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會員

|
我比較相信杜象當時這樣做是為了挑戰何謂藝術品的認定,也就是藝術的合法性(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等於寫廢柴) ---------------------------------- 誰說的啊
綠光大大就不知道啊
不然他怎會說出什麼是『藝術家』,什麼不是藝術家
什麼是『作品』,什麼不是『作品』的荒謬話來了
而且還可評斷什麼是『好』作品,什麼是『爛』作品 |
網路會員

|
我只知道杜象後來靠著在馬桶上簽名 賺了不少錢(這是我聽來的,路邊社負責) ----------------------------- 這是他激怒大眾的手法之一
也徹底顛覆了所謂『作品』的定義
(他簽過名的小便池在展覽會場的小便池是一樣的意義嗎?)
|
網路會員

|
我尿過的對我才有意義 ^_^ |
網路會員

|
我尿過的對我才有意義 ^_^ ---------------- 那你可能要和別人共享尿味囉 :)
|
網路會員

|
杜象原意是反重複出現的『形式』,並嘲笑藝術家的『品味』 至於他呈現的形式,是空的 不存在三度空間的(是小便池,還是對於藝術體制的顛覆?) 你如何定義他的形式 並三度空間內重演? -------------------------------------------------- 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否則當年北美館達達特展要花五百萬請來該馬桶,就不會有許多藝術界朋友前去抗議了!! 但你不能否定杜象當時的確製作了這樣的呈現形式(還是有呈現形式存在)
|
網路會員

|
我尿過的對我才有意義 ^_^ ---------------- 那你可能要和別人共享尿味囉 :) ----------------------------- 願與您分享!! |
網路會員

|
杜象原意是反重複出現的『形式』,並嘲笑藝術家的『品味』 至於他呈現的形式,是空的 不存在三度空間的(是小便池,還是對於藝術體制的顛覆?) 你如何定義他的形式 並三度空間內重演? -------------------------------------------------- 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否則當年北美館達達特展要花五百萬請來該馬桶,就不會有許多藝術界朋友前去抗議了!! 但你不能否定杜象當時的確製作了這樣的呈現形式(還是有呈現形式存在) ------------------ 這個『形式』(如果你硬要稱為形式的話)是抓不到的
(對藝術體制的反叛可以有形體的形式捕捉下來嗎?)
沒有辦法在不同的時間與地點再現一次(每次的結果都可能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觀念藝術』難以保存的原因 |
網路會員

|
再者,我們之所以稱為『形式』,指得就是可以重複出現的規則
只要符合這個『形式』,就可以具體的再現
但是『觀念藝術』的『形式』既然無法捕捉
無法再現,它可能發生過一次就再也不會出現了
你如何能將其稱之為『形式』 |
網路會員

|
再者,我們之所以稱為『形式』,指得就是可以重複出現的規則 只要符合這個『形式』,就可以具體的再現 -------------------------------------- 所以我才問你你的"再現"的定義是什麼? 就我的認知,不管是再現,表徵...都是representation這個字的中譯!! 請指正~~ 再者,觀念藝術絕對不是如你所說,不能以攝影為形式來呈現!! 端看作者想給你看到怎樣的形式~~這在許多觀念藝術,行動藝術的文獻裡已經討論的非常清楚了
|
網路會員

|
再者,我們之所以稱為『形式』,指得就是可以重複出現的規則 只要符合這個『形式』,就可以具體的再現 -------------------------------------- 所以我才問你你的"再現"的定義是什麼? 就我的認知,不管是再現,表徵...都是representation這個字的中譯!! 請指正~~ ------------------------------- No
一個是represent 表現
一個是re-present 再呈現
者是大大地不同地 ---------------------------------------------- 再者,觀念藝術絕對不是如你所說,不能以攝影為形式來呈現!! 端看作者想給你看到怎樣的形式~~這在許多觀念藝術,行動藝術的文獻裡已經討論的非常清楚了 ----------------------------- 我沒說不行啊
我說的是某些人錯把『觀念藝術』的『攝影記錄』就當作『觀念攝影』了
這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
網路會員

|
所以你的再現是re-present? 何不寫"再呈現"比較清楚!!? ------------------------ 我說的是某些人錯把『觀念藝術』的『攝影記錄』就當作『觀念攝影』了 這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 其實也是可以的,端看作者想給你看到什麼形式!! |
網路會員

|
所以你的再現是re-present? 何不寫"再呈現"比較清楚!!? ------------------------ 我說的是某些人錯把『觀念藝術』的『攝影記錄』就當作『觀念攝影』了 這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 其實也是可以的,端看作者想給你看到什麼形式!! --------------- 這是有差距的
就以舞台劇來說
在現在看的臨場感
和攝影記錄後的結果就不同了
因為這有『鏡頭視角』的問題
攝影機幫你決定了視角
而無法完整的re-present現場的狀況
對於某些強調與群眾互動的演出就有極大的影響
更別提『觀念藝術』這種常強調『觀眾』參與的『藝術展現』型態了了 |
網路會員

|
我認同以上說法,這也是大家的共識 但就我的瞭解 "把『觀念藝術』的『攝影記錄』就當作『觀念攝影』" 這是兩邊都正在努力的方向,並非不可以~~
|
網路會員

|
連自己的東西被批評了一下,就氣得半死的出來辯解,要說你懂現代藝術... 好笑~
別人認不認為我是不是攝影家,我何必緊張的辯解呢呢?創作回歸核心是自己不得不創作,而不是要創作出來讓人家認為你是藝術家... 既然我是為我自己創作,作品被批到爆,又何須自己出來辯解呢?
因為你要裝作是藝術家,所以才在意別人看你的作品是不是藝術~你永遠無法頓悟吧? |
網路會員

