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論壇首頁
論壇主選單 > 吳嘉寶話攝影 > One image a day, 你能做到嗎?
作者  
討論話題
 

ㄚ寶


論壇版主

2008/06/13 17:56
器材: 其他 其他
想想看,你能做到嗎?
強迫自己一天拍一張影像,one image a day,
非常多攝影家都有這樣的生涯計畫,你覺得這樣做,有什麼意義?
可以分享你的觀後感嗎?


推薦者: nikonguy, 玉, PCService

老何471130

部落格(3221)
VIP

1) 2008/06/13 22:13 

如果是使用拍立得攝影.也許我做不到.

現在使用數位dc.一天也許不只拍一張.

這樣做.讓我覺得我拍照所以我生活著.

如果每一天能夠拍照.我會覺得很快樂.

 


 




 


學有專長.各有領域. 學以致用.生活樂趣.

老是愛攝影.何處不照相.放假到處跑.屁股沒坐下.

 


推薦者: 玉

photostudio


網路會員

2) 2008/06/13 23:24 

這篇好像上個月就有人在提
故事:

6697 polaroid
http://www.wretch.cc/blog/whale543/10387781



nikonguy

部落格(253)
論壇版主

3) 2008/06/14 03:13 

一天拍一張影像應該不難辦到

很多人用小 DC 每天拍 100 張都沒問題

問題是【拍出來的影像對自己的意義和對別人的意義?】

 

A Painting a Day 是不是更有意思?

我現在嘗試著一天畫一張畫(不論鉛筆速寫、油畫、水彩、 Pastel Acrylic~

目前做到了平均一週一張油畫

 


推薦者: 1307

nikonguy

部落格(253)
論壇版主

4) 2008/06/14 09:22 

> 可以分享你的觀後感嗎?

 

感覺他是無所不拍,反應出他的時代、生活、環境、朋友、見聞 ~

很有意思!

 

也分享一下我的街頭隨拍:

 

 

 

 

 

 

 

 

 

 

 

 

 

 

 

 

 

 

 

 

 

 

 

 

 


推薦者: 玉

ㄚ寶


論壇版主

5) 2008/06/14 13:22 
Nikonguy 兄,講到重點了:
問題是【拍出來的影像對自己的意義和對別人的意義?】。

沒有錯!
這才是每天拍一張、每天拍十張、每天畫十張的人,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沒有錯!
看看台灣攝影前輩的下場就知道,
辛苦一輩子拍的數千張作品和數十萬格底片,

一、先是:自己有生之年,無力整理,讓自己的小孩(作品)變成「對社會有用的」文化資源。

二、再是:在自己有生之年,無能理解:自己眾多小孩(作品)中間,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哪些是「比較」或「目前」沒有「社會價值」的。

這點,看看台灣第一輩攝影家晚年的時候,競相展出的新作,往往都是遠遠不及他自己二三十歲時拍的那麼「強勁有力」,就可以看出。

不過,這也是「結構上的本質」所造成的,我常講:「最不適合對一件攝影作品『說三道四』的,往往就是攝影家本人」,是有理論根據的。除非攝影家自己對影像理論能有真切的理解(這又是另外一個弔詭,通常自認為「實踐派」的攝影家是不屑主動去理解影像傳播理論的。我還親耳聽過一位赫赫有名的攝影大師說過他的老師告訴他蘇珊宋妲的論攝影是老掉牙的過時書籍,所以他根本拒絕看。你就可以知道台灣攝影的程度了。更何況,有幾個人真正的理解
蘇珊宋妲的論攝影到底講了些什麼? )。

三、接著是:因為「自己無力整理」、「自己也無能真正理解自己作品的真正價值」,所以自然也無能讓自己的作品「變成對自己的荷包有幫助」的經濟資源。

於是乎,你看看歷史上有地位的攝影家通常是過著「有志難伸」、「總是抱怨社會對不起我」的遺憾,迎接著自己的最終之日。

和這樣的狀況呈現強烈對比的是1936年創刊的 LIFE 雜誌,將近八十年了,儘管 LIFE雜誌的本尊早已壽終正寢,但是到現在我們還可以在書店的書架上看見 LIFE 運用過去幾十年累積出來的影像,最新出版的各種圖書。

原因不在別的,正因為 LIFE 雜誌從創刊開始就懂得將所使用過的影像分門歸類的進行有效率的檔案整理。

也因為 LIFE 雜誌可能是最早懂得運用圖片編輯的視覺雜誌。因為他們懂得影像與影像之間的脈絡性訊息,可以為單一影像加上好幾個乘方的能量,或者讓原本世人看為沒有價值的影像「復活」成為有用的「回收資源」。所以一個影像資料庫,在這些懂得影像傳播理論的圖片編輯手中簡直像是孫悟空手上的棒子一樣,可以變出不知多少全新的文化產品。

