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吳嘉寶話攝影 > 有沒有現代的大師?之Andreas Gursky
作者  
討論話題
 

Rick07


終身 VIP

2003/05/06 11:38
器材: 其他 其他
目前討論所見,似乎都是已經有一些年代的作品
是否有具有現代意識觀點而且仍持續創作中的世界級大師作品可以欣賞討論?


Edited by - ㄚ寶 on 2003/07/02  16:09:03

ㄚ寶


論壇版主

1) 2003/05/06 13:47 
Andreas Gursky 應該是你說的那種人。請看這裡。
1.http://www.moma.org/exhibitions/2001/gursky/images/99cent_pop.jpg
2.http://www.moma.org/exhibitions/2001/gursky/images/shanghai_pop.jpg
3.http://www.moma.org/collection/depts/photography/blowups/photo_029.html
4.http://www.guggenheimcollection.org/site/artist_work_lg_59A_2.html
5.http://www.guggenheimcollection.org/site/artist_work_lg_59A_1.html
6.http://www.kgi.ruhr-uni-bochum.de/archphot/gursky/uni.htm
7.http://www.kgi.ruhr-uni-bochum.de/archphot/gursky/tokyo.htm
8.http://www.kgi.ruhr-uni-bochum.de/archphot/gursky/ruhrtal.htm
9.http://www.kgi.ruhr-uni-bochum.de/archphot/gursky/paris.htm
請注意,他的作品所註明的創作年代,都是2001年前後的。夠新了吧!

上述作品中最後一張作品,在去年曾經創下攝影作品收藏價格的歷史紀錄。一張六百萬美元(印象中的數字。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

個人以為,問題在這裡:八零年代以後幾乎絕大部分的藝術家(已經不用攝影家這樣的名字了)的影像藝術作品不是裝置作品(如Sandy Skoglund)就是照片的尺寸大得驚人。非常不適合在網路上談論。

就如這位葛斯基先生的作品,動不動不是寬4公尺以上,或高3公尺以上。基本上觀者在作品前面是以「瞻仰」,要不就是必須左右搖擺頭顱130度的方式觀看的。
這樣的觀看方式所得的結論,和我們在螢光幕上觀看26公分不到的影像,當然是截然不同。

所以,以網路的特性而言,我們似乎也只能談論過去的傳統影像作品。這樣也會比較適合吧!

況且,我們對傳統的攝影經典都還沒有完全瞭解,怎能有足夠的基礎理解當代的影像作品呢。尤其是5.6.7.三張,沒有對世界攝影史的充分理解,不要說是看不懂他在搞什麼東東,就是連人家的解釋也會有聽沒有懂的!

就像沒有充分理解加減乘除之前,想要同時理解三角函數可能會常常面臨雞同鴨講的問題吧!這種情形我們的這個討論區事實上已經經常出現了。

Edited by - ㄚ寶 on 2003/05/06  14:04:34

Rick07


終身 VIP

2) 2003/05/06 23:34 
感謝老師的回答
個人確實極欣賞如Andreas Gursky 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作品令我感到極為震撼,反而我似乎對傳統影像缺少了一點感動‧
雖然誠如老師您所言的,網路的特性限制了討論與觀賞的空間,也許震撼與感受無法如同實際親臨現場一般,但意念的本質應該仍可以透過網路影像傳遞,不知這樣的說法是否可以接受?

reddliaw

部落格(1)
新進會員

3) 2003/05/07 01:08 
前幾年SALGADO蠻熱門的,
請問他是否有達到現代大師的資格?
還是只是媒體炒作?
 