|
哎呀 又開一爐 搬椅子 座定 聽講 |
網路會員

|
祝大家新年快樂囉! |
網路會員

|
因為你要裝作是藝術家,所以才在意別人看你的作品是不是藝術~你永遠無法頓悟吧? --------------------------------------------------------- 事實上,綠光大大認為『狗屎』很沒有『品味』
所以不能當作『藝術』
不過,比起綠光大大虛偽偏頗的品味藝術概念
我寧願選擇當『狗屎』
至少臭的『理直氣壯』
不像某人,一肚子大便卻還要拼命噴香水美化自己 |
網路會員

|
補一篇參考文獻 展覽介紹 (New York): Jeff Wall -- 張美陵Jeff Wall http://www.moma.orgFeb 25 - May 14, 2007: MoMA, New York Jeff Wall, “A Sudden Gust of Wind (After Hokusai),” 二十年前,抽象表現主義還是美國藝術界的主流。當我享受了巨幅繪畫的視覺震撼之後,看到 Jeff Wall 的攝影寫實燈箱作品,就像是看到⋯⋯一張白紙(因為霎時腦袋一片空白,不知到底要看什麼)。我的攝影老師告訴我,Robert Frank 是他們那個世代的偶像,“The Americans” 是他們的聖經。現在我的學生告訴我,Jeff Wall 是他們這個世代的偶像,紐約 MoMA 的 Jeff Wall 個展是他們最期待的年度盛事。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 Jeff Wall,三十年來一直在邊緣遊走(他的媒材是藝術界鄙視的攝影),冷眼旁觀各樣藝術潮流的起起落落,近幾年來終於輪到他站上舞台。 要了解 Jeff Wall 的作品,只靠視覺是不夠的,必需動用理性思辨。他有個藝術史碩士學位,也不斷在作品裡與藝術史對話。這對於不熟悉藝術史的觀者而言,簡直非常困難一窺門道。因為他不但與直接訴之感性的抽象藝術大大不同,他的作品雖然看似攝影寫實,但他要觀者看到的,卻不是畫面上第一層次看到的視覺形式或寫實故事。所以,不論從抽象或寫實的傳統觀念,都不足夠了解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稱為觀念藝術,這樣的觀念藝術卻是從攝影媒體最基本的紀錄特性出發,重寫“紀錄攝影 Documentary Photography”的定義。近代有許多攝影家都在努力重新探究“紀錄攝影”,儼然成為新的潮流(請參考: Click Doubleclick: The Documentary Factor (2006), by Thomas Weski)。不同於一般觀念藝術家把攝影當作用過即丟的工具,Jeff Wall 專精攝影的技術與歷史。Jeff Wall 的方法學(大型相機、劇場式演出、電影外景工作團隊、重寫紀錄攝影傳統、巨幅照片,etc),影響了許多當代攝影大師:Andreas Gursky, Philip-Lorca diCorcia, Gregory Crewdson (族繁不及備載)。他幾乎充分控制攝影畫面細節;他曾花了一年時間觀察一個景點,再花六個月時間在工作室重建這個景點,再回到這原景點拍攝近四百張的在這裡出沒的青少年,再聘請四十個臨時演員扮演這些青少年,再經過一個月的拍攝,再經過電腦合成。他的目的:“I wanted to make it as real as I could.” Katsushika Hokusai (葛飾北斎) 19th centuryJeff Wall 製造他要拍攝的事件,拍攝後,這事件就不再存在。在這些作品裡,觀者看到的紀實,只不過是攝影技術的紀錄recording功能而已。這些作品的攝影內容卻是非常逼真的虛構,攝影幾乎就像是寫實的小說(這與Duane Michals 的”編導式攝影”又不一樣)。過去160年來,我們相信攝影的紀錄能力,以為攝影紀錄真實,卻忽略了攝影對於虛構也有紀錄能力、對於與真實也有製造能力(這又牽涉到“真實“這哲學觀念)。對於 Jeff Wall 這些藝術家而言,攝影不再是傳統觀念的敘述或再現真實,而是關於藝術觀念、關於我們如何了解敘述或再現真實。攝影紀錄這世界的面貌,也紀錄與製造人們對於”真實” 、”藝術” 、”攝影媒體”的觀念。Jeff Wall 挑戰觀者對於攝影藝術的先入之見。 從小被父母鼓勵當個藝術家,Jeff Wall 曾拍過電影,做過電影導演的夢。後來他致力將攝影與西方藝術傳統結合,擴展了攝影與藝術的可能性。取材自:繪畫、版畫、小說、電影、劇場、廣告、靜物與街頭攝影。他的作品燈箱像是極簡藝術,照片的劇場幻景又像是攝影寫實繪畫。最近他的一件作品賣到近百萬美金。這展覽將巡迴到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SFMOMA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上圖)Jeff Wall “A Sudden Gust of Wind (After Hokusai),” 1993, roughly 7 by 12 feet. (下圖)Katsushika Hokusai (葛飾北斎) Ejiri in Suruga Province (a sudden gust of wind), (19th century) 28.1 x 25.4 cm; coloured woodblock print 最後更新 ( 2007/04/11, 週三 )
|
網路會員

|
提醒一下
畢竟這是台灣攝影藝術學會網站的資訊,歡迎使用超連結 但全文轉載文章請知會當事人,同意後再貼不遲
|
網路會員

|
BBChen修改於2007年04月11日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