同樣都是從事傳播行業,只要去台灣的聯合報、中國時報的資料庫查一查,看看他們手中還有沒有1960年代(當年曾在他們自己報上出現)的重要新聞攝影資料,我們就可以瞭解台灣教育當局遲遲不在高等教育系統裡面開設攝影系,對台灣文化資源的建設與積累,所造成的遺害有多大了。

而這,正是台灣普遍的實踐派攝影家,不願意趕上十倍速時代的變化,去學習「影像傳播理論」的悲哀與下場。

四、最後,都同樣悲慘的是:這些偉大的台灣攝影家去世之後,先是面臨自己的下一代「無力」後是「不願意」投下自己的有限資源,去維護父親留下的文化遺產。也因此只要「有心的『學者』」上門來,好說歹說的告訴這些後輩:「我會幫你父親整理他的重要作品,讓社會上更多人知道你父親的重要」,於是多半也是正中(這些兒子)下懷的是:父親的寶貴的作品和底片,就自動送入這些『學?者?』的手裡,從此不見天日了。

從此不見天日?!
從此不見天日!!!

你以為這些學者會在他自己有生之日,總有一天會將「別人的一輩子的心血結晶」,好好的經過「學術性的整理」、然後,公諸於世,最後還將這些「別人的心血結晶」『至少』歸還給公立的美術館(因為這些大攝影家的兒子通常是表明他們無力管理這些文化資產的)?那你也真是太不理解人性是怎回事了。

最悲哀的推測是:這些作品和底片,很可能的結局就是,這些學者去世之後,學者的兒子女兒,實在不懂那一堆東西到底有什麼價值,於是打的電話叫資源回收的來處理掉。............

五、上述的論述,正顯示兩個事實:
甲是:為什麼我一直認為有成就的攝影家,應該將自己的所有底片和照片在有生之日交付給法國或美國的有規模、有口碑的攝影學術研究機構。因為這樣的「夫家、歸宿」,才是真正可以讓這些攝影大師的作品可以成為「全人類可以共享」的文化資源,講現實一點,唯有這樣,「你的名、你的豐功偉業」才能在國際間、在歷史上讓更多人看見、讓更多人知道。

乙是:這樣的事實正顯示了台灣政府的無能與文化人才的不足。文化人才的不足當然又是源自台灣
當局 文化 政策的顢頇無能。也就是說,掌管台灣文化政策的當局根本無能、也無力、也許更是從來不想分辨社會上、或歷史上哪一些攝影家或藝術家有價值,

他們更無力也無能產生一套行政機制,來實踐這些本應由政府主動出面保存的文化資源。

所以,我們要說,台灣沒有文化?
錯! 錯! 錯!

台灣文化的「原物料」多得是!因為台灣有很多畫家、藝術家,儘管台灣的攝影家很少有LP 敢做什麼都不做,只專心創作的專業藝術家,但是台灣還是有幾位有心的專業作家在苦苦創作中。

台灣缺少的是(是因著政府文化當局的顢頇與無能)將這些台灣文化的原物料加以適當的「料理」,成為藝術市場的貨架上可以行銷的真正「成品」的「培育文化研究」的政策與鼓勵獨立策展人讓策展人可以充分施展開來的文化展演環境,


這樣的現實,又可以讓我們回歸到最初的話題,

每一天拍一張、畫一張的實踐派攝影家,想要自己救濟讓自己的作品成為有價值的作品流傳出去?

在把自己的照片波到網路上之前,先瞭解自己的作品的位置(對這社會、對歷史而言,我的作品價值在哪裡?)吧!

要瞭解自己作品的價值,先靜下心來,多讀點,多思考一點「影像理論」的書吧!

我說的多讀書、多思考,是把那些外國學者的理論用台灣的文化、台灣的環境、你自己的邏輯、你的口語去咀嚼、去消化之後得到的真正屬於你自己。你可以用三歲小孩都聽得懂得口語講得出來的道理才是你自己已經理解的道理。

光是在舌頭尖用洋人的艱澀專有名詞盡耍一些令人眼花撩亂的花槍,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都是沒有積極益處的。

