鏡頭群也相容於傳統機身,不滿數位的色彩表現可以多帶一台機身殺底片,但 3/4 系統就只是這樣而已了,CCD 只剩增加密度一途,也不可能會出底片機身,就算 CCD 技術有飛躍性的突破,較大的 CCD 仍然可以有更好的表現...片幅才是王道,不管數位傳統都一樣(價錢也是亡道...=_=!)

實際使用上 APS DSLR 的 1.5x 視角轉換已經讓我頭疼不已,若用上 2x 的話我鐵定會發瘋...
回上一層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 / 共4頁 到第 頁   下一頁 1 2 3 4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Canon EOS 6D 實戰攻略】年度新書上架!
【Nikon D600 實戰攻略】全幅新戰力完整剖析!
【Canon EOS M 輕鬆活用】電子書免費下載!
【Canon EOS 1D X / 5D Mark III 完全活用解析】長銷熱賣中!
【Canon EOS 650D 完全活用】好評發售!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8903304人 │ 線上1490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