dv0079


新進會員

4) 2003/05/07 03:35 
現代社會無機感的巨量化,與人類的活動和身影相比,彷彿是無人電腦機房中的一隻小螞蟻。Andreas Gursky以如此巨大的尺寸來映像這麼清冷的日常視覺,從我們習以為常的環境中,不帶情緒的,將此過度真實的影像構成孤立出來,反而有種不寒而慄。好像外星訪客的人類活動報告,以冷練和精確的切片,從全球化都市同質性的景觀中,觀察我們巨集孤獨的形式。比較Bernd and Hilla Becher 其概念調查式的現代文明關照上,Andreas Gursky 恐怕走得更深奧,更冷。其實他這種構圖氛圍,在Heary Callahan 或是80年代的Richard Misrach 都出現過,但是跟Callahan 的現代主義式的崇高沉思,和Misrach對自然的敬意不同,Andreas Gursky 的構圖不帶感情和傳統的「主題」意識,好像在解構我們的觀看之道。事件戲劇性被取消到恍如不曾存在,連攝影者與作品的關係,都可以被想像成是監視器般的。因此我們其實很難用過去平面攝影的歷史來檢驗他們的作品意涵,技術高低等。
  跟美國農業發展局的Walker Evans時代的社會學訴求不同,也跟超現實或是達達、未來主義的拼貼宣傳似的訴求不同。他們反而接近如白南准(Nam June
Paik)、波依斯(Joseph Beuys)這種跨媒材的表現藝術家。如同Cindy Sherman,她從自拍照這種私密偷窺,來探討現代女性的角色與認同(每種女性不管蕩婦、小明星或是主婦,只是種系譜類別下的選擇?她以自身不斷轉換的扮裝來創作足可證明)。Andreas Gursky 卻從無機性的對稱構圖,好像監視器式的,去顯影現代社會同質性的結構下,人不過是這種光譜運作下的無差別現象。

LordofNightmare


新進會員

5) 2003/05/07 09:32 

BBChen


新進會員

6) 2003/05/08 09:43 
******************************************************************
就如這位葛斯基先生的作品,動不動不是寬4公尺以上,或高3公尺以上。基本上觀者在作品前面是以「瞻仰」,要不就是必須左右搖擺頭顱130度的方式觀看的。
這樣的觀看方式所得的結論,和我們在螢光幕上觀看26公分不到的影像,當然是截然不同。
*********************************************************************
這位葛ㄚ伯.....的hyper-real......讓人很"駭客任務"的感覺@@
天上掉下來的東西~~~~~~~~~~~~~

人造時代好像又再度被定義了一次......只是這次不是90年代初期 在強調工業複製的造型典範......到反而是訊息資料的巨集壓迫......蠻可怕的東東.....

真偽訊息的變形與大量複製與感染 是不是更貼近人們新惡夢的原鄉...還真是
令人期待............我好佩服SARS的生存技巧.........

dv0079


新進會員

7) 2003/05/08 12:16 
BB CHEN講的感覺好貼切,基本上我也認為這種視覺傳達,和80到90年代後,西方社會開始進入訊息大量密集的生產模式有關。股票市場內宛如盲流的人影,巨大建築下驚鴻一撇的路人,也許正好對應了全球化的都市模式。而在後現代的初期理論來說,藝術不再表現崇高的「大序事」,也對人的存再產生了解構主義式的冷剖析。

Rick07


終身 VIP

8) 2003/05/08 13:17 
其實我們正生活在比這些影像還真實的世界,但我們似乎對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空間早就習以為常
反而是當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空間,以一種“震撼教育式”的影像呈現時,人們才會開始省思工業、資訊、消費...所帶給人類的重大改變‧

urbanwalker


新進會員

9) 2003/05/12 03:19 
報告老師
我實在看不懂Gursky先生的作品!!
如此高價必定有他的價值在
要如何才能提昇攝影作品的閱讀能力呢?