以上有感而發,純粹是針對台灣攝影社會當今的普遍現象所做的杞人憂天,請不要對號入座。

推薦者: mac96233

BBChen


網路會員

6) 2008/06/14 16:08 
謹遵校長之意,我不要對號坐。

BBChen


網路會員

7) 2008/06/14 17:25 

你以為這些學者會在他自己有生之日,總有一天會將「別人的一輩子的心血結晶」,好好的經過「學術性的整理」、然後,公諸於世,最後還將這些「別人的心血結晶」『至少』歸還給公立的美術館(因為這些大攝影家的兒子通常是表明他們無力管理這些文化資產的)?那你也真是太不理解人性是怎回事了。

校長這番話真是經典,我喜歡

BBChen修改於2008年06月14日17:27

推薦者: 玉

photostudio


網路會員

8) 2008/06/14 22:53 
幸好現在有資源回收與網路可以讓這些照片與底片四處散佚

nikonguy

部落格(253)
論壇版主

9) 2008/06/17 10:30 

 

剛拜讀了ㄚ寶老師「視框與脈絡」一文

http://www.fotosoft.com.tw/book/papers/library-1-1017.htm

 

有些問題請教:

 

(一)是否一定要以「專題」呈現作品才能稱為攝影家?

(二)攝影家在拍「專題」的當下對「脈絡性訊息」是否已經了然於胸?

(三)「脈絡性訊息」是經由安排的還是偶遇的?

(四)是否任何人觀看「專題」攝影作品都有一致的解讀和觀後感?

(五)「專題」攝影作品是給「視覺讀寫學者」看,還是給「普羅大眾」欣賞?

(六)各國的「視覺讀寫學者」對同一「專題」攝影作品看法是否一致?

(七)不同時代對同一「專題」攝影作品看法是否一致?

(八)「專題」攝影作品比較像繪畫的「寫實」還是「抽象」?

(九)對訊息傳遞「精確」的定義為何?

(十)既然「專題」組作要比「視框」單作更具有「脈絡性訊息」那何不用錄像?

 

感謝指導!

 

 


推薦者: 玉

leelichung


網路會員

10) 2008/06/17 20:54 

請問是希望阿寶老師來直接回答這問題的答案嗎...


嗨!李立中 写真事務所 www.leelichung.blogspot.com/

nikonguy

部落格(253)
論壇版主

11) 2008/06/17 23:58 

當然如果ㄚ寶老師回答會更好

其他先進若能解惑也很感謝!

ㄚ寶


論壇版主

12) 2008/06/19 07:33 

 laustpoe 

Laustpoe 網友 2008/06/18 21:53:09 在http://www.fotosoft.com.tw/bbs/topic.asp?topic_id=1582&forum_id=89&cat_id=5 回復

一)是否一定要以「專題」呈現作品才能稱為攝影家?

>>您的一天是否可以代表你的一生?當下的一小時是否可以代表整天的行程?

當您拍照拍到一個數量,就必然會發現,數張照片必然無法表達出自己所要傳達的意思.

就像是哈利波特不可能只有一章.早期的攝影家因為技術,財力或其他因素.我們看起來

似乎多以單張獨立的照片展現作品.但是深入研究之下.就可以知道.大量的照片,

或是有系統的專題,才是可以代表一個攝影家的思想.而就現今攝影比賽看來,

許多已經要求是以系列投稿,可見這個思潮也已經逐漸在台灣實行.

(二)攝影家在拍「專題」的當下對「脈絡性訊息」是否已經了然於胸?

>>基本上應該是的,所謂的專家是對很多事都已經暸若指掌,只差付諸實行,以及修正而已

真正的行家高手,是很厲害的!

(三)「脈絡性訊息」是經由安排的還是偶遇的?

>>可以是事先安排也可能偶然巧遇.就像是麥可喬登投球神準,還是會有原本不進但是又命

中的球.基本上是要練過的,他曾說,他可以每天投上千百個球.不停的練習.


(四)是否任何人觀看「專題」攝影作品都有一致的解讀和觀後感?

>>不一定.就像是看電影.有人覺得好看,有人氣的大罵.有人覺得是喜劇.有人覺得是恐怖片.

或者,是個"災難"片!

(五)「專題」攝影作品是給「視覺讀寫學者」看,還是給「普羅大眾」欣賞?

>>都可以,不然大家幹嘛要去羅浮宮看蒙娜麗莎,或者排隊看米勒.


(六)各國的「視覺讀寫學者」對同一「專題」攝影作品看法是否一致?

>>基本上,有經過訓練陶冶的學者們,可以對作品有一定的解讀能力.可能會牽扯到個人喜好,

但是,基本上還是可以看出來作品的主軸(如果有的話).但是每個人一定又都會有各自獨到的

見解.


(七)不同時代對同一「專題」攝影作品看法是否一致?

>> 基本上的核心概念應該不會差太遠,但是因為時代變遷,一定會賦予新的意義等等.


