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補充資料(一):
賽夏族的矮靈祭每兩年舉辦一次,傳統上是在農作物收成後的月圓
前後舉行;大約在農曆十月十五日左右。每十年舉行大祭一次,大祭和
一般的矮靈祭,最大的區別是:大祭有祭旗(Sinatun)的製作。經過長期
的發展及地理上的區隔,賽夏族矮靈祭發展成為南北兩大祭團:南祭團
涵蓋苗栗縣南庄及獅潭等地的賽夏族人,祭場位於向天湖;北祭團主要
是新竹縣五峰鄉五峰的賽夏族人,祭場位於大隘。兩者祭典內容大致相
同,不過南祭團所有的祭儀都比北祭團早一天。
祭典前一個月的南庄會談(gagauas),開啟了矮靈祭的序幕。會談內
容主要是約定祭典舉辦日期,會談之後,族人開始練習平常禁唱的祭歌
,而且屋室、器物上綁著象徵驅邪的芒草結,並保持心境的平和,不可
與人有所嫌隙,否則將會招致矮靈的不悅,被矮靈所懲治。
一個月之後矮靈祭正式開始,第一天稱為迎神(Humavus),有請神、
分豬肉、請靈及表彰事宜等儀式活動。其中請靈,是當天最重要的儀式
,先由日家族人向東方射箭,告知矮靈祭典的來臨,再由各姓長老供奉
豬肉串、糯米酒,向東方虔敬的祝禱以召請矮靈。
第二天的娛靈(pa'sau),是整個矮靈祭典中祭祀的重點。當天清晨先
由日姓家頭進行,再由其它各姓跟進,原因是日家肩負射箭示信的責任
。其過程與祖靈祭相當類似。第三天傍晚,族人齊聚在祭場,以歌舞表
達對矮靈的崇敬。開始由象徵矮靈的臀鈴(Kilaki)引領著手牽手的族人起
舞,然後Kilaki便雜在族人當中,與之共舞。進行到子夜時分,唱到最悲
愴的Walowalon(以雷女的故事比喻矮人落水而亡)時,所有的聲響及舞蹈
停止,全體面向東方,主祭站在臼上向東方祝禱並訓誠族人。以後幾天
的活動都是以徹夜不斷的歌舞來紀念矮人。
最後一天,在舞蹈結束之後,祭場出現一連串的儀式,由賽夏族人
演出一幕一幕矮靈祭由來的故事。透過這樣的展現,告訴族人過去的歷
史文化和「和諧」的傳統美德。在收穫祖靈祭(國曆十二月)結束後,矮
靈祭正式落幕。因為矮靈祭開始時,族人分別邀請祖先及矮靈參與盛會
,因此,必須到祖靈祭結束,矮靈祭才告一個段落,矮靈祭就在這樣的
傳統下,傳衍不息。
■補充資料(二):
小弟此番參加的即是南庄向天湖的Pasta’ay中第二天的娛靈(pa'sau),
儀式由當天晚間6點一直持續隔天凌晨6點,由16首不同涵義的歌曲反覆唱誦,
當天有相當多的民眾在場,儀式進行至約莫11點半即開放現場民眾能夠一起參加跳舞,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了解跳舞以及歌詞的意思,但一起參與這樣的儀式,
卻也代表了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讓在場的我不禁有些許的感動。
|