iching


新進會員

10) 2003/05/12 13:19 
據說樓下的那位阿寶老師..
最近在視丘開了一門"影像美學"的課程..
對攝影史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到視丘看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reas Gursky 應該是你說的那種人。請看這裡。
1.http://www.moma.org/exhibitions/2001/gursky/images/99cent_pop.jpg
2.http://www.moma.org/exhibitions/2001/gursky/images/shanghai_pop.jpg
3.http://www.moma.org/collection/depts/photography/blowups/photo_029.html
4.http://www.guggenheimcollection.org/site/artist_work_lg_59A_2.html
5.http://www.guggenheimcollection.org/site/artist_work_lg_59A_1.html
6.http://www.kgi.ruhr-uni-bochum.de/archphot/gursky/uni.htm
7.http://www.kgi.ruhr-uni-bochum.de/archphot/gursky/tokyo.htm
8.http://www.kgi.ruhr-uni-bochum.de/archphot/gursky/ruhrtal.htm
9.http://www.kgi.ruhr-uni-bochum.de/archphot/gursky/paris.htm
請注意,他的作品所註明的創作年代,都是2001年前後的。夠新了吧!

上述作品中最後一張作品,在去年曾經創下攝影作品收藏價格的歷史紀錄。一張六百萬美元(印象中的數字。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

個人以為,問題在這裡:八零年代以後幾乎絕大部分的藝術家(已經不用攝影家這樣的名字了)的影像藝術作品不是裝置作品(如Sandy Skoglund)就是照片的尺寸大得驚人。非常不適合在網路上談論。

就如這位葛斯基先生的作品,動不動不是寬4公尺以上,或高3公尺以上。基本上觀者在作品前面是以「瞻仰」,要不就是必須左右搖擺頭顱130度的方式觀看的。
這樣的觀看方式所得的結論,和我們在螢光幕上觀看26公分不到的影像,當然是截然不同。

所以,以網路的特性而言,我們似乎也只能談論過去的傳統影像作品。這樣也會比較適合吧!

況且,我們對傳統的攝影經典都還沒有完全瞭解,怎能有足夠的基礎理解當代的影像作品呢。尤其是5.6.7.三張,沒有對世界攝影史的充分理解,不要說是看不懂他在搞什麼東東,就是連人家的解釋也會有聽沒有懂的!

就像沒有充分理解加減乘除之前,想要同時理解三角函數可能會常常面臨雞同鴨講的問題吧!這種情形我們的這個討論區事實上已經經常出現了。

Edited by - ㄚ寶 on 2003/05/06 14:04:34  

dv0079


新進會員

11) 2003/06/19 03:11 
看完電影《駭客任務2》之後,我最近一直很想寫個評論。Andreas Gursky的作品也是我想延伸交集的部分。各位意下如何?《駭客任務》系列中,提到人類大量累積的資訊和生產,導致機器人文明的興起,這是個傳統乃至於有百年歷史的科幻題材了。但是這部影片牽扯到網路時代、虛擬現實等等當代傳播的意像,我個人卻覺得與Andreas Gursky有關。例如股票交易市場的那張,把來來往往的交易者身影,做為一個元素或是同質性單子的運作,以宛如監視器的冷靜觀點拍攝,跟《駭客任務2》及其同時推出的動畫(由美國與日本合作拍攝,再電影院有預告的九個短篇)中的鏡頭,有相當大的雷同。這不見得是誰抄襲誰的問題。反而是像前面網友提及的一種現代社會日常場景。

BBChen


新進會員

12) 2003/06/20 11:13 
從 Harry Callahan 的<Cape cod,1972>
與 三好耕三 的<天真爛漫,1984~1988>
到 Andreas Gursky <1984~Present>

他們之間 好像有某種關係....
不知道 還要多收收線頭@@
回上一層 第1頁 / 共1頁 到第 1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Canon EOS 650D 完全活用】好評發售!
【Nikon入門者超值包】享74折,立省249元!
DSLR必殺技超值包《旅遊攝影+必殺技》
史上最殺!★Canon 600D超值包★
【Nikon D4 / D800 完全活用】晉升Nikon專業旗艦必備寶典!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4439820人 │ 線上1721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