(八)「專題」攝影作品比較像繪畫的「寫實」還是「抽象」?

>>端看作者想要走的方向.沒有一定

(九)對訊息傳遞「精確」的定義為何?

>>電視上看到一個小丑說他賣的東西很美味健康.而有人跑去買.表示小丑公司傳遞訊息精確.

傳送幾乎等於接受.


(十)既然「專題」組作要比「視框」單作更具有「脈絡性訊息」那何不用錄像?

>>基本上專題的每張照片能量都是很強的,組起來更強.錄像並不是每分每秒都有強烈的能量.

兩種有不同的威力.但是靜止的照片,或許會有更強的力量 .

在悲傷的時候,想的可能是一個人的臉,在死前或許想到一個快樂的時刻.

如果說錄像是檸檬汁,照片可能是濃縮液. 但是能不能解讀出照片的能量.

的確是需要功力.

ㄚ寶


論壇版主

13) 2008/06/19 07:35 
若魚網友
2008/06/19 02:21:19 於http://www.fotosoft.com.tw/bbs/topic.asp?topic_id=1582&forum_id=89&cat_id=5 的回復
下面引用由laustpoe在 2008/06/18 21:53:09 發表的內容:
>>基本上專題的每張照片能量都是很強的,

針對這句話我有不同的看法:
有時候, 專題中的少部分照片 並不強, 但是可能具有轉化觀者思緒 或是情感  以進入下一張照片(或是下一個 section)的重要作用. (但不在此限)

這剛好是我前兩週體會到的.
請參考~


推薦者: 玉

BBChen


網路會員

14) 2008/06/19 17:05 
「專題」攝影作品   的"專題"翻成英文是那個字詞會比較好?

ㄚ寶


論壇版主

15) 2008/06/20 21:19 
Liujingzhi 網友於2008/06/20 18:19:44
在這裡回復。

 我不得不埋怨以下十個問題大多以二選一的選擇題呈現,是非常狹隘的,就像小學考題出是非題,到了大學、研究所還出這樣的題目,實在限制(視框)過多,此形式的問題要了解專題攝影(脈絡),不算是好的問題形式,因此會跳脫這框架去回答,但會盡量涵蓋十個問題的回答。

(一)是否一定要以「專題」呈現作品才能稱為攝影家?

(二)攝影家在拍「專題」的當下對「脈絡性訊息」是否已經了然於胸?

(三)「脈絡性訊息」是經由安排的還是偶遇的?

(四)是否任何人觀看「專題」攝影作品都有一致的解讀和觀後感?

(五)「專題」攝影作品是給「視覺讀寫學者」看,還是給「普羅大眾」欣賞?

(六)各國的「視覺讀寫學者」對同一「專題」攝影作品看法是否一致?

(七)不同時代對同一「專題」攝影作品看法是否一致?

(八)「專題」攝影作品比較像繪畫的「寫實」還是「抽象」?

(九)對訊息傳遞「精確」的定義為何?

(十)既然「專題」組作要比「視框」單作更具有「脈絡性訊息」那何不用錄像?

以 前有個美術老師說過藝術的各個形式都是相通的,幾年來,我反覆思索這話中的涵意,也漸漸體會文學、電影、攝影、戲劇、音樂(或者更多)間的相互關係;也有 個攝影師對我說過,他會建議那些帶作品給他看,他認為不怎樣的攝影師們,多看、多接觸其他領域、多拍;同樣也應驗吳老師上課所說會寫就一定會拍,我想那之 間的關係,得真正體會才能明瞭了。

什麼叫做攝影家呢?對我而言,分類為商業、 藝術、為餬口而拍攝客戶所需,類別就好似星座分類一個人的個性,但實際生活經驗是,同一星座的人卻還是存在極大的差異,攝影的世界需要各式各樣的人,絕非 學生時代成績好才能獲得好評價那種獨斷的價值衡量方式,

有人喜歡以專題表達自己,有人有其他方式,在多元的環境中,這何嘗不是好事,

你想當什麼樣的攝影 家,由你自己決定,

只是在攝影發展的縱軸來看,吳老師的文章中提供了一個絕對正確、明瞭清晰的方向,但是,難道所有有心人為了能夠迅速成為可揚名的攝影 師,就得要完全依照此一模式去做自己的作品?即便那樣不一定合適自己?

故此, 專題的拍攝方式,必須是有心學習攝影的人需要練習的拍攝方式,並以此方式去解讀、了解許多當代攝影師們的作品,卻不見得是所有攝影師終其一生的攝影方式。

專題的架構與發想,勢必在開端就具備了某些架構,好在執行期間貫徹此一思想,這和文學創作得配合作者腦袋的劇情、電影創作需要劇本和分鏡,何嘗不同?

但按 快門的瞬間和當時心境有絕對的關係,因此脈絡性訊息會在專題構思時浮現、會在拍照時浮現,同樣的,編輯、架構作品時候又會再次浮現,因這些偶然與巧合造就 了許多美好的作品,但若起初沒有一個夠穩固的脈絡發想,作品是出不來的。

若所 有人解讀一件作品都有一致的觀後感,那麼讀者群和鐵板模型上做出來形狀一樣的雞蛋糕有何分別?或許以羅蘭‧巴特所講的「知面」而言,人們可以表象地知道影 像訊息第一層,但更深入的解讀就有賴個人經驗(intimacy or 刺點)與影像間的連結。身為摸索階段的拍攝者,最容易陷入的迷思是拍攝現場烙印在己身上的感受,而誤將影像的訊息解讀為觀者所能接受到的訊息,因此,拍攝 時候應是無法同時兼顧到觀者情緒的,往往在此迷思中,對自己影像的解讀便不可能精確,沈老師說:「那可能是別人(觀者)的問題,也可能是你(拍攝者)的問 題」且「影像是可以透過共識達成的」,故此,專題的創作過程中,適度的抽離和檢視,且聽取他人意見(作品為發表前,聽取可信賴人意見,可信賴且有相關知識 的老師或同學朋友)是必要的,以此釐清自己的迷思,也好讓最終影像呈現能夠更精準。

專 題的影像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寫實,於繪畫上,那僅僅是分類作畫的方式和技巧;於攝影上,就好像在說一定要straight或是pictorial才能拍 照嗎?一定要底片或數位才能完成作品嗎?至於使用錄像與否,我想,是所有藝術家(不僅限於攝影家)在要表達什麼、怎麼表達最好,這個發想源頭就已經定調的 事情


sufen847888

部落格(6)
網路會員

16) 2008/06/21 15:21 
如果想要每天拍一張有意義的圖,哪我得從每天一早睜開眼睛想起,在我的週遭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人、有什麼特別的地點、有什麼機會時機....同時還要想到這些片段的人、事、時、地、物之間得關聯,將它們串起來是否有意義。 把這些自身週遭的事想清楚後,必定會有一些題材、主題、想法、專題...可以表達,於是就可以圍繞這些想要表達的東西仔細觀察、深入觀察,當目標獵物出現時,安下快門,好不容易,終於拍出一張有意義的圖,可以閉上眼睛睡覺了。

sufen847888修改於2008年06月21日15:23

photostudio


網路會員

17) 2008/06/21 23:06 
贊成照片底片直接燒掉陪葬,捐給公家變成這樣結果誰樂見?

http://www.wretch.cc/blog/whale543/10502119



原發文者: BBChen 發文時間: 2008/06/14 17:25
    『         你以為這些學者會在他自己有生之日,..(恕刪)

-請在此輸入回應-

leelichung


網路會員

18) 2008/06/21 23:13 
其實不必這麼累,這類One image a day作品的時代意義也未必是一個月兩個月可以完成的事,作品與作者的關係就像樹木之於森林, 大量的作品透露出的脈絡性訊息更能反映出作者本身。 況且每個時期的作品會因為當時的環境與思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熟知非常多國內外攝影家都是隨時身上都有一台相機的,而不是為了今天休假才帶相機出門。
嗨!李立中 写真事務所 www.leelichung.blogspot.com/

elsa0304


網路會員

19) 2008/07/02 23:08 

對我來說 那會是一種練習

練習讓自己的眼和心

隨時隨地的去觀察及體會這個世界的美或醜

 

elsa0304修改於2008年07月02日23:16
回上一層 第1頁 / 共1頁 到第 1
手札小舖熱門商品
【Canon EOS M 輕鬆活用】電子書免費下載!
【Canon EOS 1D X / 5D Mark III 完全活用解析】長銷熱賣中!
【Canon EOS 650D 完全活用】好評發售!
【Nikon入門者超值包】享74折,立省249元!
DSLR必殺技超值包《旅遊攝影+必殺技》
攝影家手札數位影像坊DV哈燒網KeyBuy藝廊論壇
服務信箱:242204 新莊副都心郵局第12信箱 │ 會員服務部:02-85215082(上班時間早上9點~下午6點) 和平東路三段276號 │ 廣告專線:0937-887229 │ 總瀏覽1165393627人 │ 線上1760人
攝影家手札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7 PhotoSharp All Rights Reserved. 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本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